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虽然都是具有反封建性质的运动,但是,它们各自所拥有的力量,和作为其对立面的力 量,却有很大的不同。戊戌变法的思想旗手是康有为,他是这场变法的精神教主。而政治上的权威或旗帜,则是光绪皇帝。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应该说,在思想理论的准备和宣传上,都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为这个运动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中国与日本不同的是,封建制度根基太深太久,这种制度已经发展到它自身极精制和极完备的地步,不改变它已经无法与时代共同发展,要改变它又必然触及那些深层的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这就好比旧时单身娶亲、妻丧续弦或者只是纳妾,都比较好办,但若喜新厌旧、休妻另娶,问题就复杂了
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从一开始就有着明确的改变日本原有社会的要求,一切都是为了对旧社会进行有利于新兴资产阶级的改革。中国的洋务运动则是一场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根本目的在于巩固原有的他们认为“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的封建社会制度,维护和延续满清王朝的统治。
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为了改变日本的落后状态,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发展资本主义,明治政府采取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吸收方式,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推行了西方的制度和社会生活方式。与此相比,中国则是伴随着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所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片面、孤立地吸收,在不同时期所吸收的西方文化是割裂的,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整体,加上受到当时种种政治力量的牵制和阻碍,致使中国仍然保持着原来的政治体制和落后状态。
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近代化进程,抵御外来侵略。
历史总是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但中间的弯路是不可避免的,没有这些运动的失败,也不可能换来如今的中国。这些历史的存在也必定有它的价值,无论失败成功与否,都对国家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所以不能判定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近代化到底谁更好,但从短暂的那几十年看来,明治维新显然更加成功。
(1631629 罗鉴雄)
1631607 王静华
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从蒙昧的幕府时代跨越了现代化的门槛。在政治上终结幕府统治,由天皇建立统一中央集权,按照英国君主立宪模式构造现代化政治和工业、军事制度,大力进行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使之慢慢变成世界强国。
而中国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但由于慈禧的扼杀,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担后来晚清衰败时期,慈禧意识到了变法的必要性,可惜当时人心涣散,加上各列强的侵略以及兴起的辛亥革命,使中国近代化走上了与日本不同的社会主义道路。
我觉得这是由于历史原因所造成的中日两国如今截然不同的道路(日本为资本主义,中国为社会主义)。
日本文化基本起源于中国,现代化起步时间和中国差不多,中国洋务运动始于1861年,日本明治维新起于1868年。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对中国为什么没有出现日本的明治维新所得到的快速现代化的解释是:中国超长时间的稳定社会面对西方文化冲击缺乏变革的环境,是一种典型的“冲击——回应”模式,使晚清时期的中国处于被动发展的状态。
而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则更偏向于自主选择了“现代化”,在把日本传统文化保存好的同时全方面地向西方政治、经济、法律、教育以及典章制度学习,’明治天皇和贵族人士也齐心协力共同推进了现代化,使之没有太大阻碍就在短短三十年内便成功追上西方列强。
反之清政当权派则是在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意识到国家在沦陷之时才被动改革,此时早已失去民心,清政府也被冠以了“腐败无能”的称号。
从另一方面来说,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人民,社会以及政府共同组成的。日本在领土与人口规模上与中国相比小了许许多多,再加之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农业文明程度低,日本全力干的事就是将武士知识化。而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农业文明过于成熟,农民群众为当时的主要群体,清政府的剥削使他们生活贫苦,接受教育的群体也较少,现代化起步晚又提供不了足够的岗位。在我看来,人口规模大也是阻拦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原因,这也是中国至今为止贫富差距仍然显著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日本还是单一民族的国家,而中国则是秦始皇统一王朝后由56个民族共同结合而成。各民族的文化不同,内部难以像日本一样形成整齐划一的社会秩序和规范。
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受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盘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是日本近代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由于鸦片战争被撬开国门,签订各种不合法条约,这是被迫的而日本是主动的
从变法的社会制度看,中国变法前,中国是传统的封建统治制度的社会,而且经过1840年的鸦片战争的战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的政权发展体系是“中央集权”的发展方式!清末,制度已经是整个王朝集权顶峰时期,皇权已经渗入人民生活的各方面。社会制度的管理者能动用的权力极少。变法意味着改变中央集权体系,挑战中央集权系统,肯定会危及王权。传统的中国王朝不允许这样的局面出现。变法的绊脚石无形中,在中国变得更加大!自古以来,变法是大多都得流血,而中国采取妥协的态度,希望可以不动用武力解决。变法又没能得到大众人心的拥护。只是变法者的觉悟,一意孤行而已!这个变法方式就个变法失败早早埋下种子。
日本的bain发较为彻底,并且从实际多个方面,经济政治等。日本的封建制度并没有像中国那样高度集中也是导致其中原因之一。一个政府权力被限制的国家,才能够更多的为人民考虑。就拿甲午战争来说,有许多战船居然拿去给慈溪太后祝寿,非常荒谬
虽然都是为了富国强兵,但是中国的探索之路近百年,而日本却一次成功,之恶也直接导致了后来的侵华战争,落后就要挨打
@上海海洋大学-任琪杰: 在日本,日本人崇尚的是“武士“精神,一直都被国民接受,对服从是以死明决心!虽然他们的思想也是当时时代的产物,日本人把它变成他们所需要的思想领导工具领导国家人民在战火纷飞的时代寻找强大富强。有明智的领导者与觉悟的领导人,日本国家发展就相对障碍就少了思想的观念改变的难度。日本人的社会变革条件相对比较成熟
中国进行洋务运动的直接原因是利用西方先进武器对付当时的太平天国运动,以维护日益腐朽的清政府的统治。而日本则在明治维新前夕推翻了封建没落的幕府统治,从而为改革扫清了道路。(俞伟 1631625)
俩国的领导力量有所差异,对中国其势力主要不在中央,而在于地方的巡抚。对日本则是下级武士。
文化、教育方面:日本推行"文明开化"政策,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日本封建文化,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建立全民义务教育制度,不顾农民的激烈反对,以处罚为手段,强迫家长送年满6周岁的子女上学,奠定了日本近代化成功的基础。 中国则仅办了三十多所培养翻译、军事、科技人才的新式学校
在变革措施上,政治方面:日本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的体制。首先,逐步削弱封建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其次,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逐渐剥夺了旧统治阶级的特权,取消了对下层人民的一些限制,允许不同阶层的人民之间通婚,实现形式上的平等。中国在政治上则毫无建树,根本没有触动封建专制制度。尤为重要的是政府的腐败日趋严重。
军事方面:日本废除了旧时的封建征兵制,建立了一支富于武士道精神、绝对效忠天皇的新式军队,积极准备对为侵略扩张。 中国洋务运动的重点在军事方面,先是创办了一系列的军事工业,培养了一批近代军事人才,后又组建起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舰队。
根据就是日本使节到欧洲,注意的是讲求政法,兴办工商,研究学术。而中国人到欧洲则是忙于探询军火的价钱和何种军舰装备精良。思想观念的不同造成了中、日在近代化过程中分道扬镳。
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是日本近代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但日本的明治维新并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日本强大后,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它们源于同一单词“modernization”,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在中国,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中世纪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这是中国的近代化。
按步骤来看中国的近代化。一 起步阶段(1840年鸦片战争到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前) 这一阶段,主要是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迈出了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政治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二 整体发展阶段(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 这一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了一大步。 首先,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的发展。它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阶段,棉纺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第二是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其中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其次,政治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其下层革命派则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特别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进行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纪元。 再次,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型。主要表现为: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领域深入到思想文化领域。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实行君主立宪;革命派则把西方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以其为指导发动了辛亥革命;激进派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兴起了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三 曲折前进阶段(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 这一阶段,中国近代化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复杂的历史环境中艰难地进行。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从外国人手中夺回“关税主权”,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经济领域近代化的进程。但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者的退让,对共产党和工农群众的血腥屠杀等影响了政治民主化的正常发展。抗战期间,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被打断。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庭官僚资本相结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入绝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