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由来

用户头像
来自发布于:2025-05-27 20:14:50
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日期为农历五月初五。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其中最广为流传的是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以下是几种主要起源说: 1. 纪念屈原说(主流说法)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诗人,因主张抗秦遭贵族排挤,被流放。公元前278年,楚国都城被秦军攻破,屈原悲愤交加,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 百姓闻讯后划船捞救未果,为防鱼虾啃食其遗体,纷纷向江中投掷饭团(后演变为粽子),并敲鼓驱鱼,逐渐形成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 2. 纪念伍子胥说(江浙一带流行) 春秋时期吴国名将伍子胥因谏言被吴王夫差赐死,尸体被投入钱塘江。民间哀悼他,在五月初五举行祭祀,后演变为端午节习俗。 3.纪念孝女曹娥说(浙江地区) 东汉少女曹娥的父亲溺死于江中,她昼夜沿江哭寻,十七日后在五月初五投江,五日后抱父尸浮出。后人感其孝心,将这天定为纪念日。 4. 古越民族图腾祭说(学者观点) 部分学者认为端午节源于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的龙图腾祭祀活动,划龙舟是祭祀仪式之一,后与中原文化融合。 其他起源因素 恶月恶日避邪:古人认为五月天气湿热,毒虫滋生,是“恶月”,五月初五更是不吉之日,故有挂艾草、佩香囊、饮雄黄酒等驱邪习俗。 现代发展 2008年起,端午节成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 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如今,端午节的习俗包括: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佩香囊、系五彩绳、饮雄黄酒等,既有纪念意义,也蕴含驱疫祈福的传统文化内涵
点赞 (0) 回复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

关注优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