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曾谈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暖大地,万物复苏,冬春交替之际,寒热来回交错,气温变化较快,早晚温差较大。在春天里,最需注意的就是衣物的增减,也是俗话讲的“春捂秋冻”。
《黄帝内经》中讲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说明人要与天地四时相应,要顺应自然界四时气机变动,采取适时适宜的养生方法,才能保持人体健康。
但中医认为“春乃少阳”,阳气初生而未盛,阴气始减但未衰,所以要注意保暖御风,使初升的阳气不致受到伤害、得以逐渐强盛,这就是为什么要春捂。冬春交替之际,气温变化较快,时而春风和煦,时而春寒料峭;午后温暖宜人, 晚上又寒冷异常。此时不宜把衣服减得太快,仍要重视保暖,防止阳气损耗。 春季有多风的特点。
初春之时,人体毛孔腠理初开,风邪会乘虚而入,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所以,做好“春捂”,可以预防感冒、过敏性鼻炎、咳嗽等疾病。一般而言,15℃是一个临界温度。当气温低于15℃时,要继续捂;当气温高于15℃时,可以考虑减一点衣服。
另外,还有一个原则是,如果捂的时候不出现口干咽燥、冒汗等,即便气温达到或高于15℃,亦不必急于减衣物;如果感觉捂出了汗,即便气温未达到15℃,亦应考虑适当减衣物。一般来说,如果气温15℃以上的天气持续7天以上,就可考虑结束春捂。
点赞 (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