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发布于:2025-06-13 15:59:51
“党是领导一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这一论断并非抽象理论,而是基于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制度逻辑的必然结论,可从以下维度深入认识: 一、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 救亡图存中的唯一正确选择:近代中国尝试过君主立宪(戊戌变法)、资产阶级革命(辛亥革命)等道路,却始终无法解决“一盘散沙”的困局。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马克思主义组织原则凝聚起全民族力量——抗战时期,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将“散沙”般的民众组织成抗日洪流;解放战争中,依靠土地改革赢得亿万农民支持,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将中国从*、屈辱中拯救出来。 • 发展实践中的历史检验: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人民完成三大改造、建立完整工业体系(1953-1976年工业产值增长12倍),改革开放后创造“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比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大国因政党分散导致的治理失效(印度政党超2000个,政策连续性差),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破解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困境”的关键密码。 二、实践逻辑:党对各领域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核心保障 1. 政治领域:确保方向不偏航 ◦ 党通过制定大政方针(如“十四五”规划)、推荐重要干部(各级国家机关领导人选),将党的主张转化为国家意志。例如,脱贫攻坚战中,党中央确立“精准扶贫”方略,通过五级书记抓扶贫(省市县乡村党组织书记),调动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驻村干部,实现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这种组织动员能力唯有党领导才能实现。 2. 经济领域:统筹全局破难题 ◦ 面对重大风险挑战,党始终发挥“定盘星”作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党中央推出“四万亿”计划稳住经济基本盘;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党统一指挥全国医疗资源支援武汉(19个省份对口支援湖北16个市州),在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实现正增长。对比美国两党因政治极化导致基建法案难产(2021年拜登《重建更美好法案》多次搁浅),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基础。 3. 社会领域:凝聚共识防分化 ◦ 党通过意识形态工作(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基层党组织建设(全国493万个基层党组织扎根城乡),将14亿多人的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例如,在民族地区,党推行“结对认亲”“双语教育”等政策,新疆连续6年未发生暴恐案件,西藏人均寿命从1959年35.5岁提升至72.19岁,证明党的领导是维护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根本保障。 三、制度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与“魂” • 宪法层面的明确规定:我国宪法第一条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从根本法角度确立了党在国家制度中的核心地位。这一规定不是简单的文字表述,而是制度设计的逻辑起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人大常委会党组受同级党委领导;政协制度中,政协党组是党对政协工作实施领导的核心力量,确保各制度始终服务于人民利益。 • “圆心-半径”的治理结构:党如同国家治理体系的“圆心”,各领域(政府、政协、军队、群团等)如同“半径”,共同围绕圆心发力。例如,生态文明建设中,党中央成立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领导小组,推动两轮中央环保督察问责3.9万人,解决70多万个环境问题,这种“党抓总、各部门协同”的模式,避免了环保领域“九龙治水”的低效困境。 四、误区澄清:“党领导一切”不是“包揽一切” • 科学领导的内涵:党对国家的领导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的统一,而非直接干预具体事务。例如,在经济领域,党制定“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但具体企业经营由市场决定;在文化领域,党倡导“百花齐放”,但不代替文艺工作者创作。正如*所言:“党要善于领导,不能干预太多。” • 与人民当家作主的统一性:党领导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人大通过“开门立法”(如《民法典》编纂期间收集42.5万条意见)、政府推行“放管服”改革(截至2023年取消下放1000多项审批事项),都是党领导下人民权益的具体体现,不存在“党领导”与“人民主体”的对立。 总结:党的领导是中国号巨轮的“领航舵”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中国共产党用百年实践证明:没有党的领导,中国就会陷入“群龙无首”的混乱;有了党的领导,中国才能在复杂国际环境中保持发展定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唯有始终坚持“党是领导一切的”,才能确保国家发展不偏航、不变色,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