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发布于:2025-05-28 08:16:05
天 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与多个历史人物和传说紧密相连,这些故事赋予了节日深厚的文化内涵。其中,最广为人知、影响最深远的当属纪念屈原的故事。 以下是与端午节相关的主要人物故事或传说: 1. 纪念屈原 * 人物: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战国末期楚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 故事: 屈原出身贵族,年轻时受到楚怀王的信任,担任左徒,主张联齐抗秦、富国强兵。然而,他遭到以子兰、靳尚为首的贵族集团的谗言陷害,被楚怀王疏远,后被流放到沅、湘流域。 在流放期间,屈原创作了《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忧虑以及对理想的坚守。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郢都,屈原眼见祖国面临灭亡,心如刀割,却无力回天。在悲愤绝望之下,他于农历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生命谱写了一曲悲壮的爱国乐章。 屈原逝世后,楚国百姓悲痛不已,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凭吊。为了不让江中的鱼虾啃食屈原的遗体,人们纷纷划船在江上寻找,并把饭团、鸡蛋等食物投入江中喂鱼,这就是后来“粽子”的由来。同时,也有老医师把雄黄酒倒入江中,药晕蛟龙水兽。人们还划船在江上敲锣打鼓,希望驱散水中的鱼虾,这些习俗演变为后来的“赛龙舟”和“喝雄黄酒”。 * 寓意: 屈原的故事是端午节最核心的文化内涵,象征着高洁的品格、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以及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2. 纪念伍子胥 * 人物: 伍子胥(?—公元前484年),春秋末期吴国大夫。 * 故事: 伍子胥本是楚国人,因父亲和兄长被楚平王所杀,为报父仇而逃亡至吴国。他辅佐吴王阖闾,攻破楚国,报了血海深仇。阖闾死后,伍子胥继续辅佐夫差。 吴王夫差打败越国后,伍子胥力主彻底消灭越国,以绝后患。然而,夫差听信奸臣伯噽的谗言,反而赐死了伍子胥。伍子胥临死前对门人说,把他的眼睛挖出来悬挂在吴国都城东门之上,他要亲眼看着越国军队灭亡吴国。夫差闻言大怒,于农历五月初五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入皮革,投入钱塘江中。 后来,吴国果然被越国灭亡。江浙一带的百姓为了纪念伍子胥的忠义,将他视为“涛神”,认为钱塘江潮水就是伍子胥的怒涛。因此,在端午节这天,江南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的习俗,一些龙舟竞渡的习俗也被认为是源于此。 * 寓意: 伍子胥的故事代表了忠诚、刚烈以及对国家社稷的责任感。 3. 纪念孝女曹娥 * 人物: 曹娥(约公元130—143年),东汉时期上虞孝女。 * 故事: 相传东汉时期,上虞县有一位名叫曹盱的巫师,在五月初五这天在江中迎涛而上,为神灵表演歌舞,不幸被江水淹死,尸体多日不见踪影。 曹盱的女儿曹娥,年仅十四岁,为了寻找父亲的尸体,昼夜沿江哭号,哭了十七天。最终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她也投江自尽。五天后,她的尸体竟然抱着父亲的尸体一起浮出水面。人们为曹娥的孝行所感动,为她修建了曹娥庙,并将她投江的江水命名为曹娥江,她居住的村镇也改名为曹娥镇。 * 寓意: 曹娥的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孝道精神,以及对亲情的珍视和牺牲。 4. 《白蛇传》与端午节 * 人物: 白素贞、许仙、法海。 * 故事: 这是一个流传甚广的民间爱情神话故事,其中“端午惊变”的情节与端午节紧密相关。 故事中,白素贞是一条修炼千年的白蛇精,她与青蛇小青在西湖化为人形,与凡人许仙结为夫妇。法海和尚得知白素贞是妖,便处处阻挠他们的姻缘。在端午节这天,法海唆使许仙让白素贞喝下雄黄酒。白素贞明知雄黄酒能使她现出原形,但为了不让许仙失望,还是勉强喝了下去。 喝下雄黄酒后,白素贞现出巨大的白蛇原形,吓死了许仙。为了救活许仙,白素贞不惜冒死上昆仑山盗取仙草,之后又发生了水漫金山等一系列故事。 * 寓意: 《白蛇传》的故事虽然不是端午节的起源传说,但它将端午节的“饮雄黄酒”习俗与白蛇现形的情节结合起来,使得这个节日更具传奇色彩,也强化了雄黄酒驱妖避邪的民间观念。 这些人物故事和传说,共同构成了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得这个节日不仅仅是简单的节庆活动,更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记忆、情感寄托和道德观念。 64x64 回复 2F 西南医科大学-龙婧瑶 今天 端午节与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紧密相连。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因忠诚进谏遭奸臣陷害,被流放远方。当他得知楚国被秦国攻破,心如刀割,于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江自尽。百姓闻讯划船捞救,并向江中投米团以防鱼虾啃食其身躯,由此演化出赛龙舟和吃粽子的习俗。屈原的忧国忧民精神代代相传,正如唐代文秀所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他的故事让端午节成为传承忠贞与爱国的文化符号。 64x64 回复 3F 西南医科大学-严锐 今天 端午节起源蕴含丰富文化密码,相传战国时期屈原投汨罗江后,百姓划船打捞、投粽喂鱼,渐渐形成赛龙舟与食粽的习俗;也有说法与纪念伍子胥、曹娥等历史人物相关,或是古越民族以龙为图腾的祭祀活动遗存。历经千年传承,这一节日早已超越单一起源,成为融合民俗信仰、历史记忆与文化象征的独特存在,粽叶里裹着对先贤的追思,龙舟竞渡中激荡着对生活的热爱。 64x64 回复 4F 西南医科大学-周彤橦 今天 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与多个历史人物和传说紧密相连,这些故事赋予了节日深厚的文化内涵。其中,最广为人知、影响最深远的当属纪念屈原的故事。 以下是与端午节相关的主要人物故事或传说: 1. 纪念屈原 * 人物: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战国末期楚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 故事: 屈原出身贵族,年轻时受到楚怀王的信任,担任左徒,主张联齐抗秦、富国强兵。然而,他遭到以子兰、靳尚为首的贵族集团的谗言陷害,被楚怀王疏远,后被流放到沅、湘流域。 在流放期间,屈原创作了《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忧虑以及对理想的坚守。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郢都,屈原眼见祖国面临灭亡,心如刀割,却无力回天。在悲愤绝望之下,他于农历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生命谱写了一曲悲壮的爱国乐章。 64x64 回复 5F 西南医科大学-黄瑞杰 今天 传统节日,与多个历史人物和传说紧密相连,这些故事赋予了节日深厚的文化内涵。其中,最广为人知、影响最深远的当属纪念屈原的故事。 以下是与端午节相关的主要人物故事或传说: 1. 纪念屈原 * 人物: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战国末期楚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 故事: 屈原出身贵族,年轻时受到楚怀王的信任,担任左徒,主张联齐抗秦、富国强兵。然而,他遭到以子兰、靳尚为首的贵族集团的谗言陷害,被楚怀王疏远,后被流放到沅、湘流域。 在流放期间,屈原创作了《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忧虑以及对理想的坚守。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郢都,屈原眼见祖国面临灭亡,心如刀割,却无力回天。在悲愤绝望之下,他于农历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生命谱写了一曲悲壮的爱国乐章。 64x64 回复 6F 西南医科大学-代迪 今天 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与多个历史人物和传说紧密相连,这些故事赋予了节日深厚的文化内涵。其中,最广为人知、影响最深远的当属纪念屈原的故事。 以下是与端午节相关的主要人物故事或传说: 1. 纪念屈原 * 人物: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战国末期楚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 故事: 屈原出身贵族,年轻时受到楚怀王的信任,担任左徒,主张联齐抗秦、富国强兵。然而,他遭到以子兰、靳尚为首的贵族集团的谗言陷害,被楚怀王疏远,后被流放到沅、湘流域。 在流放期间,屈原创作了《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忧虑以及对理想的坚守。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郢都,屈原眼见祖国面临灭亡,心如刀割,却无力回天。在悲愤绝望之下,他于农历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生命谱写了一曲悲壮的爱国乐章。 64x64 回复 7F 西南医科大学-李梅 今天 端午节与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紧密相连。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因忠诚进谏遭奸臣陷害,被流放远方。当他得知楚国被秦国攻破,心如刀割,于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江自尽。百姓闻讯划船捞救,并向江中投米团以防鱼虾啃食其身躯,由此演化出赛龙舟和吃粽子的习俗。屈原的忧国忧民精神代代相传,正如唐代文秀所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他的故事让端午节成为传承忠贞与爱国的文化符号。 64x64 回复 8F 西南医科大学-周语琪 今天 端午节与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紧密相连。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因忠诚进谏遭奸臣陷害,被流放远方。当他得知楚国被秦国攻破,心如刀割,于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江自尽。百姓闻讯划船捞救,并向江中投米团以防鱼虾啃食其身躯,由此演化出赛龙舟和吃粽子的习俗。屈原的忧国忧民精神代代相传,正如唐代文秀所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他的故事让端午节成为传承忠贞与爱国的文化符号。 64x64 回复 9F 西南医科大学-张阳 今天 端午节与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紧密相连。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因忠诚进谏遭奸臣陷害,被流放远方。当他得知楚国被秦国攻破,心如刀割,于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江自尽。百姓闻讯划船捞救,并向江中投米团以防鱼虾啃食其身躯,由此演化出赛龙舟和吃粽子的习俗。屈原的忧国忧民精神代代相传,正如唐代文秀所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他的故事让端午节成为传承忠贞与爱国的文化符号 64x64 回复 10F 西南医科大学-罗滢滢 今天 端午节与屈原的故事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忠心爱国,却遭小人陷害被流放。当秦国攻破楚国都城后,屈原悲痛欲绝,于农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当地百姓划船寻找他的遗体,并向江中投粽子以防鱼虾啃食。后来,这些行为演变成端午节赛龙舟和吃粽子的习俗,以此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64x64 回复 11F 西南医科大学-姚岚 今天 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与多个历史人物和传说紧密相连,这些故事赋予了节日深厚的文化内涵。其中,最广为人知、影响最深远的当属纪念屈原的故事。 以下是与端午节相关的主要人物故事或传说: 1. 纪念屈原 * 人物: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战国末期楚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 故事: 屈原出身贵族,年轻时受到楚怀王的信任,担任左徒,主张联齐抗秦、富国强兵。然而,他遭到以子兰、靳尚为首的贵族集团的谗言陷害,被楚怀王疏远,后被流放到沅、湘流域。 在流放期间,屈原创作了《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忧虑以及对理想的坚守。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郢都,屈原眼见祖国面临灭亡,心如刀割,却无力回天。在悲愤绝望之下,他于农历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生命谱写了一曲悲壮的爱国乐章。 64x64 回复 12F 西南医科大学-何安琪 今天 端午节起源蕴含丰富文化密码,相传战国时期屈原投汨罗江后,百姓划船打捞、投粽喂鱼,渐渐形成赛龙舟与食粽的习俗;也有说法与纪念伍子胥、曹娥等历史人物相关,或是古越民族以龙为图腾的祭祀活动遗存。历经千年传承,这一节日早已超越单一起源,成为融合民俗信仰、历史记忆与文化象征的独特存在,粽叶里裹着对先贤的追思,龙舟竞渡中激荡着对生活的热爱。 64x64 回复 13F 西南医科大学-何兴彤 今天 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与多个历史人物和传说紧密相连,这些故事赋予了节日深厚的文化内涵。其中,最广为人知、影响最深远的当属纪念屈原的故事。 以下是与端午节相关的主要人物故事或传说: 1. 纪念屈原 * 人物: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战国末期楚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 故事: 屈原出身贵族,年轻时受到楚怀王的信任,担任左徒,主张联齐抗秦、富国强兵。然而,他遭到以子兰、靳尚为首的贵族集团的谗言陷害,被楚怀王疏远,后被流放到沅、湘流域。 在流放期间,屈原创作了《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忧虑以及对理想的坚守。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郢都,屈原眼见祖国面临灭亡,心如刀割,却无力回天。在悲愤绝望之下,他于农历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生命谱写了一曲悲壮的爱国乐章。 屈原逝世后,楚国百姓悲痛不已,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凭吊。为了不让江中的鱼虾啃食屈原的遗体,人们纷纷划船在江上寻找,并把饭团、鸡蛋等食物投入江中喂鱼,这就是后来“粽子”的由来。同时,也有老医师把雄黄酒倒入江中,药晕蛟龙水兽。人们还划船在江上敲锣打鼓,希望驱散水中的鱼虾,这些习俗演变为后来的“赛龙舟”和“喝雄黄酒”。 * 寓意: 屈原的故事是端午节最核心的文化内涵,象征着高洁的品格、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以及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2. 纪念伍子胥 * 人物: 伍子胥(?—公元前484年),春秋末期吴国大夫。 * 故事: 伍子胥本是楚国人,因父亲和兄长被楚平王所杀,为报父仇而逃亡至吴国。他辅佐吴王阖闾,攻破楚国,报了血海深仇。阖闾死后,伍子胥继续辅佐夫差。 吴王夫差打败越国后,伍子胥力主彻底消灭越国,以绝后患。然而,夫差听信奸臣伯噽的谗言,反而赐死了伍子胥。伍子胥临死前对门人说,把他的眼睛挖出来悬挂在吴国都城东门之上,他要亲眼看着越国军队灭亡吴国。夫差闻言大怒,于农历五月初五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入皮革,投入钱塘江中。 后来,吴国果然被越国灭亡。江浙一带的百姓为了纪念伍子胥的忠义,将他视为“涛神”,认为钱塘江潮水就是伍子胥的怒涛。因此,在端午节这天,江南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的习俗,一些龙舟竞渡的习俗也被认为是源于此。 * 寓意: 伍子胥的故事代表了忠诚、刚烈以及对国家社稷的责任感。 3. 纪念孝女曹娥 * 人物: 曹娥(约公元130—143年),东汉时期上虞孝女。 * 故事: 相传东汉时期,上虞县有一位名叫曹盱的巫师,在五月初五这天在江中迎涛而上,为神灵表演歌舞,不幸被江水淹死,尸体多日不见踪影。 曹盱的女儿曹娥,年仅十四岁,为了寻找父亲的尸体,昼夜沿江哭号,哭了十七天。最终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她也投江自尽。五天后,她的尸体竟然抱着父亲的尸体一起浮出水面。人们为曹娥的孝行所感动,为她修建了曹娥庙,并将她投江的江水命名为曹娥江,她居住的村镇也改名为曹娥镇。 * 寓意: 曹娥的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孝道精神,以及对亲情的珍视和牺牲。 4. 《白蛇传》与端午节 * 人物: 白素贞、许仙、法海。 * 故事: 这是一个流传甚广的民间爱情神话故事,其中“端午惊变”的情节与端午节紧密相关。 故事中,白素贞是一条修炼千年的白蛇精,她与青蛇小青在西湖化为人形,与凡人许仙结为夫妇。法海和尚得知白素贞是妖,便处处阻挠他们的姻缘。在端午节这天,法海唆使许仙让白素贞喝下雄黄酒。白素贞明知雄黄酒能使她现出原形,但为了不让许仙失望,还是勉强喝了下去。 喝下雄黄酒后,白素贞现出巨大的白蛇原形,吓死了许仙。为了救活许仙,白素贞不惜冒死上昆仑山盗取仙草,之后又发生了水漫金山等一系列故事。 * 寓意: 《白蛇传》的故事虽然不是端午节的起源传说,但它将端午节的“饮雄黄酒”习俗与白蛇现形的情节结合起来,使得这个节日更具传奇色彩,也强化了雄黄酒驱妖避邪的民间观念。 这些人物故事和传说,共同构成了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得这个节日不仅仅是简单的节庆活动,更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记忆、情感寄托和道德观念。 64x64 回复 14F 西南医科大学-阿西伍呷 今天 端午节起源蕴含丰富文化密码,相传战国时期屈原投汨罗江后,百姓划船打捞、投粽喂鱼,渐渐形成赛龙舟与食粽的习俗;也有说法与纪念伍子胥、曹娥等历史人物相关,或是古越民族以龙为图腾的祭祀活动遗存。历经千年传承,这一节日早已超越单一起源,成为融合民俗信仰、历史记忆与文化象征的独特存在,粽叶里裹着对先贤的追思,龙舟竞渡中激荡着对生活的热爱。 64x64 回复 15F 西南医科大学-罗欢 今天 回复 1F 西南医科大学-李家齐 今天 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与多个历史人物和传说紧密相连,这些故事赋予了节日深厚的文化内涵。其中,最广为人知、影响最深远的当属纪念屈原的故事。 以下是与端午节相关的主要人物故事或传说: 1. 纪念屈原 * 人物: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战国末期楚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 故事: 屈原出身贵族,年轻时受到楚怀王的信任,担任左徒,主张联齐抗秦、富国强兵。然而,他遭到以子兰、靳尚为首的贵族集团的谗言陷害,被楚怀王疏远,后被流放到沅、湘流域。 在流放期间,屈原创作了《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忧虑以及对理想的坚守。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郢都,屈原眼见祖国面临灭亡,心如刀割,却无力回天。在悲愤绝望之下,他于农历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生命谱写了一曲悲壮的爱国乐章。 屈原逝世后,楚国百姓悲痛不已,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凭吊。为了不让江中的鱼虾啃食屈原的遗体,人们纷纷划船在江上寻找,并把饭团、鸡蛋等食物投入江中喂鱼,这就是后来“粽子”的由来。同时,也有老医师把雄黄酒倒入江中,药晕蛟龙水兽。人们还划船在江上敲锣打鼓,希望驱散水中的鱼虾,这些习俗演变为后来的“赛龙舟”和“喝雄黄酒”。 * 寓意: 屈原的故事是端午节最核心的文化内涵,象征着高洁的品格、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以及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2. 纪念伍子胥 64x64 回复 16F 西南医科大学-董丽娇 今天 端午节与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紧密相连。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因忠诚进谏遭奸臣陷害,被流放远方。当他得知楚国被秦国攻破,心如刀割,于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江自尽。百姓闻讯划船捞救,并向江中投米团以防鱼虾啃食其身躯,由此演化出赛龙舟和吃粽子的习俗。屈原的忧国忧民精神代代相传,正如唐代文秀所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他的故事让端午节成为传承忠贞与爱国的文化符号。 64x64 回复 17F 西南医科大学-罗欢 今天 端午节与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紧密相连。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因忠诚进谏遭奸臣陷害,被流放远方。当他得知楚国被秦国攻破,心如刀割,于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江自尽。百姓闻讯划船捞救,并向江中投米团以防鱼虾啃食其身躯,由此演化出赛龙舟和吃粽子的习俗。屈原的忧国忧民精神代代相传,正如唐代文秀所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他的故事让端午节成为传承忠贞与爱国的文化符号。 64x64 回复 18F 西南医科大学-何蓓蓓 今天 纪念屈原,传说屈原投江自尽,百姓自发划船打捞屈原和投掷米饭食物免得鱼群啃食屈原尸体,久而久之形成这一天吃粽子划龙舟的习俗 64x64 回复 19F 西南医科大学-李劼奕 今天 以下是与端午节相关的主要人物故事或传说: 1. 纪念屈原 * 人物: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战国末期楚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 故事: 屈原出身贵族,年轻时受到楚怀王的信任,担任左徒,主张联齐抗秦、富国强兵。然而,他遭到以子兰、靳尚为首的贵族集团的谗言陷害,被楚怀王疏远,后被流放到沅、湘流域。 在流放期间,屈原创作了《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忧虑以及对理想的坚守。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郢都,屈原眼见祖国面临灭亡,心如刀割,却无力回天。在悲愤绝望之下,他于农历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生命谱写了一曲悲壮的爱国乐章。 屈原逝世后,楚国百姓悲痛不已,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凭吊 64x64 回复 20F 西南医科大学-梁琳珂 今天 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与多个历史人物和传说紧密相连,这些故事赋予了节日深厚的文化内涵。其中,最广为人知、影响最深远的当属纪念屈原的故事。 以下是与端午节相关的主要人物故事或传说: 1. 纪念屈原 * 人物: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战国末期楚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 故事: 屈原出身贵族,年轻时受到楚怀王的信任,担任左徒,主张联齐抗秦、富国强兵。然而,他遭到以子兰、靳尚为首的贵族集团的谗言陷害,被楚怀王疏远,后被流放到沅、湘流域。 在流放期间,屈原创作了《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忧虑以及对理想的坚守。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郢都,屈原眼见祖国面临灭亡,心如刀割,却无力回天。在悲愤绝望之下,他于农历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生命谱写了一曲悲壮的爱国乐章。 点击加载更多回复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