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亳州学院-方可发布于:2025-06-01 21:30:31
《民法典》中的“公序良俗”原则从以下方面体现法律对道德的引导: - 将道德要求法律化:公序良俗包括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善良风俗即一般道德观念或良好道德风尚,如社会公德、商业道德等。《民法典》第八条、第一百四十三条、第一百五十三条等条文明确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将道德准则融入法律规范,使原本内心的道德评判成为判定民事行为效力的重要依据,直接以法律形式要求民事主体遵守一定道德规范。 - 认定民事行为效力:当存在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益和社会道德秩序的行为,又缺乏相应强制性法律规定时,法院可依据公序良俗原则认定该行为无效。如婚外情人间的高额赠与,法院常依此认定无效,因该行为违反公序良俗且损害配偶合法权益,借此引导人们遵守婚姻道德等社会公德。 - 广泛涵盖道德领域:《民法典》多处条文体现公序良俗原则,涉及婚姻家庭(如第一千零四十三条倡导树立优良家风等)、姓名权(第一千零一十二条自然人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