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英语1班在此进行关于“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的近代化比较”讨论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盛玥发布于:2017-04-07 12:11:23

要求如下:

1.每位同学都必须发言,讨论的越多、越激烈、越深入越好,计入平时成绩;2.

2.发言时请注上姓名、班级、学号;

3.关于中国的近代化,眼界需要开阔些,眼光不能仅仅局限于洋务运动,应该包括整个晚清、民国,直到今天。

点赞 (0) 回复
211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陈妍州发布于:2017-04-07 14:08:17
1521101 陈妍州。中国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就是创办军事工业和官督商办的民用工业,训练新式海军和陆军,创办新式学校和派人出国留学。由于洋务运动是一场以在原封不动地保留原有政治制度基础之上的单纯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运动,因此它不能称为一次革命和维新运动。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12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郑婉怡发布于:2017-04-07 14:13:47

1661120郑婉怡

综上所述,日本近代化路程上不论从内还是外,都有着比中国更好的条件和 因素,所以日本得以在短短三十几年完成较彻底的资本主义近代化,走上富国之路。反之,中国早期的近代化由于没能推倒国内封建势力并进行深入思维的革新,导致后期的近代化更是举步维艰,终究到了非革命不可的地步。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13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李欣然发布于:2017-04-07 14:14:17
1661110 李欣然 英语一班 关于中国的近代化,这是一个延续性的问题,中国近代史并不只是1840年那段时间,一直到今天。近代化也并不只包括洋务运动,不可否认,洋务运动奠定的基础,才使中国的近代化向纵深的方向发展。但是近代化并不只有洋务运动,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也推动了近代化进程,三民主义与资产阶级共和国更具体的开始使中国走上近代化进程.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14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李欣然发布于:2017-04-07 14:17:44
1661110 李欣然 英语一班 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是日本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戊戌变法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但戊戌变法因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顽固派)的利益所以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虽然都是具有反封建性质的运动,但是,它们各自所拥有的力量,和作为其对立面的力 量,却有很大的不同。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15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李欣然发布于:2017-04-07 14:18:30
英语一班 1661110 李欣然戊戌变法的思想旗手是康有为,他是这场变法的精神教主。而政治上的权威或旗帜,则是光绪皇帝。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应该说,在思想理论的准备和宣传上,都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为这个运动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中国与日本不同的是,封建制度根基太深太久,这种制度已经发展到它自身极精制和极完备的地步,不改变它已经无法与时代共同发展,要改变它又必然触及那些深层的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16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李欣然发布于:2017-04-07 14:24:06
英语一班 李欣然 1661110 古代中国极其蔑视西方的一切,在洋务运动之前中国一直实行“闭关锁国”,对于西方 文化更是完全不认同,即使是洋务派也仍然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因而向西方学习也就只能局限于先进的军事技术方面。日本则有向世界借用先进东西的悠久传统,江户时代的日本虽然也处于锁国的状态之下,对于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先 进文化的学习却始终没有止步,逐渐形成以研究和摄取西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问——兰学。 到明治维新之前,西学一在日本成为了一股无法压抑而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思潮,同时,西学的穿日,使日本封建阵营形成了一个相当数量的新知识分子集团,一个倾向资产阶级改革 的革新势力逐渐形成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17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李欣然发布于:2017-04-07 14:26:14
1661110 英语一班 李欣然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从一开始就有着明确的改变日本原有社会 的要求,一切都是为了对旧社会进行有利于新兴资产阶级的改革。中国的洋务运动则是一场 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根本目的在于巩固原有的他们认为“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的封建 社会制度,维护和延续满清王朝的统治。 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为了改变日本的落后状态,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发展资本主 义,明治政府采取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吸收方式,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推行了西方的制度和社会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18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李欣然发布于:2017-04-07 14:27:26
1661110 李欣然生活方式。与此相比,中国则是伴随着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所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片面、孤立地吸收,在不同时期所吸收的西方文化是割裂的,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整体,加上受到当时种种政治力量的牵制和阻碍,致使中国仍然保持着原来的政治体制和落后状态。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19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李欣然发布于:2017-04-07 14:30:13
1661110 李欣然鸦片战争后中国才开始近代化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五口通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陆续输入,才开始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近代化迈进。在经济上:(一)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体制,已开始解体。(二)使用机器的近代工矿企业陆续出现。三)近代交通运输业陆续出现。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20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李欣然发布于:2017-04-07 14:31:36
1661110 李欣然在政治上:(一)原已走下坡路的清王朝封建政权,经过国外侵略势力和国内农民革命的几度冲击,已无法照老样子统治下去,在“灭亡”威胁面前,一部分封建统治阶级,不得不转化为洋务派,推行洋务运动,实施“同光新政”,于是,封建政权开始向资本主义近代化倾斜。(二)随着近代企业的出现,不仅引进了西方的生产技术,同时还引进了西方的社会制度,政治民主化,开始提上了中国的议事日程,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的早期改良派,率先提出设立议院,由君主专制向君民共主转化,反映了中国新兴资产阶级的呼声。(三)康梁为首的“百日维新”,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21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李欣然发布于:2017-04-07 14:31:50
1661110 李欣然 虽然中途夭折,以“六君子”壮烈牺牲而告终,但毕竟是中国新兴资产阶级企图登上政治舞台的一次尝试。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22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李欣然发布于:2017-04-07 14:33:16
1661110 李欣然在文化思想上:(一)西方资本主义的近代科学技术以及社会文化的书籍,逐步输入二)传播西学的各种新式学堂陆续开办,并开始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三)作为舆论工具的报刊杂志,陆续出版发行,冲破了封建统治的沉闷空气,反映了要求政治民主的呼声。四)随着西方资本主义近代文明的逐步输入,中国维持了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思想,已开始从根本上发生动摇,人们的价值观念,逐步在向近代化转变。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23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李欣然发布于:2017-04-07 14:36:27
1661110 李欣然 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要比日本慢的多,原因是1.中国的封建势力要比日本的强大的多。2中国的戊戌变法并不是通过武力夺取政权,来为自己创造前提条件。中国戊戌变法时的国际环境,要比日本明治维新时所处的国际环境险恶得多。而日本则利用了当时极为有利的国际条件:南北战争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24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李欣然发布于:2017-04-07 14:38:00
1661110 李欣然后,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提出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要求。于是,同盟会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孙中山阐发的“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革命派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25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付钰圆发布于:2017-04-07 14:38:02

1661114 付钰圆

明治维新之前,国家政权掌握在幕府手里,随后倒幕运动天皇掌握了实权,而后推行了一系列加强国力的政策比如土地国有等等,可以说朝野支持。
而在中国的这次变法呢,当时在中国真正掌握实权的是太后而不是皇上,仅仅得到皇上的支持是没有用的。变法触及了太后和朝中一些大臣的得益,换句话说,在中国掌权派不支持。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26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付钰圆发布于:2017-04-07 14:38:51

1661114 付钰圆

相同点:(1)背景相同,改革前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2)性质相同,都是由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3)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重大措施;(4)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同点:戊戌变法依靠一个无实权的皇帝,以失败而告终,中国仍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明治维新获得成功,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渐强大起来。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27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李欣然发布于:2017-04-07 14:40:20
1661110 李欣然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一场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新文化运动轰轰烈烈的开展了起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大量发表抨击尊孔复古的文章,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空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民主与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新文化运动在思想文化层面学习了西方,是思想现代化的开端。而日本的现代化应该说是从明治维新开始的。19世纪中期,日本仍处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之下,实行闭关政策。当时的日本社会动荡不安:一方面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日益贫困,进行了多次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另一方面,封建领主经济开始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的经济实力增强,他们对自己政治上无权的处境越来越感到不满;作为幕府统治基础的中下级武士也因自身经济状况的日趋恶化增加了对现实不满的情绪。再加之1853年佩里舰队叩关后,日本经济遭到摧残,社会更加动荡,幕府统治的危机进一步加剧。于是日本的有识之士感到要挽救日本的民族危、改变落后状况、实现民族振兴,就必须用武力推翻幕府统治,进行社会改革。经过几年的斗争,明治政府军队摧毁了幕府统治。 推翻幕府统治之后,明治政府一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天皇为首的新政权,另一方面向西方国家学习,积极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力争实现民族振兴、摆脱外来压 迫、建立近代化的独立国家。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28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付钰圆发布于:2017-04-07 14:40:44

1661114 付钰圆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虽然都是具有反封建性质的运动。
然而,维新改革是一场严酷的政治斗争,其锋芒所向,直指封建专制制度及其腐朽势力,维新改革必遭专制制度的卫道士及盘踞要津的大僚的抵制,维新的精神也为保守的世俗所不容。到19世纪末,中国的顽固派仍主张“治国之道以正人心,厚风俗为先”,慈禧太后对光绪皇帝的变法斥责为“徇一人而乱家法,祖宗其谓我何?”〔1〕维新派抓住光绪,开明官员拥戴光绪为首领,于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旧势力就极力削弱光绪的力量,凡支持光绪的均遭贬斥。善于权谋的封建统治势力的总头领慈禧太后将一切维护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的势力和集团都集合在她的旗帜之下,正当维新派推动光绪皇帝颁发明定国是上谕,开始新政改革之际,以慈禧为首的守旧派逼迫光绪在明定国是上谕颁布的第四天连发三道上谕,除罢黜翁同hé@①外还有两项重要举措:一是凡二品以上大臣授新职,要具折到皇太后前谢恩。这是慈禧企图再度“临朝训政”,并操纵用人大权,既笼络上层官僚,又防止光绪帝任命维新派为高级官员,扼制维新派进入权力中心;二是任命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统领北洋三军。这是守旧派部署政变的关键步骤。荣禄曾对慈禧太后说:“以皇上任用匪党(指维新派),难保日久不生变乱。京津咫尺,以北洋军可资镇制。”〔2〕所以军机大臣被罢黜

  总之,维新派没有军政实权,也没有广大人民作后盾,只有一个连自己地位也朝夕难保的傀儡皇帝,所以,当决战关头逼近,变革与反变革力量短刀相向时,他们找不到一只救生之筏,而只能把袁世凯当作“诺亚方舟”。而当袁世凯把他们出卖以后,从光绪皇帝到康、梁,到所谓“六君子”,也就只能或则瀛台被禁,或则亡命天涯,或则京华喋血,而决不能镇慑强敌、笑傲江湖。

  反观日本,日本明治维新时也面临沦于半殖民地的危机,但明治维新发生在1868年,那时世界资本主义还没有完全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列强大多忙于其他事物还未顾及去争夺殖民地。日本史学家井上靖说:“英、法、俄的对立……使各国的侵略魔手相互受到牵制。美国的内战及其善后工作,使它没有余力在东方发动侵略。

  其次,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另一个重要区别点是,它们历史文化背景有很大的不同。日本民族具有开放性地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传统。战后日本的第一位首相吉田茂曾坦言,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日本一直是以中国为师的。其后日本又从朝鲜、印度学习到不少东西。在幕府时代,尽管实行锁国政策,但它仍然向荷兰吸取了许多新知识,形成了相当有意义的所谓“兰学”。而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统治者由于尝到了苦头,并从残酷的现实中醒悟到,必须从科学文化和政治经济上向西方学习,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竭力向西方学习,成为朝野上下的大潮流、大风气。日本人对外来文化既不一概排斥,也不盲目崇拜,而是对外来文化的优秀部分合理吸收经过创造性的再熔炼,使其具有新的性质而逐步成为日本传统的组成部分,是一个稳定而又“开放”的文化系统。

  中国的情况比较复杂。历史进入近代,先进的中国人肩负“救亡”和“兴中”的使命,为救国也向西方去寻求真理。林则徐、魏源的“师夷之长技”旨在维护大清国的独立;洪秀全改造西方基督教为的是建立“男女平等”、“单一神权”的天国;康有为、梁启超推行变法走资本主义道路;孙中山提出“取法西人文明而用之”……这些只反映了中国近代国情之一面。从历史上看,汉、唐两朝是历史的大开放时代,然而,自安史之乱以后,特别是唐末以后,却逐步陷于封闭状态。比较地说,宋还不是很封闭的,郑和下西洋以后的明清社会,基本上就封闭起来了。闭关自守带来的社会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如果说,经济上的闭关自守,是中国近代经济落后的重要根源的话,那么,思想文化上的闭关自守则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化落后的重要原因。乾嘉汉学对古籍和史料的整理,自有其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人们不要忘记,当乾嘉学者将自己横肆的天才和巨大的精力销熔于经史之中,搞得梁任公所谓“乾嘉以来,家家许郑,人人贾马,东汉学斓然如日中天”之时,正是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潮勃起之日。戴震、惠栋、焦循、阮元之辈,不是生活在但丁、卜伽丘的时代,而是生活在亚当·斯密、李嘉图、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的时代。当纪晓岚在编纂《四库全书》之余,开始写《阅微草堂笔记》,宣扬“人心微暖,鬼神皆得而窥”、“冥冥之中,有如是之委曲”〔3〕的前因后果说时,正是法国大革命爆发和进行的岁月。翻阅历史至此,常常使人废书长叹:若是其时的中国不是自我封闭,而是能够睁开眼睛看看世界,以乾嘉汉学诸大师的才能和精力,其成就当会有崭新的面貌,中国的学术思想当不会落后如许,以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闹出封疆大吏叶名琛靠吕洞宾的乩语来对付外敌的笑话。正是在这样封闭的历史氛围中,戊戌志士们悲壮而激越的呼号,才显得特别的孤独。

  再次,中国是一个大国,而日本,则是一个相对狭小的岛国,这种空间背景的差异,也给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成败带来相当大的影响。如上所述,其时中、日两国都已经有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就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总量而言,中国似乎胜于日本。但以中国之大,而日本相对很小,就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在社会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例而言,日本的这个比例比中国的要高。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影响来说,天皇登高一呼,就会影响国内的许多地域,甚至能震动国土的大部分。而在中国,京城发生的一切,哪怕要传递到国内主要经济发达地区,都要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遑论僻远地区了。面对苍茫大地,面对层层叠叠的官僚机构,光绪皇帝的诏书也罢,康、梁等人的狮子吼也罢,在很多很多的地方,都仿佛进入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变得杳无踪影。中国社会这种的闭塞性,使辛亥革命后的农村,仍然处于对政治茫然无知的状况。关于这一点,读读《阿Q正传》即可了然。

  最后,从革新派所运用的策略来比较,以明治天皇为首的维新派显得较为条理、有序,而戊戌变法在操作上则显得紊乱和操之过急。

  1868年明治维新政权建立以后,通过废藩置县,各藩全部解体,实行“四民平等”;通过地税改革,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对资本主义发展有重要意义;文化开明、殖产兴业、富国强兵使西方文化大量进入日本,特别是大力普及初等教育,到明治末年全国就学率已超过95%。1890年以天皇命令形式发布《教育敕语》,把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的道德规范纳入军国主义的轨道。正是这条理有序的政治、经济、教育等改革的成功,日本迅速走出了封建时代,开始接受资产阶级人权、民主思想,为建立资产阶级近代国家奠定了基础。

  戊戌维新在策略上似操之过急,在新政改革中分不清轻重缓急,措施失当。103天的新政,颁发上谕达100多道,改革的内容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以至修理街道等琐事的措施也涉及了,新政上谕纷至沓来,每一措施都重要,结果究竟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连改革者也弄不清楚了,由于君主专制的官僚机构臃肿庞杂,更缺乏强有力的行政组织措施。从改革机构这一新政内容来看,康有为曾主张不必裁减旧衙门,只需添置新衙门,并主张官爵分离,给年事已高的冗员爵位及优厚物质待遇,这是较稳妥之措施,而光绪帝一次就下令裁撤了十多个衙门,这样就触犯了大批官员的特权和地位,必然会使矛盾激化,使他们群起而反对变法。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29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李欣然发布于:2017-04-07 14:42:57
1661110 李欣然 中国与日本近代化的相同点两国的现代化的开始都是原有的统治力量不能维持正常的统治秩序,本国的 有识之士认识到了西方的船坚炮利,于是被迫向西方学习。22、 两国在政治上的民主化方面做出的改革都比较欠缺,政治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导致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3、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社会的发展一直存在着种种弊端。人们的思想在新旧文化的交错中有些无所适从,于是他们向往着自由与民主,对于本国社会的黑暗给予种种抨击,这一点从鲁迅和夏目漱石的一些作品中能够得以最好体现。 不同 1、 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十分迅速,大刀阔斧地实施了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措施;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则是道路曲折,高潮和低潮交替出现,持续时间长。 2、 日本的现代化是通过明治维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同时进行;中国则是从萌芽到经济到政治再到思想,一步一步推进的。 3、 日本通过现代化的发展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中国通过经济、政治、思想方面的近代化最终走上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 4、 日本的改革带有军事封建性质,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开始推行军国主义;而中国的现代化的目的是维护国家独立,实现国家富强。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30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李欣然发布于:2017-04-07 14:44:18
1661110 李欣然中日现代化进程差异的原因 1、 中国的封建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势力根深蒂固,封建思想 也深入人心。在这种情况下,想要突破封建制度的束缚,无论是从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是很困难的。这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缓慢而艰难的根本原因;而日本的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使得倒幕派的力量能够迅速壮大,推翻腐朽的幕府统治。 2、 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虽然在明朝中后期已经出现,但是鸦片战争后外国的一 系列侵略打断了萌芽发展的进程。而中国资产阶级是从洋务运动开始的六七十年代出现的,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下发展的。这就必然造成了中国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以及软弱性和妥协性,这就使得现代化的进程无法一蹴而就;而日本在佩里舰队叩关之前资本主义就有了一定的发展,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的实力不断增强,为明治维新奠定了阶级基础。 3、 中国自明朝后期以来一直闭关锁国,不了解外国的情况,以至于一直沉浸在 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很难向西方学习。即使认识到了西方的船坚炮利,也只是秉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学习先进的器物,而不学习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 4、 由于中国的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以往的几次现代化的实践都宣告失败,所以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在新文化运动后期社会主义传入中国,得到了有识之士的认可,从此不断的为了这个理想而奋斗,于是中国走上了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31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李欣然发布于:2017-04-07 14:47:20
1661110 李欣然 中国近代化与日本近代化相反,我们是先从器物开始到社会制度,日本是向西方国家学习,先从政治制度着手,虽然中国的近代化过程艰苦,但仍然走的很成功。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32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李欣然发布于:2017-04-07 15:03:39
1661110 李欣然我认为明治维新真的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的确在各个方面进行了大力的改革,从政治经济到文化思想,对日本近代化进程影响深远,而中国则一点点在寻求自己的道路 从晚清的自救,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的腐败,实则是袁世凯想要的皇帝梦,到后来的国共内战,一直到共产党领导中国才开始中国现代化进程。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 ··· 4 5 6 7 8
GO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