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语1班: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的近代化比较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金杰发布于:2017-03-31 12:41:11

1.本班所有同学在本贴下回复,讨论时间为13:00-14:35

2.每位同学都必须发言,讨论的越多、越激烈、越深入越好,计入平时成绩

3.发言时请注上姓名、班级、学号

4.关于中国的近代化,眼界需要开阔些,眼光不能仅仅局限于洋务运动,应该包括整个晚清、民国,直到今天

点赞 (0) 回复
181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张颜发布于:2017-03-31 14:27:44
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此外,从辛亥革命各省独立响应开始,中国进入长期的分裂混乱之中,除了袁世凯曾在 二次革命之后曾短暂大致统一全国之外,其他中华民国的政权都未能直接统治整个中国(如号称统一的国民政府只能收到五个省的税收),一直要到1950年代,才由中国共产党使中国大陆再度统一。长期的分裂及战乱,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及现代化建设造成很大的阻碍。1429114张颜14环工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82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张颜发布于:2017-03-31 14:28:13
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在亚洲的历史上也是一次伟大的转折。列宁把辛亥革命视为“亚洲的觉醒”。辛亥革命在亚洲打响了民主的第一枪。1429114张颜,14环工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83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张颜发布于:2017-03-31 14:28:56
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大,辛亥革命虽然被称作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当时中国缺乏一个强大的资产阶级,参与革命者也并非以资产阶级为主,而革命的成果也未直接促进资产阶级的进一步发展。在传统社会的改变上,辛亥革命只打倒了社会顶层的权贵,但中国传统地方社会居领导地位的各省士绅及官僚,大多在辛亥革命大风浪中,随机转投向了革命而获得了地位和利益,反而更加巩固了他们的地位。 辛亥革命并没有像西方资产阶级革命那样,重新构建社会结构。参加辛亥革命的大多数人是军人、旧式官僚、各地士绅,这些人在辛亥革命后仍然掌握权力;虽然其主要领袖孙中山出身平民知识分子,但中国贫穷的平民阶层没有参加辛亥革命,因此辛亥革命后生存条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未给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根本利益。1429114张颜 14环工。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84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张颜发布于:2017-03-31 14:29:38
辛亥革命既成功,又失败了,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命题。1930年双十纪念日中, 何应钦对此做了一个比较简洁的说明,指出“辛亥革命懵懂算是挂上了一个民国的空招牌,并没有建设民国的实际,由推翻满清一点而论,固然算是成功。由全部革命的目的而论,究不能不谓为失败。革命的目的不只在推翻满清,不只在获得中华民国的虚名,而在造成一个 三民主义自由平等的新中国”,明确了实现三民主义为辛亥革命的最终目标。从此意义上看,辛亥革命既成功又失败可以自圆其说了 。1429114张颜 14环工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85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张颜发布于:2017-03-31 14:30:37
 辛亥革命的性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的失败:1、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纲领。没有提出反对中华民族的主要敌人帝国主义。 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封建纲领。没有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资产阶级革命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得不到农民的支持。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没有农民的支持就无法战胜强大的敌人。 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量。在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武装斗争都是短期的。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党也是松散的。同盟会建立后缺乏严密的组织和纪律,武昌起义爆发前实际上已名存实亡,没有一个坚强的革命政党,就不能使革命者紧密地团结起来形成坚强的战斗力。 2、客现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  (1)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从此他们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3)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局限: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1429114张颜 14环工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86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俞成晨发布于:2017-03-31 14:36:09
这个问题根本就不算是问题。 不是明治维新的富国强兵政策让日本走向军国主义道路,而是当时的强国基本上全部在走军国主义道路,日本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并非特殊。 明治开国是在近代,近代是什么样的国际社会?就是强权即是公理、扩张殖民无罪的国际社会,是一个赤裸裸奉行实力主义和丛林法则的国际社会,一个国家在这样的国际社会当中要立足,首要条件就是要能打。 当时的列强,除了得天独厚、有两个大洋庇佑的美国之外,基本上都是军国主义国家。 德意志、俄罗斯、奥地利这样的中东欧强国就不说了。 法兰西难道不是一个军国主义国家吗?没错,1870年之后法兰西没有君主了,但是它仍旧是一个军国主义国家,军人在法国政治当中一直拥有特殊地位,军费支出一直是法国政府支出的重点,在和平年代,法兰西保持了80万常备军,相当于总人口的2%,也就是说50个人当中有一个人当兵,请问这是不是军国主义? 英吉利是不是军国主义国家?没错,英国有宪政有议会,但是英国远超其他国家的海军难道是天上掉下来的吗?英国的那几千万平方公里殖民地是上帝赐予的吗? 在光辉的维多利亚时代,人们在学校里面教给未来的绅士们(注意,大英帝国当时是没有义务教育也没有普选权的)的也是毫无保留的斗争主义,教导他们为了保卫帝国要不惜生命(实际上他们在一战的堑壕里面也无愧于这样的教导),请问这是不是军国主义? 在这样只看实力的丛林当中,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是完全不奇怪、甚至可以说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它想要成为强国就必须武装自己并且寻求扩张,它的所谓特殊文化反而不是最重要的原因。那时候成为强国的方程式就是侵略然后掠夺资源、扩张工业,日本按照这个方程式做了,仅此而已。 如果当时中国有幸率先近代化,那么在垄断资本家寻求利润和资源、广大中下阶层疯狂希望致富或者上位的背景下,那么中国也会毫无疑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以枪炮谋求它“应得”的利益。 至于日本后来整个国家被军队裹挟,那就是另外一件事了。 1660128俞成晨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87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俞成晨发布于:2017-03-31 14:43:05
中日近代殊途试析之 客观的说,中国在被卷入西方文明的体系后,表现的算是不错——惨是惨,但比之全国沦为殖民地的印度呢?比之四分五裂的奥斯曼土耳其呢?比之一度灭国的波兰呢?好像还可以吧?但为什么回忆起那段历史,中国人总觉得憋屈呢?这事得看和谁比——和那些国家比,中国挺好的,和日本比就完了。 和日本比,有点儿苛刻。因为日本的崛起是一个奇迹——德国也崛起了,但毕竟他深受神圣罗马帝国的遗泽;俄罗斯也崛起了,但毕竟他离欧洲中心很近;美国也崛起了,但毕竟他站在英国巨人的肩膀上——日本呢?这样一个位置偏远、没钱没人、资源匮乏的国家,用短短50年成为了世界一流强国,这样的事,不敢说后无来者,却也前无古人了。 中国被西方的坚船利炮刺醒,是1840年,日本被“黑船”打开国门,是1853年。就两者开始全面接触西方文明的时间来看,中国比日本还早一些。但为什么两国的近代史道路迥异,以至于到了今天,中国也只是靠规模带来的综合国力才略胜日本而已,若探究社会发展程度,仍是远远不如呢? 单个的人也许存在强弱,但民族不存在优劣——3000年前被犹太人描绘为天堂的伊甸园,如今是伊拉克腹地荒凉的沙漠;2000年前被罗马人严重鄙视的日尔曼蛮族,如今是工业4.0的技术先锋。日本人不比中国人优秀,中国人也不比日本人强大,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中日两国近代的差距呢? 第一是政治体系不同。 日本是一个封建国家——这不是废话吗?难道中国不是封建国家——中国还真就不是封建国家。如今我们熟知的“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依据生产关系的发展规律而创立的,这个“封建”和我们要谈的“封建”不是一个东西。所谓“封建”者,“分封建制”也,中国古代,这个词意是,天子依爵位高低将领土分封与宗室或功臣。这种制度存在于周王朝和早期的汉王朝,而秦、汉武帝“推恩令”后的汉一直到清,都不是封建王朝,是中央集权的帝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帝国,是工业革命前人类社会的最高组织形式,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可以集中每一份微小的单人力量,形成国家意志,国家越大,此种意志越强。而封建制度的存在,正是因为人们没有掌握帝国这种组织形式,庞大的国土和众多的人口让中央政府鞭长莫及、尾大不掉。所以,中央政府不得不把权力逐步分解下探,以利于统治,结果呢,力量也在这个过程中被稀释了。古埃及、古罗马、古中国等等帝国们,在识字率、农工技术、政府效率等诸多方面做到了农业社会的极致,才得以进入帝国时代。简而言之,帝国是远比封建国更加高级的存在,直到工业革命的出现——由于人类技术的迅速进步,封建国家规模小、能量弱的劣势被工业的洪流填平了,在这股洪流中,封建国船小好掉头,化整为零,顺流而上,反而成为了弄潮儿,而帝国呢,在被赶超时还没有反应过来呢。 日本就是这样的封建国。不对啊,日本不是有天皇吗?天皇不是皇帝吗?日本不是帝国吗?这正是人们对日本的一个误解。很多人以为日本人自古就对天皇极其狂热,随时可以为皇道乐土刨腹自尽。错。日本天皇万世一统,并不是因为天皇的强大,恰恰是因为天皇的弱小。日本天皇出自古邪马台国,后被架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天皇就和曹操手中的汉献帝一样,是吉祥物一样的存在。同时,日本社会还处在君权神授的原始时代,天皇在二战后才放弃自己的神格,不似中国,帝位有德者居之。所以,在日本政治家看来,做掉天皇要犯下百姓眼中的“弑神之罪”,而自己的权力又不会增加,这买卖不合算。既然天皇没统治力,在这个历史时期里,谁在统治日本?幕府将军。有实力的政治家会请(或强迫)天皇授予自己“征夷大将军”之职位,有了这个职位,就可以为天皇代理国政,至于“夷”到底是谁,没人关心。从1192年的镰仓幕府建立,到1867年德川幕府倒台,这700年漫长时间里,日本的真正主人都是幕府将军,而绝非天皇。幕府就是日本最大的领主,其下,有众多的封臣,封臣地被称之为“藩”。藩不大,和今天一个城市差不多,在农业社会中没什么力量,但也正因为小,藩民反而有归属感、容易团结、唇亡齿寒、相濡以沫。日本国门洞开时,德川幕府已经岌岌可危,其下众藩受幕府压榨,同时也各自为政,互有攻讦。为了在斗争中占有优势,各藩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文明和技术,出现了所谓“萨摩、长州、土佐、肥前”四强藩。而此时,700年来一直受幕府钳制的天皇也终于“多年媳妇熬成婆”。明治天皇利用各藩的力量和西方的先进技术、制度,把幕府将军彻底打进了历史教科书。所以,明治维新绝对不是什么自上而下的改革,而是彻头彻尾的暴力革命,大权旁落的天皇和受尽打压的众藩团结一致,做掉了不可一世的幕府。幕府倒台后,日本出现了权力真空,众藩中没有压倒性的力量,君权神授的天皇面对权力当然却之不恭。以工业革命技术为后盾,日本一夜之间从封建国升级为帝国。在帝国体系之中,日本青云直上,走上了军国主义的道路。 那么中国呢?作为一个老牌帝国,中国是一个臃肿的巨人,西方文明带来的痛感,要经过漫长的神经组织才能刺激到大脑。日本的某位智者了解了最新的火枪技术,告诉藩主,藩主就可以学习建造,而就算中国有同样的智者,同样尽职的官员,一层层打报上去,清朝都灭亡了。中国皇帝没有大权旁落的问题,自然也不会想到利用底层力量,反而时刻提防着人民,就算有光绪这样还算聪明的皇帝,手下也没有众藩,只有书生意气的戊戌六君子,打草惊蛇,一败涂地。幕府倒台时,日本有天皇继承,而清帝退位时,中国无领袖接任——革命党不服袁世凯,北洋军鄙视孙中山。老袁签了二十一条,琢磨过来了,咱们帝国有力量,还得学日本,于是自己要当天皇,但人家的天皇毕竟熬了700年了,又是神,你呢?结果死的很惨,生为护国能吏,死为窃国大盗。 风水轮流转,上局游戏中你的优势,很快就会变成下局游戏中你的劣势。日本特殊的政治体系拯救了他,而中国原本先进的政治体系却害了他。 第二是文化基础不同。 何为中国?古人云,夷狄用诸夏礼则诸夏之,诸夏用夷狄礼则夷狄之。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人总结出一套特殊的文化体系,用以支撑庞大帝国的内核。慈禧嫌弃火车动了先祖的龙脉,因为中国用祖先崇拜代替宗教信仰。大学士倭仁说“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以忠信为甲胄,礼仪为干橹”,因为中国以道德规范代替科学技术。在历史上,这些特有的中国文化维持了帝国、尤其是帝国下辖各地方的长治久安,因为在农业社会中,宗教本就比祖先虚无,技术也没有道德有用——反而是玩物丧志呢。这套复杂的系统影响到方方面面,甚至成为选拔人才的方式——汉举孝廉,隋唐其实也是举孝廉,只不过要用文章写出来而已,可没听说过谁木匠活干的好可以当官的。所以当西方文明冲杀进来时,中国人一时半会儿没反应过来。 而日本可没有这样的政治正确,正如邓公所说,在日本人看来,不管白毛黑猫,抓住耗子,做成寿司,就是好猫。日本的封建体制,和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非常相似。幕府下有众藩,众藩下有武士,武士正是日本社会的核心阶层。由于社会发展的落后,日本的文武政治还没有分家,武士是卫兵、是军队、是谋臣,是一切。他们勇猛好斗、质朴刚毅、轻视生死,但是他们为谁负责呢?为自己的领主,而绝非其他人,更不是天皇。日本历史上多次出现过武士为给自己的领主报仇,去刺杀更高级领主的事情。喊着万岁冲锋的日本兵,是明治维新以后才出现的。在国门打开的初期,日本还没有形成国家统一的文化思想,武士阶层心中也没有中国这样的华夷之辨,对于新思想、新技术,他们抱有一种朴素的功利主义态度,既然西方的东西好,我们就学吧,就像当年学中国一样。简而言之,中国自成体系的文化支撑了大一统帝国的存在,在遭到更先进文化的入侵时,开始负隅顽抗,而日本没有这种负担。实际上,明治维新中的著名人物,比如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等,都是武士出身。当然,明治天皇这样的大人物,自然要做一些过河拆桥的大事情。明治维新后,天皇发布《废刀令》,将武士对藩主的效忠转为对国家的效忠——这听起来是不可能的,其实很简单,只要把武士的工资条从藩主手里转到天皇手里就行了。何况,武士之间也有层级,推翻幕府,要靠藩主,推翻藩主,要靠上层武士,推翻上层武士就要靠下层武士。天皇远交近攻,不亦乐乎。随后,伴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律法和教育开始发挥作用,日本在很短的时间里,就由一个武士对领主效忠的封建社会,转变为一个全民对天皇效忠的帝国社会。此时,融合武士精神、儒学、神道教等元素的日本文化体系成型了——武士道。武士道,是日本帝国的精神支柱,而一旦破坏这种文化体系,日本帝国也就和当年的中华帝国一样,不堪一击了。 日本的幸运,在于西方文明进入时,全民认同的文化体系没有形成,自然也就没有壁垒。而中国的不幸在于,自身优越的文化体系在遇到更优越的体系时,不甘于失败。 在世界近代史中,中日两国的迥异,恰在于中国的特殊的先进和日本特殊的落后。 1660128 俞成晨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 ··· 3 4 5 6 7
GO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