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各位入团积极分子观看学习《青年榜样习近平》团前教育培训课,并留校不少于400字的学习感想。此为必修,计入2学时团课。
请各位入团积极分子观看学习《青年榜样习近平》团前教育培训课,并留校不少于400字的学习感想。此为必修,计入2学时团课。
参加这次关于“青年榜样习近平”的团前培训课,让我深受触动,感触很深。
课程里详细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年轻时的经历,特别是他在梁家河那段艰苦岁月。一个十几岁的知识青年,背井离乡,在陕北的黄土高坡上扎根七年。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真正沉下心来和乡亲们一起生活、劳动。住土窑洞、睡土炕、打坝、挑粪、开荒……这些对现在的我们来说都难以想象的苦活儿累活儿,他都干过,而且干得很认真。更让我佩服的是,即使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他依然没有放下书本,煤油灯下坚持读书学习。这种不畏艰难、吃苦耐劳、心系群众、勤学不辍的精神,实实在在震撼了我。
从梁家河的小山村,到后来为整个国家谋划发展,习主席青年时期的经历,就是他宝贵品格的生动写照。他的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担当不是空喊口号,而是脚踏实地,从眼前做起,从服务身边的人、解决具体问题开始。他身上的那种责任感,是把个人的成长和国家、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责任感。
作为即将加入团组织的一名学生,这些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总之,习总书记的青年故事,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身上的不足,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榜样就在身边,虽然时空不同,但他身上那些优秀品质和精神,是我们新时代青年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加入共青团,就是要把这些精神力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未来学习和成长的道路上,努力拼搏,不负青春,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这堂培训课,让我对成为一名合格团员,有了更清晰的目标和更强的动力。
学习“青年榜样习近平”课程感想 我作为大学生入团积极分子,通过广东省入团积极分子团前教育课程“青年榜样习近平”的学习,在课程中,我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为了入团,写下入团申请书,虽然因为“家庭问题”被公社书记拒绝,但他毫不气馁,没过几天又写了两份申请书,最终,在1972年的秋天,在写了第八份申请书后,他正式加入了共青团,从他入团的坎坷和坚持,我从中深深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坚定信念和坚定信仰,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向团组织靠拢的信念与追求。习近平来到梁家河,不过两三年,他已经能够说一口流利的延川话,渐渐熟悉了所有农活,成了乡亲们口中吃苦耐劳的好后生,体现了村民们对他的认可。在习近平想要入团入党时,那顶“黑帮子弟”的身份标签被拿了出来,顶着这顶帽子,习近平在入党的时候多次被拒,但是他毫不气馁,坚持着他与生俱来的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一份不批就写两份,两份不批就写三份,短短半年时间,习近平就写了10份入党申请书,正是他的赤子之心,最终同意了他的入党申请,正是这种坚定和对党的信仰,让我坚定我自身的信仰,坚定地向团组织靠拢。
习近平是我们入团青年的好榜样,他具有大多数人都没有的坚韧,无论是习近平青年时期的多次申请入团入党的赤子之心,当县书记时的亲历亲为,还是执政时的无畏强敌、扶助民生都体现了他一生为党和国家做贡献时的坚韧。
入团时,他递交了八次入团申请书,入党时,他更是提交了十次入党申请书,作为入团积极分子的我们也应该学习习近平的坚韧,即使未能入团也应该积极学习团的精神,积极参加每次团日活动,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锻炼自己的工作韧性、激发学习激情。
习近平也曾加入下乡的知青队伍,在窑洞中努力工作,即使条件辛苦,最好的饭菜也就是一些炒蛋,但也不曾有一点怨言。我们也可以趁大学提供的机会和我们正盛的青年精魄,参加三下乡等实践活动,展开支教等志愿活动。参加这样的活动何尝不是一种“知青下乡”呢?用我们大学生拥有的学识和精力帮助有需要的社区和地方小学。
习近平始终把读书学习当作一种生活态度、工作责任和精神追求,还在下乡期间创办“扫盲班”帮助丰富村民的文化知识。我作为翻译专业的学生也应该保持每天听取英文新闻电台,磨练自己的英语能力,有朝一日为国家文化交流贡献一定的力量。
今天认真观看了团中央推出的《青年榜样习近平》,恍若推开一扇穿越时空的窗棂。视频中,十五六岁的习近平背起行囊走向黄土高原,在梁家河的窑洞里,我望见一颗赤子之心如何将青春淬炼成钢。面对"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的重重考验,他以"过五关"的坚韧扎根乡土,白天与社员同耕同作,夜晚借着昏暗煤油灯研读马列经典,将知青岁月谱写成知行合一的成长诗篇。当村民因沼气技术受阻而叹息时,他步行四百里赴川取经,在陕北高原修好了第一口沼气池,用科学火种点亮了黄土地的夜空。这些看似寻常的民生工程,实则是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温暖民心的生动注脚。更令人动容的是,在繁重劳作间隙,他始终保持"饥读以当肉,寒读以当裘"的求知状态。这种"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成长智慧,为当代青年树立了标杆。这种"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魄力,正是新时代青年最该汲取的精神养分。作为共青团的后备力量,我们当以总书记为镜,既要有"自找苦吃"的勇气,在基层实践中锤炼筋骨;更要涵养"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把个人理想熔铸于民族复兴的洪流,让青春在乡村振兴的田野、在科技攻关的实验室、在服务群众的窗口绽放异彩,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青年的奋斗答卷。
当我沉浸在这堂特殊的团前教育课程中,一个鲜活的青年习近平形象逐渐清晰起来。这不是遥不可及的领袖肖像,而是一个在梁家河的黄土高坡上挑粪担粮、在煤油灯下苦读不辍的青年奋斗者。课程通过“坚定理想信念”等四个维度,将抽象的政治要求转化为可感知、可模仿的生命经验。我忽然明白,共青团员的“合格”标准,首先应当是对这种成长路径的深刻理解与主动接续。
在“强化学习韧劲”章节中,知青习近平在劳作间隙坚持读书的场景尤其震撼我心。当了解到他为了借一本书步行30里山路,在煤油灯下读到深夜的故事时,我审视着自己被碎片化信息包围的学习状态。这种对比不是要制造愧疚,而是揭示了一个本质问题:学习的韧劲从来不是方法问题,而是价值选择。真正的共青团员应当把知识追求作为改造世界的武器,而非应付考试的工具。
课程最富启发的,是将“人民立场”具象化为青年习近平与老乡同吃同住同劳动的点点滴滴。当他打坝淤地、修建沼气,这些看似琐碎的实践恰恰构成了政治信仰的根基。这提醒我们,站稳人民立场不是抽象口号,而是要像植物扎根土壤那样,把个体的生命之根深扎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共青团员的先进性,首先体现在这种与人民共情的能力上。
当我将课程四个模块串联思考时,发现它们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成长坐标系:理想信念指明方向,学习韧劲提供动能,人民立场确立根基,奋斗精神塑造品格。在这个坐标系中,总书记的青春故事不是供人仰望的传奇,而是每个青年都可以参照的成长样本。真正的学习不在于记住多少情节,而在于能否将这些精神坐标转化为自己的生命实践。
站在入团的门槛前,这堂课给了我重新定义“合格”的机会。合格的共青团员不是被动达到某些标准,而是主动在总书记的青春叙事中找到自己的成长路径。当我们把梁家河的煤油灯精神转化为图书馆的专注时刻,将打坝淤地的实干作风投射到社区志愿服务中,就是在以实际行动续写这段青春叙事的当代篇章。这或许正是团课设计者的深意——让我们在跨越时空的对话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