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源于对屈原的纪念,也有不同地区的特色传说。 传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在江浙一带,还有传说伍子胥自刎后,吴王夫差将其尸体投入江中。伍子胥含冤而死,化为涛神,百姓为纪念他,在端午节包粽子投入江中。 另外,还有纪念东汉孝女曹娥的说法。曹娥为救父投江,数日后抱出父尸,人们为纪念她的孝心,在端午节吃粽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逐渐流传下来,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点赞 (0)
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