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1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大学-孙嘉婧发布于:2025-06-10 16:09:13

习总书记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你对当下文化保护与传承有哪些思考?可以结合个人经历与感受

点赞 (5) 回复
1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大学-黄天扬发布于:2025-06-11 20:17:36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五千年文明是中国道路成功的根基,强调文化保护传承的核心在于让古老文明焕发当代生机。 亲历古建测绘时,目睹榫卯结构的精妙重组,我理解了“工匠精神”是五千年技术哲学的活态呈现。传承的关键是活化应用:数字敦煌的3D扫描、AI修复故宫瓷器、《唐宫夜宴》的科技赋能,都是让传统“活起来”的有效路径。 然而,现实警示“文化空心化”风险。西部非遗村落所见:老艺人坚守却后继乏人,精湛技艺因市场失衡濒危。破解之道在于构建自我造血机制——故宫文创反哺修复、浙江“非遗学徒制”保障传承者生计,避免非遗沦为标本或被塑料仿品替代的粗劣符号。 真正的生命力在于无痕融入生活。东京茶道融入现代咖啡馆的启示、苏州博物馆片山写意的创新、成都茶馆川剧“闪演”的社区实践都证明:成功传承是让文化如盐入水般滋养日常,而非刻意的文化展演。 作为青年,当担起“文明转译者”之责。用NASA月图解读苏轼诗境、让《天工开物》智慧启迪科创、借李子柒的传播力展现东方美学……打破古今中西的壁垒,用“双文化素养”实现创造性转化。景德镇青年烧制青花咖啡杯、小学生捏制三星堆面具,正是文明薪火在新生代手中绽放的新芽。 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文化自觉如种子破土,需有向下扎根的定力,更需向上生长的活力。”当我们在景德镇见到年轻陶艺家将元青花纹样烧进咖啡杯,在三星堆博物馆遇见小学生用黏土捏制青铜面具,这便是文明薪火相传的动人图景。保护与传承中华文明,绝非复刻僵化的标本,而是让甲骨文的神韵在数据代码中流淌,使“器以载道”的工匠精神驱动智能制造的精益求精,更令“天人合一”的古老哲思,成为构建生态文明的东方智慧。这便是我们对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的回应,是我们这代人续写五千年文明最庄重的时代使命——让古老文明的精魂,在时代的天空下磅礴重生。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大学-章恒发布于:2025-06-11 20:47:1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五千年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紧密相连,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深厚滋养。文化保护与传承意义重大。文化是民族身份标识与凝聚力源泉,如长城、故宫、春节等,将中华儿女紧密相连。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以上海弄堂文化为例,往昔弄堂里充满烟火气,邻里热络,孩子嬉戏。但随着城市发展,高楼林立,弄堂大量消失,弄堂文化传承面临挑战。为推动文化保护与传承,各方积极行动。政策法规层面,国家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上海也有相关实施意见,加大资金投入用于文物修缮与场馆建设。教育推广上,学校设传统文化兴趣班,社区组织民俗活动,像豫园元宵灯会吸引众多市民,让大家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科技方面,数字化技术革新文物保护与展示方式,上海博物馆借此让文物 “活” 起来,观众可线上沉浸式参观。文化保护与传承任重道远,需人人参与。相信通过共同努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为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3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大学-梁皓发布于:2025-06-11 21:33:49
习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文明是中国特色道路的根基。作为国贸专业的大学生,我理解文化保护传承不仅是守护根脉,更是我们未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独特优势。我们专业能直接助力文化“走出去”和“活起来”:研究如何将非遗产品、国潮设计通过跨境电商卖向全球,分析传统文化体验(如茶道、中医药养生)如何吸引国际游客和投资,或者在跨国商务谈判中融入“和而不同”“诚信为本”等东方智慧。同时,学习国际贸易规则时,思考如何保护我们的传统知识、地理标志产品不被侵权。文化不是课本里的古董,而是我们打造中国品牌、讲好中国故事的核心资源与竞争力。我们要用国际化的视野和商业思维,让世界不仅看到“中国制造”,更感受到“中国创造”背后深厚的文明底蕴,这是国贸人的文化担当。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4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大学-李昊霖发布于:2025-06-12 09:40:30
习总书记的话深刻揭示了中华五千年文明与中国特色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紧密联系。文化保护与传承意义重大,它是我们民族的根脉所在。当下,在保护方面,应健全法律法规,加大对文物古迹、非遗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杜绝建设性破坏,如严格落实“先考古、后出让”政策。同时,利用科技手段,像三维建模、数字孪生等技术,为文化遗产建立永久数字档案。在传承上,坚持以人为本,培养文化传承人才,推动文化进课堂,让青少年从小接触、热爱传统文化。还要立足活态传承,将文化与生活紧密结合,鼓励文化创新,通过文创产品、文旅融合等形式,让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5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大学-陈俏希发布于:2025-06-12 13:38:51
文物作为历史文明的物质载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见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就文物保护利用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新时代文物工作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实践要求,为推进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象征。每一件文物都凝结着先民的智慧结晶,体现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内涵,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瑰宝。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对于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传承、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要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原则,深入挖掘文物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让文物活起来,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近年来,我国文物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以西安为例,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探索出多种创新保护模式:汉杜陵遗址公园采用"退耕还林"的生态保护方式,秦始皇陵开创"国家公园"保护范式,唐长安城城墙遗址打造市民共享的文化空间,大唐西市遗址则引入民营资本参与保护利用。同时,通过建立文物保护从业资格制度,有效提升了行业专业化水平。 然而,当前文物保护仍面临一些挑战。部分地区存在保护意识薄弱、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个别案例如摩崖造像被擅自涂绘、古建筑不当修缮等现象,反映出基层文物保护工作亟待加强。这要求我们进一步完善保护机制,加大监管力度,提升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守正创新,推动文物保护利用工作高质量发展。通过健全制度保障、创新保护方式、加强科技支撑、培育专业队伍等多措并举,让珍贵文化遗产得到更好保护传承,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6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大学-谭廖慧欣发布于:2025-06-12 14:29:05
在习近平思想的指导下,相关部门加强对文物建筑的修复。比如黄鹤楼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修复黄鹤楼不仅是对建筑本身的维护,更是对千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它见证了历史变迁,承载着无数文人墨客的诗情画意,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修复过程中,应尊重历史,采用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其原汁原味。同时,要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与传播,通过多种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其背后的故事,增强文化自信。这不仅是对过去的守护,更是为未来中国特色文化发展奠定基础,让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7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大学-杨红菲发布于:2025-06-12 15:08:05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紧密联系。中华五千年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根脉和灵魂,它孕育了独特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文化基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支撑。当下,文化保护与传承不仅是一项历史使命,更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8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大学-王亚娟发布于:2025-06-12 19:08:07

中华文化五千年绵延不绝,是中国特色的根基,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的深厚滋养。在当下,文化保护与传承意义重大且迫在眉睫。我曾参观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展馆,目睹老艺人用传统技法制作手工艺品,那些精美的物件承载着独特的文化记忆。然而,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年轻人对这些传统技艺兴趣寥寥,许多手艺面临失传风险。这让我深刻意识到,文化传承需要创新方式。如今,不少博物馆通过数字化展览、文创产品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短视频平台上,非遗传承人展示技艺,吸引大量观众。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固守,而是在保留内核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推陈出新,让年轻一代产生共鸣,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9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大学-黄佳颐发布于:2025-06-13 14:28:47
习总书记的讲话强调了中华文明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这让我思考到文化保护与传承在金融领域中的作用。文化自信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金融专业人需要深刻理解并尊重本国文化,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文化传承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创新的源泉。金融领域可以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来支持文化传承,例如开发文化金融产品,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或者通过金融科技手段来保护和传播文化遗产。比如发行文化保护债券,或者设立文化保护基金等。结合个人经历,我认为在金融学习过程中,将金融知识与文化保护相结合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参与学校或社区的文化保护项目,或者在金融实习中关注文化金融领域的发展,都是很好的实践机会。 另外,金融专业学生也可以研究如何通过保险、风险评估等手段来管理和降低这些风险。 通过这些,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化保护与传承在金融领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金融知识应用于文化保护中,从而促进文化与金融的共同发展。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0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大学-陈子楷发布于:2025-06-15 09:37:21
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绝,其核心在于文化的连续性与生命力。正如总书记所言,“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文化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民族认同的根基。以我曾参观的山西应县木塔为例,这座千年古塔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技艺的巅峰之作,更承载着无数工匠的智慧与信仰。如今,通过三维激光扫描和数字建档技术,木塔的每一根梁柱都被精确记录,甚至沉降与结构变化都能实时监测。这种“最小干预”的保护原则,既保留了文物的真实性,又为后人提供了研究与修复的科学依据。文化保护不仅是对物质遗产的守护,更是对民族精神命脉的延续。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1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大学-徐心欣发布于:2025-06-15 11:55:52
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文化的多样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外来文化的强势输入,使得一些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的影响力逐渐减弱。例如,传统戏曲、民间手工艺等,由于缺乏足够的关注和传承,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导致许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和古村落被拆除或破坏。这些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情感,一旦消失,将无法复原。因此,保护文化,就是保护我们的根与魂,刻不容缓。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艺术精神,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它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道德滋养,让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能够坚韧不拔,在面对诱惑时能够坚守底线。同时,文化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竞争中,文化影响力往往能够转化为经济竞争力和国际话语权。例如,日本的动漫、韩国的影视等文化产业,都为本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和国际关注。因此,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投资。我曾在一次参观故宫博物院的活动中,深刻体会到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力量。故宫不仅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那里,我看到了无数精美的文物,每一件都承载着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从古老的青铜器到精美的瓷器,从宏大的建筑到细腻的绘画,它们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我也了解到故宫博物院在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所做的努力,如文物修复、数字化展示、文化教育等。这些举措不仅让古老的文物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也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了解和喜爱传统文化。这次经历让我认识到,文化保护与传承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来实现。我们可以通过加强文化教育,推动文化创新,鼓励社会参与等方式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2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大学-张林茹发布于:2025-06-15 16:20:03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五千年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联系,这让我们清晰认识到文化保护传承的关键意义。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承载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硕果累累。从政策法规的完善,到“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的推进,从科技赋能龙门石窟等古迹保护,到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实现了对象拓展、制度健全与科技升级。如今,“考古热”“国潮风”盛行,7046家博物馆以高免费开放率迎接14.9亿观众,抖音上非遗视频数量激增,年轻人踊跃参与文化传承。 但前行路上挑战重重,“建设性”破坏、非遗商业化困境等问题亟待解决。贵州丹寨非遗小镇的实践则证明,通过创新融合,文化遗产能在赋能经济中实现传承发展。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我们以敬畏之心守护根基,以创新之力推动转化,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让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为民族复兴筑牢精神根基。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3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大学-张馨引发布于:2025-06-15 23:13:50

习近平总书记的论断深刻揭示了中华五千年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逻辑。文化作为民族的精神基因,不仅塑造了独特的中国特色,更为当代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滋养与价值支撑。传统庙会中手艺人制作糖画的场景令我记忆犹新。老艺人手腕翻转间,糖丝勾勒出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围观孩童眼中闪烁的好奇与惊叹,是传统文化生命力最生动的体现。然而随着城镇化推进,这类民间技艺逐渐式微,这让我深刻意识到文化传承的紧迫性。当下,数字化技术为文化保护开辟新路径。如数字敦煌工程,通过高精度扫描完整保存壁画信息;故宫文创将文物元素融入现代产品,让传统文化走进日常生活。但也应看到,部分地方在文化开发中存在重经济轻内涵的现象。唯有坚持 “保护为主、合理利用” 原则,激发青年群体传承活力,方能让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焕发持久生命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4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大学-汪静发布于:2025-06-15 23:38:56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当听到这句话时,脑海中突然闪过许多画面:老家祠堂里斑驳的族谱,外婆手把手教我包的柳叶饺,博物馆里青铜器上神秘的饕餮纹…… 这些碎片般的记忆,原来都串联着一个宏大的命题——文化传承与民族发展的血脉联系。作为刚踏入大学的我,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曾停留在课本上的唐诗宋词和历史书上的朝代更迭。直到去年寒假,我跟着村里的老人学习舞龙灯,才真正触摸到文化传承的温度。腊月寒风里,竹篾扎成的龙骨架在手中传递,老匠人一边编龙须,一边念叨:“这龙角要弯得像鹿角,才有精气神。” 看似简单的动作,藏着代代相传的匠心。当锣鼓声响起,我举着龙珠跑在龙头前,看着金龙在夜色中翻腾,突然意识到: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生活里的活态记忆。但现实也让我感到忧虑。在短视频平台,古装变装视频的点赞量动辄百万,而讲解青铜器纹饰的科普视频却鲜有人问津;我们热衷于打卡网红咖啡馆,却很少走进百年老字号茶馆。文化传承似乎陷入了 “表面热闹,内核冷清” 的困境。这种割裂感,在我选修非遗剪纸课时尤为明显。第一次拿起剪刀,我连简单的“囍“字都剪得歪歪扭扭,而 80 岁的非遗传承人张奶奶,仅凭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就能剪出栩栩如生的牡丹。她说:“现在愿意学的年轻人太少了,这手艺怕是要断在我们这代人手里。”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既是文化传承的受益者,更应成为守护者。文化传承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一个短视频、一次社团活动、一句对传统技艺的赞叹,都能成为火种。就像故宫博物院推出的 “数字文物库”,让千年文物通过手机屏幕 “活” 起来;河南卫视的《唐宫夜宴》,用科技赋能传统美学,收获全网刷屏 —— 创新,正是文化传承的破局之道。站在大一的门槛回望,我渐渐理解了那句话的深意。中华五千年文明是中国特色的根基,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则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新实践。当我们用区块链技术保护非遗技艺,用人工智能复原敦煌壁画,用现代设计让传统纹样登上国际时装周,其实就是在书写新时代的文化传承答卷。作为青年一代,我们既要做传统文化的 “考古学家”,深挖文明根脉;也要做文化创新的 “弄潮儿”,让古老智慧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毕竟,守护好文化的根与魂,才能让中国特色之路走得更稳、更远。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5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大学-赵浚达发布于:2025-06-16 09:17:55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论断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根脉和灵魂,是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的源泉。文化保护与传承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负责。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要素,也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中华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魅力,在国际舞台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然而,当下文化保护与传承既面临积极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保护,社会参与度不断提高,科技也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手段;另一方面,文化断层、文化商业化过度以及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击等问题依然存在。面对这些现状,我们需要采取多种策略来加强文化保护与传承。一是加强教育普及,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文化;二是创新传承方式,结合现代科技与现代生活,让传统文化焕发生机;三是加强政策支持,完善法律法规,加大资金投入,为文化保护提供保障。总之,文化保护与传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正视挑战,通过多种措施加强文化保护与传承,让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6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大学-王思滢发布于:2025-06-16 10:06:54
习近平总书记的论断深刻揭示了中华五千年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紧密联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文化保护与传承不仅关乎历史记忆的延续,更关系到民族精神的凝聚和发展道路的自信。 在个人成长中,我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润力量。儿时,外婆讲述的神话传说、节气习俗,让我对中华文化充满好奇;求学时,经典古籍中的智慧启迪心灵。如今,非遗技艺通过短视频“破圈”,博物馆以数字化形式“活”起来,这些创新实践让传统文化走进大众生活,也证明文化传承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要与时代需求相结合。 当下,文化保护与传承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一方面,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加速,部分传统文化面临失传风险;另一方面,科技发展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新路径。对此,我们既要通过立法保护、教育普及夯实根基,也要鼓励创新表达,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比如,故宫文创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结合,深受年轻人喜爱;河南卫视的国风节目以新颖的艺术形式展现传统文化魅力,收获广泛关注。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主动承担起文化传承的责任。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积极参与文化实践活动;同时,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推动文化交流互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深厚的文化支撑。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7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大学-张文瀚发布于:2025-06-16 10:56:17
政策法规层面,国家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上海也有相关实施意见,加大资金投入用于文物修缮与场馆建设。教育推广上,学校设传统文化兴趣班,社区组织民俗活动,像豫园元宵灯会吸引众多市民,让大家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科技方面,数字化技术革新文物保护与展示方式,上海博物馆借此让文物 “活” 起来,观众可线上沉浸式参观。​文化保护与传承任重道远,需人人参与。相信通过共同努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为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8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大学-陈怡心发布于:2025-06-16 11:03:14
以前我总觉得文化传承这事儿特“高大上”,好像只存在于博物馆、教科书里,和咱普通人的生活压根不沾边。直到去年春节回老家,撞见了件让我揪心的事儿——奶奶常带着我去看的皮影戏班子,因为没人学手艺,都快撑不下去了。那些老师傅们围坐在后台,满脸愁容地说:“再招不到徒弟,这皮影箱怕是要锁进仓库吃灰了。”那一刻我才惊觉,原来传统文化就藏在这些冒着烟火气的日常里,藏在老师傅们布满老茧的手里,藏在皮影戏开场时那阵清脆的锣鼓声中。要是没人接着传下去,以后子孙辈想看一场原汁原味的皮影戏,怕是只能在视频里找了。 好在这两年,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行动了。我有个大学同学,辞了安稳工作,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开了家国风工作室。他们把苏绣里的缠枝莲、宝相花纹样“搬”到手机壳、丝巾上,还拍短视频记录刺绣过程。没想到这些新潮又有韵味的小物件,一下子在网上火出圈,订单多得忙不过来。这让我彻底明白,文化传承不是抱着老古董不放,得学会“穿新衣”、赶潮流。守住传统文化,就像给生活扎下稳稳的根,让我们既有底气拥抱新鲜事物,又不会忘了自己从哪儿来,走再远都有独特的“中国味”。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9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大学-黄浩洋发布于:2025-06-16 11:12:40
中华五千年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厚根基。我曾在参观敦煌莫高窟时,被那些跨越千年的精美壁画与珍贵文献震撼,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与精神力量。当下,文化保护传承需多方合力。一方面,要运用数字化等新技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如线上展览、数字文物库等,让更多人便捷接触;另一方面,可将传统文化融入生活场景,像文创产品、非遗体验活动等,吸引年轻人参与。只有让文化保护传承真正融入时代,才能延续文明根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0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大学-王彦明发布于:2025-06-16 11:13:33

文化保护与传承是当下极为重要且紧迫的课题。从宏观层面看,中华五千年文明给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厚滋养,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在当今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冲击,许多传统文化受到忽视甚至濒临消亡。就拿传统手工艺来说,像景泰蓝、苏绣等技艺,传承人日益减少,若不加以保护,这些承载着先辈智慧与审美的技艺将永远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从个人角度而言,我们都能感受到文化传承的温度与力量。我曾在互联网上看到过一些古老的村落,那里的建筑风格、民俗风情都独具魅力,它们是先辈们生活方式与精神信仰的凝聚。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一些古村落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这让我深感痛心。但同时,我也看到一些积极的信号,比如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国学、参与传统节日活动,通过社交媒体分享传统文化之美,这让我又对文化传承充满希望。

在当下,我们应积极行动起来。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对濒危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鼓励文化机构与企业挖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另一方面,我们个人也要增强文化保护意识,从身边小事做起,积极参与文化传承活动,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如学习传统技艺、讲述家乡故事等,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们的手中薪火相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持续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1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大学-沈雨墨发布于:2025-06-16 11:43:08

我认为,文化保护与传承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去年我在上海城隍庙参加非遗剪纸体验活动,老师引导我们将现代元素与传统技艺结合,让我感受到传统文化也能与时代接轨、焕发新活力。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汉服、国风音乐、国潮文创,这说明传统文化只要与现代生活结合,就能重新走进大众视野。作为大学生,我们应主动学习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习、实践、创新中让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延续文化根脉,增强文化自信。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2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大学-刘可欣发布于:2025-06-16 11:44:25
习总书记的话深刻揭示了中华五千年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紧密联系,也让我对当下文化保护与传承有了诸多思考。 从个人经历来说,小时候我常跟着长辈参加家乡的传统庙会,那热闹非凡的场景,舞龙舞狮、戏曲表演等,都充满了浓浓的文化韵味。但随着时间推移,参与庙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很多传统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这让我深感忧虑。 在文化保护方面,我们要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不管是物质文化遗产如古老建筑、文物,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技艺、民俗等。政府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资金投入用于文物修缮和非遗传承人的扶持。像一些古老的传统村落,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民俗文化,却因缺乏保护逐渐破败。同时,要加强监管,防止过度开发对文化遗产造成破坏。 在文化传承上,教育至关重要。学校应加强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举办文化活动等,让孩子们从小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培养他们对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比如开展书法、国画、传统音乐等兴趣班。社会层面,要利用新媒体平台广泛宣传传统文化,像一些非遗传承人通过短视频展示传统技艺,吸引了大量关注,让更多人了解到这些珍贵的文化财富 。每个人也都应主动承担起传承文化的责任,将自己了解到的传统文化传递给身边人,让文化在传承中延续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3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大学-何思远发布于:2025-06-16 12:15:21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番话深刻揭示了中华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华五千年文明是中国特色的根基,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则是对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让我对当下文化保护与传承有了诸多思考,也让我回想起许多与之相关的个人经历。 小时候,我生活在一个充满烟火气的江南小镇,那里的青石板路、白墙黛瓦承载着数不清的故事。每到传统节日,街上就热闹非凡。端午节时,家家户户包粽子,长辈们围坐在一起,一边娴熟地将糯米、红枣填入粽叶,折成精巧的形状,一边向我们讲述屈原的故事。孩子们则在一旁好奇地模仿,虽然包出的粽子歪歪扭扭,但那份对传统习俗的好奇与喜爱,却在动手实践中生根发芽。春节时,写春联、贴窗花、舞龙舞狮,整个小镇沉浸在喜庆的氛围中。这些传统习俗,不仅是一种文化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通过口口相传、亲身参与,将先辈们的智慧和情感传递给下一代。 随着年龄增长,我接触到更多关于传统文化的内容。在学校的语文课上,学习古诗词时,我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代文人墨客对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这些经典诗句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塑造着我们的价值观和民族性格 。然而,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我也看到一些传统文化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机。在小镇上,年轻人越来越少,许多传统手工艺人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传承人,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手艺,那些精美的传统技艺逐渐失传。 如今,我欣喜地看到社会各界对文化保护与传承越来越重视。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保护文化遗产,许多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了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例如,一些传统戏曲通过进校园、进社区的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在网络时代,新媒体也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短视频平台上,许多传统文化爱好者通过拍摄精美的视频,展示传统手工艺制作过程、传统美食烹饪方法等,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关注。一些博物馆、美术馆也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让古老的文化在现代科技的助力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文化保护与传承不仅仅是对过去的怀念,更是对未来的责任。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与魂,为我们提供了身份认同和精神寄托。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冲击,更需要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个人角度,我们可以从身边小事做起,积极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学习传统技艺,了解文化背后的故事,并通过自己的方式将其传播出去。 中华五千年文明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我们有责任守护好这笔宝贵的财富,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让中华文明在传承与创新中生生不息。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4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大学-潘文涛发布于:2025-06-16 12:52:59
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华五千年文明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逻辑,为文化保护与传承锚定了价值坐标。参与社区非遗活动时,我曾目睹油纸伞制作的全套工序:老师傅手起刀落削竹骨,笔锋游走绘伞面,桐油刷涂间,传统技艺的温度与智慧缓缓流淌。可交流中,老师傅紧锁的眉头、无奈的叹息,让我揪心——繁琐工序与快节奏生活碰撞,传统技艺传承正面临断层危机 。 这让我明白,文化传承不能困守“老把式”,必须拥抱创新表达。短视频平台上,传统武术与潮流舞蹈融合,招式里的文化密码借青春语态破圈;博物馆打造数字展厅,千年文物借3D建模、互动剧情“复活”,让历史不再是冰冷陈列,而是可触摸、可参与的文化体验。当古老技艺嫁接新传播形态,文化传承便有了穿越代际的生命力 。 文化保护亦需激活生活场景。城市老胡同的保护,不该是冻结式“标本化”,而要成为文化生长的容器。引入非遗工作室,让榫卯技艺在家具修复中延续;开办公益文化课堂,邀请居民绘制年画、学唱非遗戏曲,老建筑里重新漾起文化烟火。这种“活态保护”,让文化基因嵌入日常肌理,居民既是传承受益者,也是主动传播者 。 身为年轻人,我们更要做文化传承的“连接器”。用创意为古老文化搭桥:把二十四节气融入社交平台表情包,让农耕智慧触达Z世代;参与文化创新设计,让传统纹样成为时尚服饰、文创产品的灵感源泉。当我们以青春之姿,将五千年文明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文化传承便有了永不干涸的源头活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也将在代代接力中愈发坚实厚重,支撑我们走向更辽阔的未来 。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5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大学-房高发布于:2025-06-16 13:38:11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与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贵资源。从古老的建筑到精美的手工艺品,从传统的表演艺术到独特的民俗活动,这些遗产不仅记录了先辈们的智慧与创造力,更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意义深远。它是我们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我们能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通过保护这些遗产,我们能传承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同时,历史文化遗产也是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资源,能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与奋斗精神。此外,良好的遗产保护与利用,还能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年我参观了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在那里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传统手工油纸伞制作。老师傅耐心地向我展示伞骨选材、裱糊伞面、绘制图案等繁复工序,一把伞从选材到成品需历经八十多道工序,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我主动报名参加了油纸伞制作体验活动,在尝试给伞面绘画时,因手抖导致线条歪斜,才真正体会到这门技艺的难度。这次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文化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精神的坚守。此后,我积极参与非遗文化宣传,通过拍摄短视频、撰写推文,向身边人讲述传统文化的魅力,希望更多人能加入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行列。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6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大学-欧阳傢瑞发布于:2025-06-16 14:08:46

习总书记在强调中华五千年文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时指出,没有中华文明就没有中国特色,而没有中国特色就无法成就今天的成功。在当下,文化保护与传承任务艰巨。一方面,文化保护迫在眉睫,需要政府完善法律法规、加大资金投入,同时社会各方也应积极参与。另一方面,文化传承责任重大,需要学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通过课程设置和课外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兴趣,还需借助数字技术手段和现代生活融合来创新传承方式,以应对人才短缺和文化创新等挑战。只有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7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大学-孙翊宁发布于:2025-06-16 15:17:25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对文化保护与传承最深的体会是:它必须活在我们切实的生命体验里,而非仅存于书本或口号中。尤记高中社会实践活动参与汉服复原宋代点茶活动,当亲手研磨茶粉、感受茶筅击拂的韵律时,那种跨越千年的仪式感瞬间击中心灵——原来典籍里“茶沫咬盏”的描写是如此生动而形象,而这种独特的感受,只有亲手触碰并沉浸其中才能真正领悟,远比文字描述更能点燃我们对文化的热爱与敬畏。 正如习总书记所言,中华文明象征着中国特色,中国特色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时代的重任交予我们,是让文化从“被保护”走向“被需要”,从传承走向发展。将中华文明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在短视频平台分享家乡的皮影戏,收获中外网民的大量互动;将古诗词融入原创音乐,在社会公演时引发共鸣。这让我明白:真正的传承,是找到传统文化与当下生活的连接点。它需要我们以青春的创造力去重新诠释,让古老的智慧在课堂外、在指尖上、在每一次真诚的分享中自然流淌,成为我们精神血脉的一部分。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8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大学-彭钰涵发布于:2025-06-16 16:04:14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深刻揭示了中华文明、中国特色与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中华五千年文明是中国特色的深厚土壤,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的文化密码。在亲身经历与学习实践中,我愈发感受到文化保护与传承不仅是守护历史记忆,更是在为民族复兴筑牢精神根基。 从宏观层面看,当下的文化保护与传承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文化保护提供了新手段。例如,敦煌研究院利用数字化技术,将莫高窟壁画完整复刻,让千年艺术瑰宝突破时空限制,走向世界;故宫博物院通过“数字文物库”公开海量*文物影像,让公众足不出户就能领略文物之美。另一方面,全球化浪潮与快节奏生活下,部分传统文化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一些方言、民俗因缺乏传承土壤而逐渐消失,这提醒我们文化传承需要更广泛的社会参与。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既是文化传承的受益者,更是使命担当者。在大学的传统文化课程中,我系统学习了诗词格律、传统礼仪,尝试用新媒体形式传播文化知识,制作了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科普短视频。我意识到,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要融入时代元素,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比如河南卫视的《唐宫夜宴》,通过科技与艺术融合,将盛唐气象搬上荧幕,收获全网点赞;河南博物院推出的“考古盲盒”,让公众亲手体验“考古发掘”,让文物“活”起来。这些创新实践都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新思路。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保护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更是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我们既要像守护生命一样守护文化根脉,也要以创新为笔,在新时代的画卷上续写中华文明的辉煌篇章,让五千年文明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9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大学-杨雨泽发布于:2025-06-16 16:34:51
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华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关联。中华五千年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厚根基,为道路发展提供了精神滋养与智慧源泉,而文化保护与传承正是守护这份珍贵遗产、延续发展动力的关键所在。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参与家乡非遗剪纸技艺的传承活动。老艺人指尖灵动翻飞,将民俗故事、美好愿景化为生动图案,这不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文化记忆的传递。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许多年轻人对这类传统技艺兴趣缺缺,文化传承面临断层危机。这让我深刻意识到,文化保护与传承需创新方式方法。 当下,一方面可借助数字化技术,如利用3D扫描、VR技术复原历史文物、场景,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扩大文化传播覆盖面;另一方面,要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开发文创产品、打造文化旅游项目,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活力。同时,教育体系中应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从校园开始培养文化自信,让年轻一代主动成为文化传承的主力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保护传承中不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注入精神力量。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30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大学-吴亦鸣发布于:2025-06-16 17:14:38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着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神圣使命。我们要积极投身于文化保护的实践中,用实际行动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可以走进社区,参与文化传承志愿服务活动,向社区居民讲述传统文化的故事,传授传统技艺;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制作传播传统文化的短视频,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传统文化;我们还可以深入研究传统文化,结合时代需求,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 2 3
GO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