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讨论时间 13:00~14:35(休息时间正常休息)
二、讨论要求
1.每位同学都必须发言,讨论的越多、越激烈、越深入越好,计入平时成绩;
2、发言时请注上姓名、班级、学号;
3、关于中国的近代化,眼界需要开阔些,眼光不能仅仅局限于洋务运动,应该包括整个晚清、民国,直到今天。
一、讨论时间 13:00~14:35(休息时间正常休息)
二、讨论要求
1.每位同学都必须发言,讨论的越多、越激烈、越深入越好,计入平时成绩;
2、发言时请注上姓名、班级、学号;
3、关于中国的近代化,眼界需要开阔些,眼光不能仅仅局限于洋务运动,应该包括整个晚清、民国,直到今天。
日本的近代化始于明治维新。它确立了日本的资本主义制度。使日本摆脱了旧幕府时代的腐朽政治制度。走向了一条迅速发展的道路.推翻幕府之后,在以明治天皇为首的新政府领导下,日本开始了一系列自上而下的改革。开始改变原有日本的政治体制.反观中国近代化的了历程,清朝政府因顽固派的阻挠始终无法完成“自上而下的改革”从而导致一次次改良变法运动的失败。
王雨岑 朝语二班 1660219
1660204 邵静宜 朝2
明治维新:使日本“脱亚入欧”,走向资本主义的道路,1869年5月9日迁都东京。
中国近代史:我国封建统治时间长,人民的封建意识很浓,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制度。
就社会背景而言,中国戊戌变法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后天畸形,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封建势力强大。而日本明治维新封建势力薄弱,资本主义发展水平高。就领导力量而言,中国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由于其软弱性,不敢发动群众,力量小。日本明治维新倒幕派掌握实权,人民拥护,部分大名支持,建立基地,武装推翻幕府统治。
李婧 朝语2班 1660212
1660210 瞿蕾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虽然都是具有反封建性质的运动,但是,它们各自所拥有的力量。戊戌变法的思想旗手是康有为,他是这场变法的精神教主。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应该说,在思想理论的准备和宣传上,都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为这个运动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肖怡君 1660208
明治维新是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盘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而在中国,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中世纪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
明治维新的改革方式是脱亚入欧,完全摈弃自己的传统去学习西方国家,而中国近代化虽然也是像西方学习,但是仍然有保留自己的一些传统,没有脱离亚洲的意思。
中国与日本历史文化背景有很大的不同。日本民族具有开放性地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传统。
中国与日本不同的是,封建制度根基太深太久,这种制度已经发展到它自身极精制和极完备的地步,不改变它已经无法与时代共同发展,要改变它又必然触及那些深层的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这就好比旧时单身娶亲、妻丧续弦或者只是纳妾,都比较好办,但若喜新厌旧、休妻另娶,问题就复杂了。
日本的明治维新并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中国的近代化也是一样,保留了很多封建习俗。
日本明治维新是在受到美国侵略之后,深切感到要进行改革,而中国被外敌侵犯后想到改革刚开始也只是皮毛的效仿对外国之物抱着一种轻蔑的感觉,后来不得已才更进一步的去效仿西方国家,这也使得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变革,虽然推动了历史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但最终夭折在历史的长河中。
日本明治维新确立了以天皇为权力中心的集权统治,在天皇的带领下日本进行了自上而下的全盘西化改革:派留学生,兴办工厂,发展资本主义,剪发易服.......经过几十年,日本已经彻底改变了落后的面貌,甚至开始有能力与西方谈判,修改了当初武力叩关后幕府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改革刺激的日本的野心,也将日本的军国主义传统保留,为其日后发动甲午战争,侵略中国埋下伏笔。
反观中国,在洋务派的倡导下开展了30年的洋务运动,只热衷于练兵制器,甚至还在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样的观点。内部的腐朽,外部的侵略让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艰难前进。直到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才让人们意识到必须进行政治改革才能拯救中国。
朝语2班 曹亦乐 1660209
我认为从政治制度方面来说
19世纪中国和日本都处于传统小农经济的社会形态中,而日本所在的德川幕府时代由于天皇并没有掌握实权,而是由德川幕府及其亲藩进行统治管理,为后来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创造了社会基础。相反,中国从古至今一直以皇帝的集权统治为核心,特别是明代以后对皇帝权力的维护更甚,所以尽管在“百日维新”和“清末新政”中学习西方制度提出了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但清朝政府始终不愿让权,一拖再拖,导致了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失败,所以现代中国共和制的结果是有历史基础且是被历史必然选择的。
从经济方面来说
中国在近代化过程中,从传统农业为重,政府商业垄断,逐渐转向像纺织业等手工民间资本兴起,这点与日本明治维新殖产兴业中发展轻工业的政策相似,且两者都鼓励国货的外贸,通过奖励的方式促进个人企业的发展(清末新政),然而区别在于,日本明治维新推行“劝农”政策,引进西方农业技术、农牧业品种经营管理制度,而中国在农业方面并无政策推新,且政府对与个人企业工业化的发展给予了大力的支持,而中国自洋务运动开始走上工业化的富国强国的道路中,依旧是由政府人员的操控为主,并没有得到完全的开放发展。
1660213 袁嘉叶 16朝语2班
1660227高嘉睿
中、日两国面对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进逼,都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改革,然而最终以为改革目标而独立富强的却是日本。若深入检视改革历程即可发现:中国的封建势力为了保有既得利益,只提倡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改革,而极力避免触及政治改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日本则是全盘西化,并且相当程度地注重典章制度与思想、观念方面的改革。
1660202 朝语二班李丹丹
当时日本的资本主义萌芽进过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势力,而当时的中国却仍然停留在封建社会的漫长跋涉中,弱小的资本主义萌芽虽然早已出现,但在封建主义的种种压制之下还无法迅速成长起来,更难以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资产阶级的政治势力,从而大力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王雨岑 朝语二班 1660219
1660210 瞿蕾
中国与日本不同的是,封建制度根基太深太久,这种制度已经发展到它自身极精制和极完备的地步,不改变它已经无法与时代共同发展,要改变它又必然触及那些深层的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其次,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另一个重要区别点是,它们历史文化背景有很大的不同。日本民族具有开放性地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传统。
1660204 邵静宜 朝2
政治
明治维新:实行“版籍奉还”、“废藩置县”政策,建立中央集权的政体,天皇一切权力集于一身,效仿西方制定刑法等,推翻了幕府统治。
中国近代史:太平天国起义;戊戌维新运动,百日维新时改革行政机构;辛亥革命,“三民主义”,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在3.10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1912年8月宋教仁等人组成国民党,后袁世凯企图复辟;1921年建立中国共产党,发动工农运动。
仇佳颖 朝语2班 1660207
首先,日本的明治维新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学习西方技术、提倡“文明开化”,明治维新让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也是日本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再有,中国近代史中的首次改革——戊戌变法,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的维新派极力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等,虽然最后在慈禧太后的阻止,沦于失败,但初步对中国的影响还是较为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