食品7班——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的近代化比较讨论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傅子昕发布于:2017-04-07 09:38:24

2017-04-07

一、请大家在主题帖下讨论并回复;

二、每位同学都必须发言,讨论的越多、越激烈、越深入越好,计入平时成绩;

三、发言时请注上姓名、班级、学号;

四、关于中国的近代化,眼界需要开阔些,眼光不能仅仅局限于洋务运动,应该包括整个晚清、民国,直到今天。

点赞 (3) 回复
61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李晨希发布于:2017-04-07 10:15:55
1631720 李晨希 从内部条件和社会背景上.第一,日本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优于中国.由于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两国封建社会内部都已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在19世纪中叶,这两个国家都还不具备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充分的社会经济前提.只是由于遭到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日中两国才被迫将“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的任务提上自己的历史议事日程.由于日本经济发展的普遍水平略高于中国,因此它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也比中国更有利一些.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62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吴筑珩发布于:2017-04-07 10:16:21
1631717 吴筑珩 领导力量不同 明治维新: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具有革新精神的中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清扫敌对旧势力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戊戌变法:中国的维新派由有资产阶级倾向的知识分子、士大夫领导,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既没有基地,也无兵权、财权,加之守旧势力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63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王珂发布于:2017-04-07 10:16:31

王珂 1631713 食品七班: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从结局上来看是失败的,但从其影响上来看,它是成功的,例如,洋务运动中兴办的近代企业虽没有使国家真正富强起来,但却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可以说,为后来的发展做了铺垫。

日本明治维新也并不彻底,它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也不能算完全成功。

二者均发展了资本主义工业。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64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李晨希发布于:2017-04-07 10:16:54
1631720 李晨希 日本幕府统治与清朝统治虽然同样面临严重的危机,但情况有所不同.在明治维新前,日本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其危机主要体现在:一是日本存在着猛烈而持续的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它有力地冲击着幕府的统治和腐朽的封建制度.二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和分化也日益激烈.旧的统治阶级——武士等级,不仅在其上层存在着尖锐复杂的矛盾,日益贫困化的广大下级武士对上层的不满情绪也发展到“恨主如仇”的严重程度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65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徐英发布于:2017-04-07 10:16:57
1631714 徐英 日本明治维新是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的背景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是日本近代化的起航,但也使得日本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66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童卿云发布于:2017-04-07 10:17:07
1631728 童卿云 中国洋务运动的力量主要是洋务派,他们多为地方掌握实权的总督和巡抚。日本明治维新的领导力量是日益资产阶级化的中下级武士,推翻了幕府统治后,由明治天皇掌权,二者形成合力,进行大刀阔斧、全方位的改革。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67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刘曙晖发布于:2017-04-07 10:17:10

1631711 刘曙晖

而对于中国近代化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而言,它们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结果方面的部分相同,都是对本国历史发展的进程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都有利于本国的近代化发展历程。但是他们的性质不同,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改革;明治维新是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68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王一然发布于:2017-04-07 10:17:11

 食科七班  王一然  1631730       中国的近代化发端于洋务运动,日本的近代化开始于明治维新。这两个运动,在两国的经济发展上,基础和历程有若干近似之处,但结局完全不同,一个是基本上成功了,一个是完全失败了,随之决定了两国人民近百年的不同命运。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69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项栩发布于:2017-04-07 10:17:23

食品7班 项栩 1631723

明治政权有四强藩支持,康梁则和地方督抚不和;二明治政权实打实地通过戊辰战争消灭了保守派,光绪则没有,所以谭嗣同就义前感叹“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三日本天皇至尊,中国则天子虽尊,尚须孝顺,太后可废帝,这是合法性上的差异。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70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田圣豪发布于:2017-04-07 10:17:28

1631721 田圣豪 阻力不同。洋务运动外受西方列强,内受封建顽固势力的严重阻挠;日本幕府体制专制色彩较轻,倒幕运动的胜利扫除了改革的障碍。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71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夏文渊发布于:2017-04-07 10:17:33

 1631722 夏文渊  在唐朝,日本派去了众多的遣唐使,学习中国文化,在被打开国门之前,儒家思想引领着这两个封建国家的思想潮流。现在我们都为我们是历史悠久的古国而感到骄傲,但就是这悠久的历史阻碍了国人思想的进步。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都没有打破儒家思想,过于繁重的文化拖累了中国人的脚步。相对而言,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人骨子里“赶英超美”的意识与愿望非常强烈。明治维新所倡导的“殖产兴业”、“富国强兵”和“赶超欧美”等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当日本看到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坚船利炮后,马上激发了学习的欲望,他们不仅学习科学技术,学的更是当时相对比较先进的思想。战后日本国内的超强投资需求吸引了大规模的投资。日本充分发挥了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的优
势。日本新建大型工业基地,挖筑深水港,广建商业码头,为输出工业制品提供了方便条件。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72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邱泽慧发布于:2017-04-07 10:18:00
7 邱泽慧 1631709,中国近代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包括了洋务运动等一系列,甚至起义运动都可以当作是近代化的内容,中国近代化改革是不是成功的还无法说清楚,但放眼今天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跃身于世界强国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制度,中国地大物博人广,如果采取类似于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不一定就适用,日本占地小,人民少。
用户头像
上海海洋大学-邱泽慧 2017-04-07 10:25:52

我认为洋务运动与维新运动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两者都是因为国家闭关锁国,人民日渐贫苦而为起因,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在军事教育方面做出了改革,想要使国家摆脱现状而发起的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73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田圣豪发布于:2017-04-07 10:18:26

1631721 田圣豪    结果不同。
中国洋务运动耐实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最后失败,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中国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日本明治维新不仅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而且更重视西方国家先进的政治制度,最终成功,不仅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还是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近代亚洲唯一的强国。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74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项栩发布于:2017-04-07 10:18:26

食品7班 项栩 1631723

明治政权有四强藩支持,康梁则和地方督抚不和;二明治政权实打实地通过戊辰战争消灭了保守派,光绪则没有,所以谭嗣同就义前感叹“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三日本天皇至尊,中国则天子虽尊,尚须孝顺,太后可废帝,这是合法性上的差异。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75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徐英发布于:2017-04-07 10:18:29
1631714 徐英 双方发起近代化的背景雷同。   内因是封建体制的日趋没落,国内旧有的上层建筑不适于经济生产力的发展,农民与地主的矛盾激烈。   外因是迫于西方列强的入侵(资本主义对海外市场的需求),一开始处在被动状态。中国近代化开端为1840年鸦片战争,日本的话,一般认为是1868年明治维新,但也有观点认为是更早几年的“美国黑船来航事件”。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76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郑婕发布于:2017-04-07 10:18:35

食品7班 1631710 郑婕

  不得不承认,中日两国对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精神冲击反应是极其不相同的。日本崇尚学习其他民族,在没有和西方文明接触时,他们一直把中国当成学习的目标;而那时候的中国却是天朝独尊的唯我思想,这也印证了一句古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此中国的近代化十分艰辛,很大程度是因为长时间的封建思想所导致的的。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77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高睿泽发布于:2017-04-07 10:18:35
食品7班 1631731 高睿泽。 清朝的洋务运动只讲求引进西方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和装备而拒绝引进西方先进的民主政治制度而日本的明治维新从一开始的定位就是大力引进西方先进工业设备和生产技术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和科学文化,以达到富国强兵的作用。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78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杨蒙蒙发布于:2017-04-07 10:18:51
杨蒙蒙 食科7班 1631712 明治维新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是日本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中国的近代化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的发展。政治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型。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79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李孟婕发布于:2017-04-07 10:18:58
1631716 李孟婕。 我认为现如今的改革如果不进行政改,那只会是洋务运动2.0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80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李晨希发布于:2017-04-07 10:19:18
1631720 李晨希 从国际环境上.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末,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开始.而西方列强在东亚侵略的主要目标是地大物博的中国,加上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特别是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对西方列强力量的牵制,都为日本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日本维新派本身也比较注意外交斗争策略,尽量利用英法、英俄之间的矛盾.而中国戊戌维新已经到了19世纪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的高潮已经基本上把世界瓜分完毕.中国成了列强在东方争夺的“惟一富源”,出现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这时帝国主义列强绝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81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刘曙晖发布于:2017-04-07 10:19:23

1631711 刘曙晖

中国近代化,是指近代中国社会资本主义化的历史进程,它包括了近代中国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变化过程,主要表现在:①在生产力方面,由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过程。②生产方式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变化。③政治思想上,封建正统思想向资产阶级思想、封建专政向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变化,其核心是经济工业化。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82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童卿云发布于:2017-04-07 10:19:28
1631728 童卿云 洋务运动外受西方列强,内受封建顽固势力的严重阻挠;日本幕府体制专制色彩较轻,倒幕运动的胜利扫除了改革的障碍。中国当时民族资本主义尚未形成;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获得发展,资产阶级已经形成。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83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王一然发布于:2017-04-07 10:19:40

 食科七班  王一然 1631730   日本在幕府时代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天皇并无实权,幕府末期,掌握实权的幕府统治者又不得人心,在对内对外的政策上引起了国内人民的不满,出现了统治危机。这使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得以发动并成功。无实权的天皇和下层资产阶级可以联合以夺取实权,下层的资产者可以利用天皇的名义去反对幕府统治者,这些条件在中国是没有的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84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李晨希发布于:2017-04-07 10:19:45
1631720 李晨希 日本明治维新是日本天皇亲自提议并领导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强国强军,体制改革,言论自由,力图发展。中国的戊戌变法实际上是光绪同慈禧的皇权之争。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85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项栩发布于:2017-04-07 10:19:49

食品7班 项栩 1631723

日本属封建制度,和欧洲比较像,更容易接受西方的制度,而中国早早进入了中央集权专制制度,而且皇权在这几千年里一直在加强,在清朝达到了顶峰,再想进行制约皇权的变法,基本不可能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86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钱佳仪发布于:2017-04-07 10:19:53

食品7班 1631706 钱佳仪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的近代化起步基础不同:

当时的日本和中国在自己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早已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日本的资本主义萌芽已发展成了资本主义势力,经济上有一定势力而政治上无权的资产阶级和已经资产阶级化了的下级武士已作为德川幕府的反对势力而在日本社会中客观地存在着:而当时的中国却仍然停留在封建社会的漫长跋涉中,弱小的资本主义萌芽虽然早已出现,但在封建主义的种种压制之下还无法迅速成长起来,无法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资产阶级的政治势力。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87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姚林燕发布于:2017-04-07 10:20:06
1631707姚林燕,两者的历史背景又是相像的。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是日本最后一个幕府--德川幕府,实行 锁国政策,禁止外国传教士来日本,也禁止日本人出国学习。而中国的晚清时期也是实行 闭关锁国 政策,不与外国交流。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88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徐英发布于:2017-04-07 10:20:15
1631714 徐英 双方的发起阶级区别较大。   中国:最初为中国地主阶级开明派,代表林则徐、魏源,举措是介绍西方的历法、地理社会等自然社会科学著作;随后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代表慈禧、李鸿章、张之洞,主张“中体西用”,介绍西方的科技和军事技术,陆续创办了早期的官办民族工业如安庆内军械厂、江南制造总局;再后来是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戊戌变法”;再后来为孙文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再往后是中共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无产阶级革命派。   日本:最初发动近代化运动的是日本的下层武士阶级,以倒幕运动建立了明治政府。明治维新后政府扶植起一帮日本本土的民族资产阶级,此后这些资产阶级继续近代化路程,并形成日本权力中心的财阀,掌握国政。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89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吴文连发布于:2017-04-07 10:20:48

食科7班  1631715  吴文连

中日两国都是“后发型”现代化,但日本“后发”的同时又是“外生”的,日本实现较彻底改革的关键是立志推进现代化的领导人掌握了国家实际的政治权力,能将传统政治领导转化为具有现代化倾向的政治领导,并维持领导集团内部的高度团结。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90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王俊妍发布于:2017-04-07 10:20:49
7王俊妍1631719第二,改革身份制度,废除传统时代的“士、农、工、商”身份制度,将过去的公卿诸候等贵族改称为“华族”,大名以下的武士改为“士族”;为减轻因“奉还版籍”而连带的财政负担,废除了封建俸禄。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 2 3 4 5 ··· 11
GO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