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班所有同学在本贴下回复,讨论时间为13:00-14:35
2.每位同学都必须发言,讨论的越多、越激烈、越深入越好,计入平时成绩
3.发言时请注上姓名、班级、学号
4.关于中国的近代化,眼界需要开阔些,眼光不能仅仅局限于洋务运动,应该包括整个晚清、民国,直到今天
1.本班所有同学在本贴下回复,讨论时间为13:00-14:35
2.每位同学都必须发言,讨论的越多、越激烈、越深入越好,计入平时成绩
3.发言时请注上姓名、班级、学号
4.关于中国的近代化,眼界需要开阔些,眼光不能仅仅局限于洋务运动,应该包括整个晚清、民国,直到今天
中国的戊戌变法并不是通过武力夺取政权,来为自己创造前提条件。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中国资产阶级先天不足,加之这些改良主义的先驱们大多是刚从地主阶级中转化过来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没有经过一个对封建主义的批判过程,跳不出封建主义框框。
这种经济上的软弱性和思想上的不彻底性必然导致政治上的动摇,使得他们缺乏彻底反封建的勇气,不敢也不想推翻清王朝的反动政权,幻想在旧政权的基础上,依靠一个无实权的皇帝,用和平合法的手段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因此,戊戌变法成了上层少数人的活动,并没有依靠人民的力量,没有农民起义的配合,又没军队,没有也不可能对西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发动武力讨伐,因此在顽固派进攻面前束手无策。
最后竟派谭嗣同去劝袁世凯,企图依靠袁的三千军队一举粉碎西太后的政变,保住光绪帝的地位和变法运动的成果,这不能不说明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的铤而走险。当袁告密后,西太后提前发动政变,帝党和改良派根本就没有招架之力,简直不堪一击。
而日本倒幕派则不同,他们利用人民力量,通过国内战争,以武力推翻德川幕府的反动统治,建立地主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政权,为实行资本主义改革创造了前提条件。
1867年12月,“王政复古”政变后,在江户的德川幕府不甘心失败,自认为手中还有实力,决定来一次武力反夺权,1868年1月,日本近代史上空前绝后的大规模内战打响,史称“戊辰战争”。虽然双方兵力悬殊,但是,因为遭到人民群众的反对,幕府军队一败涂地,新政府军节节胜利。戊辰战争的这种结局是由人心向背所决定的。在戊辰战争中,新政府军之所以能够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里,以弱胜强,彻底打垮当时还拥有强大武力和财力的德川幕府,根本原因就在于有渴望摆脱殖民压迫和推翻封建卖国幕府统治的广大人民的支持。
戊辰战争,在日本近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没有戊辰战争的胜利,就没有倒幕维新运动的成功,近代独立自主的日本的诞生也就无从谈起,德川的日本就会变成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的翻版。三、中国戊戌变法时的国际环境,要比日本明治维新时所处的国际环境险恶得多。中日甲午战争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帝国主义蜂拥而至,各自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在这种形势下,中国政局发生任何变动都会触发帝国主义的神经。资产阶级改良派曾幻想依靠帝国主义的支持来推行变法,但根本行不通。因为,当英美日等国认真分析了帝、后两党的力量,看清了改良派必然要失败的结局之后,就决定不给改良派以什么实际帮助。而日本则利用了当时极为有利的国际条件,主要是:当时美国正忙于南北战争,英、法正忙于侵略中国,都顾不上日本。西方国家对日政策上步调不一致,尤其是英国害怕引起日本人民的革命,危及它的整个殖民利益。加之,英国在同沙俄的角逐中,日益重视日本的战略地位,其对日政策逐渐转为支持倒幕派推翻幕府通过自上而下的渐进改革,将日本纳入它在远东的战略体系。
中国等亚洲国家人民反封建反殖民压迫的斗争方兴未艾,牵制住了西方殖民势力对日本的进一步侵略。日本与中国等殖民地相权衡,在他们眼里,国小人少、资源不丰富的日本毕竟还算不上一块肥肉。以上就是为什么60年代后期,日本倒幕维新运动在当时半殖民地危机的乌云笼罩日本列岛的险恶形势下,能够比较顺利开展并获得胜利的外因之一。由上述几个不同点中可以看出,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失败,都是历史的必然。戊戌变法失败的必然性根本原因,我认为,不是光绪帝的无能,也不是慈禧太后的阴险毒辣和袁世凯的告密。如果把失败的根本原因归结为个人因素,就意味着说变法的失败就是偶然性的巧合,没有规律可寻。失败的根本原因也不在于运动的道路——改良主义道路绝对行不通。戊戌变法虽不主张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清王朝政权,但它代表资产阶级的要求,企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政治和经济的改良,发展资本主义,最后变封建社会为资本主义社会,这在当时没有资产阶级革命的形势下,是进步的。
因此,19世纪戊戌变法的失败,说它是必然的,这根本原因,应当从当时经济基础与阶级力量对比等方面,来加以说明。戊戌变法运动时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代表所发动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良运动,它既没有足够强大的本阶级力量作为后盾,又敌视人民,脱离人民,这才是维新运动必然要失败的根本原因。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表明,抗击帝国主义侵略、改造中国社会的大业,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改良派,是无力完成的。
再拿洋务运动做例子。到19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洋务运动失败,而日本明治维新成功,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并发展成为亚洲强国。日本明治维新通过倒幕战争扫除了改革的障碍,而洋务运动受到顽固守旧势力的阻挠。明治维新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对封建制度进行全面冲击,获得成功。而洋务派是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只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最终因封建统治的腐朽而失败。1660120赵佩
1660123李洁:从传统文化及改革派对外来文化的态度来看,中日两国也有很大的差异。中国由于曾经有过极其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历史,统治者素以天朝上国自居,视外国为“夷”,加上长期的出超,使统治者一直以为中国无所不有,甚至资方的富裕也以来于中国。观念上的自大,一直束缚着统治阶层,改变现存的体制是难上加难。
19世纪60年代之后,中国最高统治权实际上一直由顽固派头子西太后所掌握,光绪即位后,始终是个傀儡而已,一切禀命而行,甚至连人身自由也没有。清朝最高统治集团分裂为帝党和后党后,后党的人占据了各军政要害部门,帝党根本不掌握实权,光绪只不过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正是顽固派与洋务派这个阶层,成为变法维新的不可逾越的障碍。在变法过程中,上有慈禧太后玩弄权术,下有各级官僚破坏阻挠,以致光绪所颁发的一系列变法诏书,都成为一纸空文。戊戌变法的先驱者们,本就没有足够强大的本阶级的阶级力量为后盾,又把自己的活动范围局限于帝党官僚和士大夫阶层的小圈子里面,不愿接触广大群众。他们害怕人民,害怕革命,深怕从此引起人民革命,把防止革命作为变法的推动力。正是由于戊戌变法缺乏社会基础,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一旦顽固派卷土重来,发动政变,他们就势单力孤,而不得不束手就擒
1660115 朝语一班 沈芯悦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是因为他们认识到自己落后,自己传统的一套走不通,必须要学习西方,脱亚入欧才能成功。而且当时日本是分封制,地方自主权很大,几个藩主学西方,中央无力阻止。这几个强藩尝到了甜头,进而打败了幕府,掌握中央政权,对全国改革。而当时中国是大一统帝国,地方没有自主权,无法改革。中央也就光绪和几个维新派要改革,慈禧和大部分官僚都没觉得有改革的必要。他们是儒家弟子,他们跟西方接触的少,觉得自己并不落后,文化比西方先进。
1660109 姚韵沁
1660123李洁:郭沫若曾指出:“中国固有文化的负担太重了,资本主义以前的文化,年代太久,至少有3000年,所以对过去的文化怀着一种崇敬,对新的文化发生抵触,往往视欧美文化为夷狄之邦。在资本主义以前的中国文化诚然是光辉的,但就因为太有光辉,在变革时期便不免是一个很大的负担。日本虽然有它的固有文化,有外国传来的文化,但细的说来,日本的负担没有中国那样重,所以便走得快些。”
时代背景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前,中国与日本有着类似的文化传统,都受到儒家思想很深的影响。中日社会、政治制度基本相似,均为封闭的封建专制国家;中日经济基础相同,同为闭关锁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中日民族命运也极其相似,饱受西方国家殖民力量的侵略。
1660116王璐
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除了它自己总是在打着侵略邻居的鬼主意外,却几乎没有哪一个国家对它进行事实上的侵犯,因此得以从容发展近代工商业,从容地提高自己.查过资料后知道,日本明治维新期间,1884-1894十年,日本铁路增长了六倍多,船舶(500吨以上者)和煤增长近三倍,生丝和铁的生产指数增长一至二倍,棉纱、棉织、丝织等在70年中期以来显著增长的基础上,又持续增长一至二倍.自1888至1894年,日本工厂数由l694个增至5985个,职工数由十二万三千人增至四十万人.蒸汽机由409台猛增至1808台.七年之间,工厂数及职工数增加了两倍多,蒸汽机增加了三倍半.
我们与洋务运动的成果做个比较,不难看出,洋务运动虽然比明治维新早了8年,但效果却差得多了.到甲午战前,日本已经迅速发展成为令世界刮目的新兴帝国.1660120赵佩
虽然洋务运动失败了,但是它还是有进步的意义的,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 1660121温雅婷
你说的很有道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很不错!无论是农民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不能使中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都不能使中国革命获得成功.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永远不会向帝国主义或外国侵略者低头. 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1660120赵佩
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尚未形成之时,日本的新的领导阶层果断看清了与西方世界的差距。迅速而坚定的派遣了大使节团前往欧美各国考察。使节团的考察实录也成为日本政府发展的一个借鉴。日本的领导阶层迅速在国家的各个方面自上而下的进行改革,革除落后的、发展先进的。在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大跨步向前迈进。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资源匮乏的实际也使得日本在这方面更多的吸收外来营养来成长自身。为了求得生存,日本珍惜了当时国际形势下难得的发展机遇。迅速完成了国家的转型。使日本迈向了强国之林。战后的日本也从一片废墟之中崛起,重新成为一个经济大国。在近代化的过程之中,日本以其迅速和果断的改革使得日本摆脱贫穷走向富强。
1660125 韩佩君
日本在明治维新前其实已经具备了维新成功的绝大多数条件,只欠政府正式宣布“文明开化、富国强兵”的动员令。而中国戊戌变法时基本上不具备日本所有的成功条件,变法失败几乎是必然的。
比较具体一点说,日本在黑船开国前的江户幕府后期,就已经有经济和社会发展成熟度上全面超过了中国,尤其是在经济组织管理体系,甚至比当时欧洲列强也差不到哪里。比如说日本自发发展出了包括世界上最早的期货市场-大阪米市,幕府和各藩也都早就有极类似现代财政赤字和公债发行的运作经验。
1660109 姚韵沁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近代化的相同点:(1) 背景相同。两者都发生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都是在19世纪中期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开始向西方学习的。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西方列强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了亚洲地区。经过1840、1856年两次鸦片战争和1853年美国军舰闯入日本浦贺港事件后,中日两国闭关锁国的大门相继被打开,两国都面临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2) 目的相同。两者都是要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亡,巩固统治。(3)内容相同。
两者都从西方引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了一批近代化企业、新式军队,进行了教育改革,这都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潮流的不可阻挡。(4)方式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5) 结果方面的部分相同,都是对本国历史发展的进程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都有利于本国的近代化发展历程。
它们的不同点:(1) 领导力量不同。中国洋务运动的力量主要是洋务派,他们多为地方掌握实权的总督和巡抚。日本明治维新的领导力量是日益资产阶级化的中下级武士,推翻了幕府统治后,由明治天皇掌权,二者形成合力,进行大刀阔斧、全方位的改革。
(2)具体措施不同。
政治方面:中国洋务运动毫无建树,根本没有触动封建专制制度。日本则改革落后制度、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和武士阶级的特权、并颁布宪法,建立新的近代天皇制政治体制。经济方面:中国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军事、民用企业,军事工业均为官办,民用企业有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三种。官办企业大权操在封建官僚手里,贪污腐败现象十分严重,企业缺乏活力与动力;民用企业则垄断了某些行业,且对民间私人办厂实行严格限制,导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无从发展。日本则进行大力改革,政府投资兴办一些近代工业,作为示范,同时鼓励私人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民间企业的兴起,日本的殖产兴业为日本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
文化教育方面:中国只办了三十多所培养翻译、军事、科技人才的新式学校,选送了几批出国留学生,原有的教育体制、八股取士制度未有丝毫的触动。日本则大力发展近代教育,改革教育内容,使自然科学占教学内容的一半左右,并建立全民义务教育制度,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
(3)阻力不同。
洋务运动外受西方列强,内受封建顽固势力的严重阻挠;日本幕府体制专制色彩较轻,倒幕运动的胜利扫除了改革的障碍。
(4)实施条件不同。
中国当时民族资本主义尚未形成;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获得发展,资产阶级已经形成。
(5) 性质不同。
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改革;明治维新是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6)结果不同。
中国洋务运动耐实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最后失败,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中国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日本明治维新不仅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而且更重视西方国家先进的政治制度,最终成功,不仅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还是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近代亚洲唯一的强国。 朝语一班 1660127 任子菡
所以在现今中国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之时,我们更应该借鉴日本的强国之路,发展自身的优势,彻底的进行经济体制转型,深化改革。这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会指日可待。
1660125 韩佩君
列强侵略
鸦片战争战败后,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被迫被打开,在西方强国的逼迫下先后签订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款;在太平天国爆发,英法联军进攻北京之时,沙皇俄国也趁机抢占了中国黑龙江以北30万平方英里的土地。 日本的国门也是被西方列强的舰船大炮所轰开。1842年日本幕府慑于中英战争的后果,向西方妥协;1853年黑船事件中,美国用武力强迫日本开放门户,并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1866年,西方国家又强迫幕府降低税率,以便其倾销商品。中日两国同病相怜,大厦将倾,生灵涂炭,亟待变革的发生中国的洋务运动、日本的明治维新,就是在这样一个类似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1660116王璐
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现代化的共同点有: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而日本是实行全盘西化的模式,发展了资本主义,中国接受西方先进的文化先进的思想,然而我们还是民主道路。日本和中国因此都得到啦发展,从封建中走了出来。1660122邓桂群
日本明治维新是持续的,而洋务运动却是短暂的。日本明治维新的中指是“吸其精华,弃其糟粕”,而且之前还派使团去周游列国,吸取经验。从而选择跟德国差不多的资本主义之路来走。而洋务运动却是一个更像即兴的运动,更本没有像日本那样的深思熟虑,所以就失败收场。1660120赵佩
日本明治维新是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冲击下所进行的,日本政府进行了改革,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学习西方技术,进行了工业化浪潮,大力发展教育,使得日本走上了工业道路,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渐渐成为了世界强国之一。但是当时日本封建思想过于根深蒂固,再加上明治维新只进行了二十多年,因此还有大量的封建思想残留,使得日本在之后走上了军国主义,开始了侵略行为,并使得民众愚昧的崇拜天皇,限制了民众的自由和权力。
而中国的近代史是中华民族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为实现现代化而斗争的历史。因为清政府的腐败和腐朽、坚持自己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中华民族灾难的到来。因而使得民众的不满增加,进行了五四运动等革命。中华民族的中国近代化进行了一百多年之久,而在这一百多年期间,中华民族也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也正是中国近代化的进行,使得中国不再像当时那么弱小而被随意欺负,如今的中国也是十分强大的。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包括着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等诸方面变革,两个运动所涉及、所要解决的,都不是枝节性的而是社会体制、社会制度问题。戊戌变法诚然是个失败的运动,运动中的主干人物所提出的一系列主张,包括光绪皇帝下的二百多个诏书,许多并未实行就已烟消云散。但就其所提出的内容来看,诸如废八股、办新式学堂、开言路、裁减绿营、裁撤臃肿机构、准许自由开设报馆、设中国银行、矿务铁路总局、办农会、商会、训练精兵、奖励新发明,以及在百日维新之前作为运动先声所提出的反对签订不平等条约等等,所涉及的,都显然不是社会生活的个别问题或枝节问题,而是重大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问题。而明治维新运动所提出的尊王攘夷、尊王倒幕、版籍奉还、地税改革、废藩置县,以及“以西洋文明为目标”大量输入西洋文化的措施等等,也都是社会生活中的重大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问题.。
洋务运动的战略目标在“师夷长技以自强”,虽然后期也提出了“求富”的口号,但在国际竞争异常激烈的19世纪,任何国家在国际角逐中都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奋斗的目标稍加保守就会在列强的坚船利炮下化为齑粉。而日本自从开展明治维新开始,就明确提出长远的富有远见和扩张性的奋斗目标:日本改革派政治家吉田松荫便这样说过:“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可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日本明治天皇甚至明确宣称明治维新的远期目标是“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这就是日本梦寐以求、举国一致富有扩张性侵略性的目标。在国家走向目标定位上的差异导致中日两国在引进洋务、发展洋务上实际效果的巨大差异,这也直接表现为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日本的完胜。而甲午战争的失败,也敲响了满清帝国覆灭的晚钟。
1660108 朝语一班 顾逸波
中国的清末宪政改革失败之后,被辛亥革命推翻,民国建立。在文化教育方面着手引进西方的一套思想观念与教育体制,兴洋学堂,引进科学研究方法,派留学生,并且取得了一些成绩。培养了一批大师级的学术人才。然而,终因内乱与日本人的侵略而中断。因而有共和国的建立。共和国建立,其实对今后发展应该拥有怎样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与文化教育制度,完全是漆黑一团。延续的是中国传统“打天下,坐天下”,排座座,分果果的作风。在第一次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上,竟然没有讨论任何社会问题。既没有分析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的办法,也没有去借鉴国外的文明。1660112姚晨慧朝鲜语1班
众所周知,如今的日本位列发达国家之中,并且处于不断发展中,它今日的成功离不开历史的积累。当然改革是最值得一提的,其中较为重要的就是早期的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的背景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措施。
而对于我国来说,明治维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的洋务运动只是官僚阶级的运动,只有留学等机制让一些中国人走了出去;而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是日本全国在办,有比较完备的教育法律体系,在深层次上学习借鉴了西方的近代教育理论,初步形成了日本教育思想体系。
戊戌前后兴起的中国维新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然而,它们的结果却迥异。虽然两个改革运动具有某些相同或相似之处,但在这些表面相似的状况下,却掩盖着许多不同点。戊戌变法所依靠的是光绪帝,但是真正的政权却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所以戊戌变法并没有在根本源头上解决中国的困难,只是在表面给变法套上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帽子,最后因为人民的不认同最后导致了失败。而日本维新派有强大的后盾,领导人多为中上层武士。他们同藩主有世代相传的比较紧密的历史联系,对藩内政治也有较多发言权。他们大多参与了藩政改革,所以维新派与人民群众也联系紧密,受到人民的支持和物资的大量资助,力量与中国相比强大多了。
而在今天来看,明治维新依然有着对我们很大的影响。经历了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人民本来地方阶级意识观念分散的分散渐渐开始统一了起来,大家一起齐心协力为国家的大事着想。这一点是中国人民还做得欠缺的地方。而日本这个国家也从盲目的自大到了虚心学习的阶段,人民们迫不及待的接受来自西方的文化,使之成为自己可以使用的技术。这值得我们的虚心学习。
1660107 朝语一班 陈丽雯
1660123李洁:日本民族具有吸收外来文化的传统。日本曾有过三次学习外来文化的高潮:
一次是古代有选择地吸收我国古代文化、技术和政治制度,却没有完全“汉化”;
一次是近代向西方学习,从中吸收和引进了近代文化思想与科技,但并没有完全“西化”;
一次是二战后全面引进和吸收以美国文化思想和科技、制度为代表的现代西方文化和科技,但仍然未“美化”。
洋务运动的宗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只是学习了西方的技术,根本的封建专制的体制还是没有动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这种封建思想与世界的近现代化改革格格不入。虽然洋务运动的一些措施推动了中国的经济,教育等的近代化,但其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根本目的使洋务运动无法真正获得成功。慈禧太后之所以支持洋务运动的原因也在于此,维护清廷的统治何乐而不为。明治维新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倒幕运动之后明治天皇成为了日本最高的领导人,从思想上认识到了改革的重要性,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教育,制度等方面,推动了日本近代化的进程,使日本越来越强大。改革成功要扫除封建专制统治,从根本上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
1660109 姚韵沁
根本目的的不同
领导力量的不同,决定了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根本目的的不同。而根本目的的不同,则是两者一个成功、一个失败的最大原因所在。洋务运动的领导者是地主阶级。他们代表虽然出身、阅历、权势和识见不尽相同,但阶级立场和政治观点方面却是基本一的。他们都是从封建顽固派中分化出来的,具有浓厚的儒学素养和强烈的经世要求,掌握清朝部分中枢和地方政权,承认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具有某种优越性,主张借用“西法”,谋求清朝封建统治的“自强”和“自立”。 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1660116王璐
通过我国无数次近代化的探索,无论是失败与否,都给人以启示。无论是农民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不能使中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都不能使中国革命获得成功。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永远不会向帝国主义或外国侵略者低头。 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1660120赵佩
根本目的不同
一方面,当时中国的权利仍牢牢掌握在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手中。而洋务运动的领导人恭亲王奕、军机大臣文祥、两江总督曾国藩、北洋大臣李鸿章、闽浙总督左宗棠等人都是朝廷重臣,受制于慈禧太后。他们既得不到中央的大力支持,同时为了自己的仕途,又不敢做过于大胆的冒险,无非只是采取一些中规中矩的措施,触及不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1660116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