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药的核心理论(明确是谁提出的)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彭元发布于:2025-05-12 00:00:43
谈谈中药的核心理论(明确是谁提出的)
点赞 (881) 回复
1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吕逢敬发布于:2025-05-12 00:04:08
中药的核心理论丰富且源远流长,以下为您介绍一些主要核心理论及其相关提出情况: 阴阳五行学说 - 理论内涵:阴阳学说将世间万物分为阴阳两个方面,认为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源,人体和药物也不例外。比如人体五脏属阴,六腑属阳;药物中寒、凉性属阴,温、热性属阳 。五行学说则把自然界和人体的事物与现象按属性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类,阐述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在中药中,药物的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等可对应五行,用于解释药物功效及相互关系 。 - 提出情况:阴阳五行学说起源于古代哲学思想,并非由某一个人提出。其雏形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后不断发展完善,逐渐融入中医中药理论体系。 药性理论 - 理论内涵:包含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归经(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升降浮沉(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等。四气反映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五味不仅指味道,还代表药物的作用,如辛味能散、能行,酸味能收、能涩等;归经表明药物作用的特定脏腑经络;升降浮沉体现药物作用于人体的不同趋向,如升浮药能上行向外,沉降药能下行向内 。 - 提出情况:药性理论是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总结形成的。《神农本草经》初步奠定了药性理论基础,此后众多医家不断补充完善 。 脏腑经络理论 - 理论内涵:认为人体脏腑经络是一个有机整体,中药通过作用于相应脏腑经络来调整人体机能。不同药物对不同脏腑经络有特殊作用,如心经的药物可治疗心悸、失眠等心经病症 。 - 提出情况:源于古代医学家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观察和总结,不是某个人单独提出 。《黄帝内经》对脏腑经络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为中药归经等理论奠定基础 。 方剂配伍理论 - 理论内涵:强调药物按君、臣、佐、使配伍。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佐药可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消除、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使药起引经或调和诸药的作用。通过合理配伍,增强疗效,降低毒性 。 - 提出情况:源于古代医家临床用药经验积累。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诸多方剂体现了方剂配伍理论,被后世奉为圭臬,之后历代医家不断发展创新 。
用户头像
西南医科大学-李雨桐 2025-05-12 01:39:32

中药的核心理论丰富且源远流长,以下为您介绍一些主要核心理论及其相关提出情况: 阴阳五行学说 - 理论内涵:阴阳学说将世间万物分为阴阳两个方面,认为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源,人体和药物也不例外。比如人体五脏属阴,六腑属阳;药物中寒、凉性属阴,温、热性属阳 。五行学说则把自然界和人体的事物与现象按属性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类,阐述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在中药中,药物的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等可对应五行,用于解释药物功效及相互关系 。 - 提出情况:阴阳五行学说起源于古代哲学思想,并非由某一个人提出。其雏形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后不断发展完善,逐渐融入中医中药理论体系。 药性理论 - 理论内涵:包含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归经(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升降浮沉(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等。四气反映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五味不仅指味道,还代表药物的作用,如辛味能散、能行,酸味能收、能涩等;归经表明药物作用的特定脏腑经络;升降浮沉体现药物作用于人体的不同趋向,如升浮药能上行向外,沉降药能下行向内 。 - 提出情况:药性理论是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总结形成的。《神农本草经》初步奠定了药性理论基础,此后众多医家不断补充完善 。 脏腑经络理论 - 理论内涵:认为人体脏腑经络是一个有机整体,中药通过作用于相应脏腑经络来调整人体机能。不同药物对不同脏腑经络有特殊作用,如心经的药物可治疗心悸、失眠等心经病症 。 - 提出情况:源于古代医学家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观察和总结,不是某个人单独提出 。《黄帝内经》对脏腑经络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为中药归经等理论奠定基础 。 方剂配伍理论 - 理论内涵:强调药物按君、臣、佐、使配伍。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佐药可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消除、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使药起引经或调和诸药的作用。通过合理配伍,增强疗效,降低毒性 。 - 提出情况:源于古代医家临床用药经验积累。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诸多方剂体现了方剂配伍理论,被后世奉为圭臬,之后历代医家不断发展创新 。

用户头像
西南医科大学-阳宗镇 2025-05-12 06:25:19

中药的核心理论根植于传统中医学体系,其核心思想(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并非由单一人物提出,而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并集中体现在古代经典著作中。以下是关键脉络: 《黄帝内经》的奠基作用 约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包含《素问》《灵枢》),首次系统构建了中医学的理论框架,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理论、病因病机等,成为中药运用的理论基础。该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托名黄帝与岐伯对话,实际由多位医家整理而成。 神农传说中的经验积累 传说中“神农尝百草”反映了古代先民对药物特性的实践经验总结,虽为神话象征,但体现了中药知识源于长期实践观察。 历代医家的完善与创新 张仲景(东汉):《伤寒杂病论》创立“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中药的临床应用。 陶弘景(南北朝):《本草经集注》系统整理药物分类与配伍理论。 李时珍(明代):《本草纲目》集历代药学大成,丰富中药性味归经理论。 哲学与文化的影响 中药理论吸收了中国古代哲学(如道家、儒家思想)和自然观,将药物与人体置于天地整体中理解,形成“天人相应”的独特逻辑。 结论:中药核心理论是古代医家群体在实践经验与哲学思辨中逐步凝练的成果,《黄帝内经》标志着其体系化开端,后经千年传承与创新,形成完整的中医药学体系。

用户头像
西南医科大学-泽丹卓玛 2025-05-12 08:01:38

阴阳五行学说 - 理论内涵:阴阳学说将世间万物分为阴阳两个方面,认为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源,人体和药物也不例外。比如人体五脏属阴,六腑属阳;药物中寒、凉性属阴,温、热性属阳 。五行学说则把自然界和人体的事物与现象按属性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类,阐述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在中药中,药物的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等可对应五行,用于解释药物功效及相互关系

用户头像
西南医科大学-张惠芹 2025-05-12 08:13:35

中药的核心理论丰富且源远流长,以下为您介绍一些主要核心理论及其相关提出情况: 阴阳五行学说 - 理论内涵:阴阳学说将世间万物分为阴阳两个方面,认为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源,人体和药物也不例外。比如人体五脏属阴,六腑属阳;药物中寒、凉性属阴,温、热性属阳 。五行学说则把自然界和人体的事物与现象按属性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类,阐述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在中药中,药物的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等可对应五行,用于解释药物功效及相互关系 。 - 提出情况:阴阳五行学说起源于古代哲学思想,并非由某一个人提出。其雏形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后不断发展完善,逐渐融入中医中药理论体系。 药性理论 - 理论内涵:包含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归经(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升降浮沉(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等。四气反映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五味不仅指味道,还代表药物的作用,如辛味能散、能行,酸味能收、能涩等;归经表明药物作用的特定脏腑经络;升降浮沉体现药物作用于人体的不同趋向,如升浮药能上行向外,沉降药能下行向内 。 - 提出情况:药性理论是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总结形成的。《神农本草经》初步奠定了药性理论基础,此后众多医家不断补充完善 。 脏腑经络理论 - 理论内涵:认为人体脏腑经络是一个有机整体,中药通过作用于相应脏腑经络来调整人体机能。不同药物对不同脏腑经络有特殊作用,如心经的药物可治疗心悸、失眠等心经病症 。 - 提出情况:源于古代医学家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观察和总结,不是某个人单独提出 。《黄帝内经》对脏腑经络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为中药归经等理论奠定基础 。 方剂配伍理论 - 理论内涵:强调药物按君、臣、佐、使配伍。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佐药可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消除、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使药起引经或调和诸药的作用。通过合理配伍,增强疗效,降低毒性 。 - 提出情况:源于古代医家临床用药经验积累。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诸多方剂体现了方剂配伍理论,被后世奉为圭臬,之后历代医家不断发展创新 。

用户头像
西南医科大学-易婉婷 2025-05-12 08:31:35

中药的核心理论丰富且源远流长,以下为您介绍一些主要核心理论及其相关提出情况: 阴阳五行学说 - 理论内涵:阴阳学说将世间万物分为阴阳两个方面,认为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源,人体和药物也不例外。比如人体五脏属阴,六腑属阳;药物中寒、凉性属阴,温、热性属阳 。五行学说则把自然界和人体的事物与现象按属性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类,阐述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在中药中,药物的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等可对应五行,用于解释药物功效及相互关系 。 - 提出情况:阴阳五行学说起源于古代哲学思想,并非由某一个人提出。其雏形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后不断发展完善,逐渐融入中医中药理论体系。 药性理论 - 理论内涵:包含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归经(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升降浮沉(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等。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王馨悦发布于:2025-05-12 00:04:27

中药的核心理论丰富且源远流长,以下为您介绍一些主要核心理论及其相关提出情况: 阴阳五行学说 - 理论内涵:阴阳学说将世间万物分为阴阳两个方面,认为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源,人体和药物也不例外。比如人体五脏属阴,六腑属阳;药物中寒、凉性属阴,温、热性属阳 。五行学说则把自然界和人体的事物与现象按属性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类,阐述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在中药中,药物的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等可对应五行,用于解释药物功效及相互关系 。 - 提出情况:阴阳五行学说起源于古代哲学思想,并非由某一个人提出。其雏形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后不断发展完善,逐渐融入中医中药理论体系。 药性理论 - 理论内涵:包含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归经(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升降浮沉(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等。四气反映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五味不仅指味道,还代表药物的作用,如辛味能散、能行,酸味能收、能涩等;归经表明药物作用的特定脏腑经络;升降浮沉体现药物作用于人体的不同趋向,如升浮药能上行向外,沉降药能下行向内 。 - 提出情况:药性理论是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总结形成的。《神农本草经》初步奠定了药性理论基础,此后众多医家不断补充完善 。 脏腑经络理论 - 理论内涵:认为人体脏腑经络是一个有机整体,中药通过作用于相应脏腑经络来调整人体机能。不同药物对不同脏腑经络有特殊作用,如心经的药物可治疗心悸、失眠等心经病症 。 - 提出情况:源于古代医学家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观察和总结,不是某个人单独提出 。《黄帝内经》对脏腑经络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为中药归经等理论奠定基础 。 方剂配伍理论 - 理论内涵:强调药物按君、臣、佐、使配伍。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佐药可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消除、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使药起引经或调和诸药的作用。通过合理配伍,增强疗效,降低毒性 。 - 提出情况:源于古代医家临床用药经验积累。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诸多方剂体现了方剂配伍理论,被后世奉为圭臬,之后历代医家不断发展创新 。

用户头像
西南医科大学-黄欢 2025-05-12 10:56:45

阴阳五行学说 - 理论内涵:阴阳学说将世间万物分为阴阳两个方面,认为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源,人体和药物也不例外。比如人体五脏属阴,六腑属阳;药物中寒、凉性属阴,温、热性属阳 。五行学说则把自然界和人体的事物与现象按属性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类,阐述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在中药中,药物的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等可对应五行,用于解释药物功效及相互关系

用户头像
西南医科大学-赵武艺 2025-05-12 20:26:32

阴阳五行理论 • 相关书籍与提出者:源于《黄帝内经》。该书作者不详,非一时一人之作,是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而来。 • 核心内容:以阴阳来阐释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五行学说则将人体的五脏六腑、五官九窍等与自然界的五方、五时、五味等相联系,构建了一个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如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通过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来解释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3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乐馨悦发布于:2025-05-12 00:04:44
中药有着丰富而系统的核心理论,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核心理论及其相关提出者或形成背景: 阴阳五行理论 • 相关书籍与提出者:源于《黄帝内经》。该书作者不详,非一时一人之作,是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而来。 • 核心内容:以阴阳来阐释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五行学说则将人体的五脏六腑、五官九窍等与自然界的五方、五时、五味等相联系,构建了一个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如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通过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来解释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经络气血理论 • 相关书籍与提出者:同样源于《黄帝内经》。 • 核心内容:认为人体存在经络系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内连脏腑,外络肢节,将人体各个部分紧密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经络气血的运行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状况,气血充盈、经络通畅则身体康健,反之则易引发疾病。 四气五味理论 • 相关书籍与提出者:最早可追溯到《神农本草经》,作者不详,是融汇几代医药学家的辛劳与智慧而成。 • 核心内容:四气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特性,用以说明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如酸味能收能涩,苦味能泄能燥能坚,甘味能补能和能缓,辛味能散能行,咸味能软能下。 君臣佐使理论 • 相关书籍与提出者:《神农本草经》中已有相关记载,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也有论述。《神农本草经》作者不详。《素问》是《黄帝内经》的一部分,其作者同样不详。 • 核心内容:是方剂组成的基本原则。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也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佐药包括佐助药、佐制药、反佐药;使药为引经药或调和药。 辨证论治理论 • 相关书籍与提出者:由东汉时期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 • 核心内容:强调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史等综合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从而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即通过辨证来明确疾病的本质,然后根据辨证结果进行论治,实现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用户头像
西南医科大学-刘蕊 2025-05-13 08:03:24

中药的核心理论丰富且源远流长,以下为您介绍一些主要核心理论及其相关提出情况: 阴阳五行学说 - 理论内涵:阴阳学说将世间万物分为阴阳两个方面,认为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源,人体和药物也不例外。比如人体五脏属阴,六腑属阳;药物中寒、凉性属阴,温、热性属阳 。五行学说则把自然界和人体的事物与现象按属性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类,阐述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在中药中,药物的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等可对应五行,用于解释药物功效及相互关系 。 - 提出情况:阴阳五行学说起源于古代哲学思想,并非由某一个人提出。其雏形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后不断发展完善,逐渐融入中医中药理论体系。 药性理论 - 理论内涵:包含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归经(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升降浮沉(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等。四气反映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五味不仅指味道,还代表药物的作用,如辛味能散、能行,酸味能收、能涩等;归经表明药物作用的特定脏腑经络;升降浮沉体现药物作用于人体的不同趋向,如升浮药能上行向外,沉降药能下行向内 。 - 提出情况:药性理论是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总结形成的。《神农本草经》初步奠定了药性理论基础,此后众多医家不断补充完善 。 脏腑经络理论 - 理论内涵:认为人体脏腑经络是一个有机整体,中药通过作用于相应脏腑经络来调整人体机能。不同药物对不同脏腑经络有特殊作用,如心经的药物可治疗心悸、失眠等心经病症 。 - 提出情况:源于古代医学家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观察和总结,不是某个人单独提出 。《黄帝内经》对脏腑经络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为中药归经等理论奠定基础 。 方剂配伍理论 - 理论内涵:强调药物按君、臣、佐、使配伍。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佐药可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消除、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使药起引经或调和诸药的作用。通过合理配伍,增强疗效,降低毒性 。 - 提出情况:源于古代医家临床用药经验积累。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诸多方剂体现了方剂配伍理论,被后世奉为圭臬,之后历代医家不断发展创新 。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4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杨清云发布于:2025-05-12 00:05:13
中药的核心理论体系主要由古代医学经典著作奠定,并在后世医家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黄帝内经》(约成书于西汉中期)最早系统阐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理论等基础框架,强调“天人相应”和辨证论治。《神农本草经》(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则首次系统总结了中药的药性理论,包括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归经及毒性分类,并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东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进一步确立了“君臣佐使”的复方配伍原则,奠定了方剂学的基础。金元四大家(如刘完素、李杲等)结合临床实践深化了中药的寒凉、补土等理论。近代,陈克恢通过现代药理学方法研究*,推动了中药科学化研究,而周俊院士则提出对传统五行学说进行革新,倡导将“脑”纳入六脏理论。现代学者如肖培根创立“药用植物亲缘学”,结合多学科方法研究中药资源与开发。这些理论共同构成了中药学的核心体系,并在当代中西医结合研究中持续演进。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5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舒海峰发布于:2025-05-12 00:05:32
中药的核心理论丰富且源远流长,以下为您介绍一些主要核心理论及其相关提出情况: 阴阳五行学说 - 理论内涵:阴阳学说将世间万物分为阴阳两个方面,认为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源,人体和药物也不例外。比如人体五脏属阴,六腑属阳;药物中寒、凉性属阴,温、热性属阳 。五行学说则把自然界和人体的事物与现象按属性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类,阐述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在中药中,药物的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等可对应五行,用于解释药物功效及相互关系 。 - 提出情况:阴阳五行学说起源于古代哲学思想,并非由某一个人提出。其雏形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后不断发展完善,逐渐融入中医中药理论体系。 药性理论 - 理论内涵:包含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归经(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升降浮沉(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等。四气反映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五味不仅指味道,还代表药物的作用,如辛味能散、能行,酸味能收、能涩等;归经表明药物作用的特定脏腑经络;升降浮沉体现药物作用于人体的不同趋向,如升浮药能上行向外,沉降药能下行向内 。 - 提出情况:药性理论是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总结形成的。《神农本草经》初步奠定了药性理论基础,此后众多医家不断补充完善 。 脏腑经络理论 - 理论内涵:认为人体脏腑经络是一个有机整体,中药通过作用于相应脏腑经络来调整人体机能。不同药物对不同脏腑经络有特殊作用,如心经的药物可治疗心悸、失眠等心经病症 。 - 提出情况:源于古代医学家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观察和总结,不是某个人单独提出 。《黄帝内经》对脏腑经络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为中药归经等理论奠定基础 。 方剂配伍理论 - 理论内涵:强调药物按君、臣、佐、使配伍。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佐药可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消除、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使药起引经或调和诸药的作用。通过合理配伍,增强疗效,降低毒性 。 - 提出情况:源于古代医家临床用药经验积累。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诸多方剂体现了方剂配伍理论,被后世奉为圭臬,之后历代医家不断发展创新 。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6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黄思雨发布于:2025-05-12 00:05:34
中药的核心理论丰富且源远流长,以下为您介绍一些主要核心理论及其相关提出情况: 阴阳五行学说 - 理论内涵:阴阳学说将世间万物分为阴阳两个方面,认为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源,人体和药物也不例外。比如人体五脏属阴,六腑属阳;药物中寒、凉性属阴,温、热性属阳 。五行学说则把自然界和人体的事物与现象按属性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类,阐述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在中药中,药物的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等可对应五行,用于解释药物功效及相互关系 。 - 提出情况:阴阳五行学说起源于古代哲学思想,并非由某一个人提出。其雏形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后不断发展完善,逐渐融入中医中药理论体系。 药性理论 - 理论内涵:包含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归经(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升降浮沉(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等。四气反映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五味不仅指味道,还代表药物的作用,如辛味能散、能行,酸味能收、能涩等;归经表明药物作用的特定脏腑经络;升降浮沉体现药物作用于人体的不同趋向,如升浮药能上行向外,沉降药能下行向内 。 - 提出情况:药性理论是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总结形成的。《神农本草经》初步奠定了药性理论基础,此后众多医家不断补充完善 。 脏腑经络理论 - 理论内涵:认为人体脏腑经络是一个有机整体,中药通过作用于相应脏腑经络来调整人体机能。不同药物对不同脏腑经络有特殊作用,如心经的药物可治疗心悸、失眠等心经病症 。 - 提出情况:源于古代医学家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观察和总结,不是某个人单独提出 。《黄帝内经》对脏腑经络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为中药归经等理论奠定基础 。 方剂配伍理论 - 理论内涵:强调药物按君、臣、佐、使配伍。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佐药可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消除、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使药起引经或调和诸药的作用。通过合理配伍,增强疗效,降低毒性 。 - 提出情况:源于古代医家临床用药经验积累。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诸多方剂体现了方剂配伍理论,被后世奉为圭臬,之后历代医家不断发展创新 。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7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鄢雯玉发布于:2025-05-12 00:05:41
中药的核心理论丰富且源远流长,以下为您介绍一些主要核心理论及其相关提出情况: 阴阳五行学说 - 理论内涵:阴阳学说将世间万物分为阴阳两个方面,认为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源,人体和药物也不例外。比如人体五脏属阴,六腑属阳;药物中寒、凉性属阴,温、热性属阳 。五行学说则把自然界和人体的事物与现象按属性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类,阐述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在中药中,药物的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等可对应五行,用于解释药物功效及相互关系 。 - 提出情况:阴阳五行学说起源于古代哲学思想,并非由某一个人提出。其雏形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后不断发展完善,逐渐融入中医中药理论体系。 药性理论 - 理论内涵:包含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归经(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升降浮沉(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8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杨馨怡发布于:2025-05-12 00:06:05
中药的核心理论丰富且源远流长,以下为您介绍一些主要核心理论及其相关提出情况: 阴阳五行学说 - 理论内涵:阴阳学说将世间万物分为阴阳两个方面,认为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源,人体和药物也不例外。比如人体五脏属阴,六腑属阳;药物中寒、凉性属阴,温、热性属阳 。五行学说则把自然界和人体的事物与现象按属性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类,阐述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在中药中,药物的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等可对应五行,用于解释药物功效及相互关系 。 - 提出情况:阴阳五行学说起源于古代哲学思想,并非由某一个人提出。其雏形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后不断发展完善,逐渐融入中医中药理论体系。 药性理论 - 理论内涵:包含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归经(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升降浮沉(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9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王玉涵发布于:2025-05-12 00:06:06
阴阳五行学说 - 理论内涵:阴阳学说将世间万物分为阴阳两个方面,认为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源,人体和药物也不例外。比如人体五脏属阴,六腑属阳;药物中寒、凉性属阴,温、热性属阳 。五行学说则把自然界和人体的事物与现象按属性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类,阐述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在中药中,药物的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等可对应五行,用于解释药物功效及相互关系 。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0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唐浩天发布于:2025-05-12 00:06:33
阴阳五行学说 - 理论内涵:阴阳学说将世间万物分为阴阳两个方面,认为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源,人体和药物也不例外。比如人体五脏属阴,六腑属阳;药物中寒、凉性属阴,温、热性属阳 。五行学说则把自然界和人体的事物与现象按属性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类,阐述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在中药中,药物的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等可对应五行,用于解释药物功效及相互关系 。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1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李思彤发布于:2025-05-12 00:06:45
中药的核心理论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以及药性理论等,这些理论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非由某一个人提出,而是众多医家集体智慧的结晶。以下是对其核心理论的简单介绍: -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分为阴阳两个方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五行学说则将自然界的事物分别归属于木、火、土、金、水五行,以五行之间的生克乘侮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变化。这两种学说被引入医学领域,用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经络学说:该学说认为人体存在着一个由经络系统组成的网络,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通过刺激经络上的穴位,可以调节人体气血的运行和脏腑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 - 气血津液学说: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等作用;血是运行于脉中的红色液体,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作用;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有滋润濡养的功能。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 药性理论: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和毒性等内容。四气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五种滋味,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毒性则表示药物对人体的损害性。 这些核心理论在《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医学著作中均有记载和阐述,经过历代医家如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的不断丰富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2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袁园发布于:2025-05-12 00:07:12
中药的核心理论丰富且源远流长,以下为您介绍一些主要核心理论及其相关提出情况: 阴阳五行学说 - 理论内涵:阴阳学说将世间万物分为阴阳两个方面,认为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源,人体和药物也不例外。比如人体五脏属阴,六腑属阳;药物中寒、凉性属阴,温、热性属阳 。五行学说则把自然界和人体的事物与现象按属性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类,阐述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在中药中,药物的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等可对应五行,用于解释药物功效及相互关系 。 - 提出情况:阴阳五行学说起源于古代哲学思想,并非由某一个人提出。其雏形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后不断发展完善,逐渐融入中医中药理论体系。 药性理论 - 理论内涵:包含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归经(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升降浮沉(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等。四气反映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五味不仅指味道,还代表药物的作用,如辛味能散、能行,酸味能收、能涩等;归经表明药物作用的特定脏腑经络;升降浮沉体现药物作用于人体的不同趋向,如升浮药能上行向外,沉降药能下行向内 。 - 提出情况:药性理论是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总结形成的。《神农本草经》初步奠定了药性理论基础,此后众多医家不断补充完善 。 脏腑经络理论 - 理论内涵:认为人体脏腑经络是一个有机整体,中药通过作用于相应脏腑经络来调整人体机能。不同药物对不同脏腑经络有特殊作用,如心经的药物可治疗心悸、失眠等心经病症 。 - 提出情况:源于古代医学家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观察和总结,不是某个人单独提出 。《黄帝内经》对脏腑经络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为中药归经等理论奠定基础 。 方剂配伍理论 - 理论内涵:强调药物按君、臣、佐、使配伍。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佐药可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消除、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使药起引经或调和诸药的作用。通过合理配伍,增强疗效,降低毒性 。 - 提出情况:源于古代医家临床用药经验积累。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诸多方剂体现了方剂配伍理论,被后世奉为圭臬,之后历代医家不断发展创新 。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3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税琳发布于:2025-05-12 00:07:15
中药的核心理论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这一理论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提出者,而是中国古代医药文化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的。阴阳五行理论认为宇宙万物都是以阴阳为主要矛盾的两个侧面,五行则代表了宇宙的五种基本形态。这些理论被应用于中药治疗中,以帮助平衡人体的阴阳,调整五行,达到治疗疾病和增强体质的目的。此外,中药药性理论也是中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了中药的性质、性能及其运用规律。这些理论共同构成了中药的核心,指导着中药的临床应用。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4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谢欣洁发布于:2025-05-12 00:07:16
主要由古代医学经典著作奠定,并在后世医家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黄帝内经》(约成书于西汉中期)最早系统阐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理论等基础框架,强调“天人相应”和辨证论治。《神农本草经》(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则首次系统总结了中药的药性理论,包括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归经及毒性分类,并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东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进一步确立了“君臣佐使”的复方配伍原则,奠定了方剂学的基础。金元四大家(如刘完素、李杲等)结合临床实践深化了中药的寒凉、补土等理论。近代,陈克恢通过现代药理学方法研究*,推动了中药科学化研究,而周俊院士则提出对传统五行学说进行革新,倡导将“脑”纳入六脏理论。现代学者如肖培根创立“药用植物亲缘学”,结合多学科方法研究中药资源与开发。这些理论共同构成了中药学的核心体系,并在当代中西医结合研究中持续演进。
用户头像
西南医科大学-邓皓月 2025-05-12 23:37:19

主要由古代医学经典著作奠定,并在后世医家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黄帝内经》(约成书于西汉中期)最早系统阐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理论等基础框架,强调“天人相应”和辨证论治。《神农本草经》(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则首次系统总结了中药的药性理论,包括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归经及毒性分类,并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东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进一步确立了“君臣佐使”的复方配伍原则,奠定了方剂学的基础。金元四大家(如刘完素、李杲等)结合临床实践深化了中药的寒凉、补土等理论。近代,陈克恢通过现代药理学方法研究*,推动了中药科学化研究,而周俊院士则提出对传统五行学说进行革新,倡导将“脑”纳入六脏理论。现代学者如肖培根创立“药用植物亲缘学”,结合多学科方法研究中药资源与开发。这些理论共同构成了中药学的核心体系,并在当代中西医结合研究中持续演进。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5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张钰然发布于:2025-05-12 00:07:26
谈谈中药的核心理论(明确是谁提出的) 64x64 西南医科大学-彭元 2025-05-12 00:00:43 谈谈中药的核心理论(明确是谁提出的) 操作点赞(3) 全部回复共9条 64x64 回复 1F 西南医科大学-吕逢敬 今天 中药的核心理论丰富且源远流长,以下为您介绍一些主要核心理论及其相关提出情况: 阴阳五行学说 - 理论内涵:阴阳学说将世间万物分为阴阳两个方面,认为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源,人体和药物也不例外。比如人体五脏属阴,六腑属阳;药物中寒、凉性属阴,温、热性属阳 。五行学说则把自然界和人体的事物与现象按属性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类,阐述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在中药中,药物的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等可对应五行,用于解释药物功效及相互关系 。 - 提出情况:阴阳五行学说起源于古代哲学思想,并非由某一个人提出。其雏形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后不断发展完善,逐渐融入中医中药理论体系。 药性理论 - 理论内涵:包含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归经(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升降浮沉(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等。四气反映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五味不仅指味道,还代表药物的作用,如辛味能散、能行,酸味能收、能涩等;归经表明药物作用的特定脏腑经络;升降浮沉体现药物作用于人体的不同趋向,如升浮药能上行向外,沉降药能下行向内 。 - 提出情况:药性理论是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总结形成的。《神农本草经》初步奠定了药性理论基础,此后众多医家不断补充完善 。 脏腑经络理论 - 理论内涵:认为人体脏腑经络是一个有机整体,中药通过作用于相应脏腑经络来调整人体机能。不同药物对不同脏腑经络有特殊作用,如心经的药物可治疗心悸、失眠等心经病症 。 - 提出情况:源于古代医学家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观察和总结,不是某个人单独提出 。《黄帝内经》对脏腑经络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为中药归经等理论奠定基础 。 方剂配伍理论 - 理论内涵:强调药物按君、臣、佐、使配伍。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佐药可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消除、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使药起引经或调和诸药的作用。通过合理配伍,增强疗效,降低毒性 。 - 提出情况:源于古代医家临床用药经验积累。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诸多方剂体现了方剂配伍理论,被后世奉为圭臬,之后历代医家不断发展创新 。 64x64 回复 2F 西南医科大学-王馨悦 今天 中药的核心理论丰富且源远流长,以下为您介绍一些主要核心理论及其相关提出情况: 阴阳五行学说 - 理论内涵:阴阳学说将世间万物分为阴阳两个方面,认为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源,人体和药物也不例外。比如人体五脏属阴,六腑属阳;药物中寒、凉性属阴,温、热性属阳 。五行学说则把自然界和人体的事物与现象按属性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类,阐述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在中药中,药物的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等可对应五行,用于解释药物功效及相互关系 。 - 提出情况:阴阳五行学说起源于古代哲学思想,并非由某一个人提出。其雏形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后不断发展完善,逐渐融入中医中药理论体系。 药性理论 - 理论内涵:包含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归经(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升降浮沉(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等。四气反映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五味不仅指味道,还代表药物的作用,如辛味能散、能行,酸味能收、能涩等;归经表明药物作用的特定脏腑经络;升降浮沉体现药物作用于人体的不同趋向,如升浮药能上行向外,沉降药能下行向内 。 - 提出情况:药性理论是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总结形成的。《神农本草经》初步奠定了药性理论基础,此后众多医家不断补充完善 。 脏腑经络理论 - 理论内涵:认为人体脏腑经络是一个有机整体,中药通过作用于相应脏腑经络来调整人体机能。不同药物对不同脏腑经络有特殊作用,如心经的药物可治疗心悸、失眠等心经病症 。 - 提出情况:源于古代医学家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观察和总结,不是某个人单独提出 。《黄帝内经》对脏腑经络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为中药归经等理论奠定基础 。 方剂配伍理论 - 理论内涵:强调药物按君、臣、佐、使配伍。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佐药可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消除、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使药起引经或调和诸药的作用。通过合理配伍,增强疗效,降低毒性 。 - 提出情况:源于古代医家临床用药经验积累。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诸多方剂体现了方剂配伍理论,被后世奉为圭臬,之后历代医家不断发展创新 。 64x64 回复 3F 西南医科大学-乐馨悦 今天 中药有着丰富而系统的核心理论,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核心理论及其相关提出者或形成背景: 阴阳五行理论 • 相关书籍与提出者:源于《黄帝内经》。该书作者不详,非一时一人之作,是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而来。 • 核心内容:以阴阳来阐释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五行学说则将人体的五脏六腑、五官九窍等与自然界的五方、五时、五味等相联系,构建了一个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如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通过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来解释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经络气血理论 • 相关书籍与提出者:同样源于《黄帝内经》。 • 核心内容:认为人体存在经络系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内连脏腑,外络肢节,将人体各个部分紧密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经络气血的运行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状况,气血充盈、经络通畅则身体康健,反之则易引发疾病。 四气五味理论 • 相关书籍与提出者:最早可追溯到《神农本草经》,作者不详,是融汇几代医药学家的辛劳与智慧而成。 • 核心内容:四气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特性,用以说明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如酸味能收能涩,苦味能泄能燥能坚,甘味能补能和能缓,辛味能散能行,咸味能软能下。 君臣佐使理论 • 相关书籍与提出者:《神农本草经》中已有相关记载,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也有论述。《神农本草经》作者不详。《素问》是《黄帝内经》的一部分,其作者同样不详。 • 核心内容:是方剂组成的基本原则。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也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佐药包括佐助药、佐制药、反佐药;使药为引经药或调和药。 辨证论治理论 • 相关书籍与提出者:由东汉时期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 • 核心内容:强调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史等综合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从而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即通过辨证来明确疾病的本质,然后根据辨证结果进行论治,实现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6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舒敏发布于:2025-05-12 00:07:27
中药的核心理论丰富且源远流长,以下为您介绍一些主要核心理论及其相关提出情况: 阴阳五行学说 - 理论内涵:阴阳学说将世间万物分为阴阳两个方面,认为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源,人体和药物也不例外。比如人体五脏属阴,六腑属阳;药物中寒、凉性属阴,温、热性属阳 。五行学说则把自然界和人体的事物与现象按属性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类,阐述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在中药中,药物的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等可对应五行,用于解释药物功效及相互关系 。 - 提出情况:阴阳五行学说起源于古代哲学思想,并非由某一个人提出。其雏形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后不断发展完善,逐渐融入中医中药理论体系。 药性理论 - 理论内涵:包含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归经(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升降浮沉(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等。四气反映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五味不仅指味道,还代表药物的作用,如辛味能散、能行,酸味能收、能涩等;归经表明药物作用的特定脏腑经络;升降浮沉体现药物作用于人体的不同趋向,如升浮药能上行向外,沉降药能下行向内 。 - 提出情况:药性理论是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总结形成的。《神农本草经》初步奠定了药性理论基础,此后众多医家不断补充完善 。 脏腑经络理论 - 理论内涵:认为人体脏腑经络是一个有机整体,中药通过作用于相应脏腑经络来调整人体机能。不同药物对不同脏腑经络有特殊作用,如心经的药物可治疗心悸、失眠等心经病症 。 - 提出情况:源于古代医学家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观察和总结,不是某个人单独提出 。《黄帝内经》对脏腑经络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为中药归经等理论奠定基础 。 方剂配伍理论 - 理论内涵:强调药物按君、臣、佐、使配伍。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佐药可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消除、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使药起引经或调和诸药的作用。通过合理配伍,增强疗效,降低毒性 。 - 提出情况:源于古代医家临床用药经验积累。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诸多方剂体现了方剂配伍理论,被后世奉为圭臬,之后历代医家不断发展创新 。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7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张婧越发布于:2025-05-12 00:08:00
中药的核心理论丰富且源远流长,以下为您介绍一些主要核心理论及其相关提出情况: 阴阳五行学说 - 理论内涵:阴阳学说将世间万物分为阴阳两个方面,认为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源,人体和药物也不例外。比如人体五脏属阴,六腑属阳;药物中寒、凉性属阴,温、热性属阳 。五行学说则把自然界和人体的事物与现象按属性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类,阐述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在中药中,药物的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等可对应五行,用于解释药物功效及相互关系 。 - 提出情况:阴阳五行学说起源于古代哲学思想,并非由某一个人提出。其雏形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后不断发展完善,逐渐融入中医中药理论体系。 药性理论 - 理论内涵:包含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归经(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升降浮沉(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等。四气反映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五味不仅指味道,还代表药物的作用,如辛味能散、能行,酸味能收、能涩等;归经表明药物作用的特定脏腑经络;升降浮沉体现药物作用于人体的不同趋向,如升浮药能上行向外,沉降药能下行向内 。 - 提出情况:药性理论是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总结形成的。《神农本草经》初步奠定了药性理论基础,此后众多医家不断补充完善 。 脏腑经络理论 - 理论内涵:认为人体脏腑经络是一个有机整体,中药通过作用于相应脏腑经络来调整人体机能。不同药物对不同脏腑经络有特殊作用,如心经的药物可治疗心悸、失眠等心经病症 。 - 提出情况:源于古代医学家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观察和总结,不是某个人单独提出 。《黄帝内经》对脏腑经络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为中药归经等理论奠定基础 。 方剂配伍理论 - 理论内涵:强调药物按君、臣、佐、使配伍。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佐药可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消除、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使药起引经或调和诸药的作用。通过合理配伍,增强疗效,降低毒性 。 - 提出情况:源于古代医家临床用药经验积累。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诸多方剂体现了方剂配伍理论,被后世奉为圭臬,之后历代医家不断发展创新 。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8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周一诺发布于:2025-05-12 00:08:19
中药的核心理论丰富且源远流长,以下为您介绍一些主要核心理论及其相关提出情况: 阴阳五行学说 - 理论内涵:阴阳学说将世间万物分为阴阳两个方面,认为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源,人体和药物也不例外。比如人体五脏属阴,六腑属阳;药物中寒、凉性属阴,温、热性属阳 。五行学说则把自然界和人体的事物与现象按属性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类,阐述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在中药中,药物的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等可对应五行,用于解释药物功效及相互关系 。 - 提出情况:阴阳五行学说起源于古代哲学思想,并非由某一个人提出。其雏形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后不断发展完善,逐渐融入中医中药理论体系。 药性理论 - 理论内涵:包含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归经(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升降浮沉(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等。四气反映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五味不仅指味道,还代表药物的作用,如辛味能散、能行,酸味能收、能涩等;归经表明药物作用的特定脏腑经络;升降浮沉体现药物作用于人体的不同趋向,如升浮药能上行向外,沉降药能下行向内 。 - 提出情况:药性理论是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总结形成的。《神农本草经》初步奠定了药性理论基础,此后众多医家不断补充完善 。 脏腑经络理论 - 理论内涵:认为人体脏腑经络是一个有机整体,中药通过作用于相应脏腑经络来调整人体机能。不同药物对不同脏腑经络有特殊作用,如心经的药物可治疗心悸、失眠等心经病症 。 - 提出情况:源于古代医学家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观察和总结,不是某个人单独提出 。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9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张钰然发布于:2025-05-12 00:08:22
今天 中药的核心理论丰富且源远流长,以下为您介绍一些主要核心理论及其相关提出情况: 阴阳五行学说 - 理论内涵:阴阳学说将世间万物分为阴阳两个方面,认为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源,人体和药物也不例外。比如人体五脏属阴,六腑属阳;药物中寒、凉性属阴,温、热性属阳 。五行学说则把自然界和人体的事物与现象按属性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类,阐述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在中药中,药物的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等可对应五行,用于解释药物功效及相互关系 。 - 提出情况:阴阳五行学说起源于古代哲学思想,并非由某一个人提出。其雏形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后不断发展完善,逐渐融入中医中药理论体系。 药性理论 - 理论内涵:包含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归经(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升降浮沉(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等。四气反映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五味不仅指味道,还代表药物的作用,如辛味能散、能行,酸味能收、能涩等;归经表明药物作用的特定脏腑经络;升降浮沉体现药物作用于人体的不同趋向,如升浮药能上行向外,沉降药能下行向内 。 - 提出情况:药性理论是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总结形成的。《神农本草经》初步奠定了药性理论基础,此后众多医家不断补充完善 。 脏腑经络理论 - 理论内涵:认为人体脏腑经络是一个有机整体,中药通过作用于相应脏腑经络来调整人体机能。不同药物对不同脏腑经络有特殊作用,如心经的药物可治疗心悸、失眠等心经病症 。 - 提出情况:源于古代医学家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观察和总结,不是某个人单独提出 。《黄帝内经》对脏腑经络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为中药归经等理论奠定基础 。 方剂配伍理论 - 理论内涵:强调药物按君、臣、佐、使配伍。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佐药可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消除、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使药起引经或调和诸药的作用。通过合理配伍,增强疗效,降低毒性 。 - 提出情况:源于古代医家临床用药经验积累。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诸多方剂体现了方剂配伍理论,被后世奉为圭臬,之后历代医家不断发展创新 。 64x64 回复 2F 西南医科大学-王馨悦 今天 中药的核心理论丰富且源远流长,以下为您介绍一些主要核心理论及其相关提出情况: 阴阳五行学说 - 理论内涵:阴阳学说将世间万物分为阴阳两个方面,认为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源,人体和药物也不例外。比如人体五脏属阴,六腑属阳;药物中寒、凉性属阴,温、热性属阳 。五行学说则把自然界和人体的事物与现象按属性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类,阐述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在中药中,药物的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等可对应五行,用于解释药物功效及相互关系 。 - 提出情况:阴阳五行学说起源于古代哲学思想,并非由某一个人提出。其雏形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后不断发展完善,逐渐融入中医中药理论体系。 药性理论 - 理论内涵:包含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归经(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升降浮沉(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等。四气反映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五味不仅指味道,还代表药物的作用,如辛味能散、能行,酸味能收、能涩等;归经表明药物作用的特定脏腑经络;升降浮沉体现药物作用于人体的不同趋向,如升浮药能上行向外,沉降药能下行向内 。 - 提出情况:药性理论是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总结形成的。《神农本草经》初步奠定了药性理论基础,此后众多医家不断补充完善 。 脏腑经络理论 - 理论内涵:认为人体脏腑经络是一个有机整体,中药通过作用于相应脏腑经络来调整人体机能。不同药物对不同脏腑经络有特殊作用,如心经的药物可治疗心悸、失眠等心经病症 。 - 提出情况:源于古代医学家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观察和总结,不是某个人单独提出 。《黄帝内经》对脏腑经络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为中药归经等理论奠定基础 。 方剂配伍理论 - 理论内涵:强调药物按君、臣、佐、使配伍。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佐药可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消除、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使药起引经或调和诸药的作用。通过合理配伍,增强疗效,降低毒性 。 - 提出情况:源于古代医家临床用药经验积累。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诸多方剂体现了方剂配伍理论,被后世奉为圭臬,之后历代医家不断发展创新 。 64x64 回复 3F 西南医科大学-乐馨悦 今天 中药有着丰富而系统的核心理论,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核心理论及其相关提出者或形成背景: 阴阳五行理论 • 相关书籍与提出者:源于《黄帝内经》。该书作者不详,非一时一人之作,是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而来。 • 核心内容:以阴阳来阐释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五行学说则将人体的五脏六腑、五官九窍等与自然界的五方、五时、五味等相联系,构建了一个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如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通过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来解释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经络气血理论 • 相关书籍与提出者:同样源于《黄帝内经》。 • 核心内容:认为人体存在经络系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内连脏腑,外络肢节,将人体各个部分紧密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经络气血的运行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状况,气血充盈、经络通畅则身体康健,反之则易引发疾病。 四气五味理论 • 相关书籍与提出者:最早可追溯到《神农本草经》,作者不详,是融汇几代医药学家的辛劳与智慧而成。 • 核心内容:四气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特性,用以说明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如酸味能收能涩,苦味能泄能燥能坚,甘味能补能和能缓,辛味能散能行,咸味能软能下。 君臣佐使理论 • 相关书籍与提出者:《神农本草经》中已有相关记载,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也有论述。《神农本草经》作者不详。《素问》是《黄帝内经》的一部分,其作者同样不详。 • 核心内容:是方剂组成的基本原则。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也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佐药包括佐助药、佐制药、反佐药;使药为引经药或调和药。 辨证论治理论 • 相关书籍与提出者:由东汉时期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 • 核心内容:强调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史等综合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从而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即通过辨证来明确疾病的本质,然后根据辨证结果进行论治,实现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0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闻晓芳发布于:2025-05-12 00:08:34
中药的核心理论丰富且源远流长,以下为您介绍一些主要核心理论及其相关提出情况: 阴阳五行学说 - 理论内涵:阴阳学说将世间万物分为阴阳两个方面,认为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源,人体和药物也不例外。比如人体五脏属阴,六腑属阳;药物中寒、凉性属阴,温、热性属阳 。五行学说则把自然界和人体的事物与现象按属性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类,阐述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在中药中,药物的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等可对应五行,用于解释药物功效及相互关系 。 - 提出情况:阴阳五行学说起源于古代哲学思想,并非由某一个人提出。其雏形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后不断发展完善,逐渐融入中医中药理论体系。 药性理论 - 理论内涵:包含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归经(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升降浮沉(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等。四气反映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五味不仅指味道,还代表药物的作用,如辛味能散、能行,酸味能收、能涩等;归经表明药物作用的特定脏腑经络;升降浮沉体现药物作用于人体的不同趋向,如升浮药能上行向外,沉降药能下行向内 。 - 提出情况:药性理论是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总结形成的。《神农本草经》初步奠定了药性理论基础,此后众多医家不断补充完善 。 脏腑经络理论 - 理论内涵:认为人体脏腑经络是一个有机整体,中药通过作用于相应脏腑经络来调整人体机能。不同药物对不同脏腑经络有特殊作用,如心经的药物可治疗心悸、失眠等心经病症 。 - 提出情况:源于古代医学家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观察和总结,不是某个人单独提出 。《黄帝内经》对脏腑经络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为中药归经等理论奠定基础 。 方剂配伍理论 - 理论内涵:强调药物按君、臣、佐、使配伍。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佐药可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消除、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使药起引经或调和诸药的作用。通过合理配伍,增强疗效,降低毒性 。 - 提出情况:源于古代医家临床用药经验积累。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诸多方剂体现了方剂配伍理论,被后世奉为圭臬,之后历代医家不断发展创新 。
用户头像
西南医科大学-张婧越 2025-05-12 00:09:21

阴阳五行学说 - 理论内涵:阴阳学说将世间万物分为阴阳两个方面,认为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源,人体和药物也不例外。比如人体五脏属阴,六腑属阳;药物中寒、凉性属阴,温、热性属阳 。五行学说则把自然界和人体的事物与现象按属性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类,阐述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在中药中,药物的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等可对应五行,用于解释药物功效及相互关系 。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1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钟艾杉发布于:2025-05-12 00:08:41
中药的核心理论丰富且源远流长,以下为您介绍一些主要核心理论及其相关提出情况: 阴阳五行学说 - 理论内涵:阴阳学说将世间万物分为阴阳两个方面,认为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源,人体和药物也不例外。比如人体五脏属阴,六腑属阳;药物中寒、凉性属阴,温、热性属阳 。五行学说则把自然界和人体的事物与现象按属性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类,阐述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在中药中,药物的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等可对应五行,用于解释药物功效及相互关系 。 - 提出情况:阴阳五行学说起源于古代哲学思想,并非由某一个人提出。其雏形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后不断发展完善,逐渐融入中医中药理论体系。 药性理论 - 理论内涵:包含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归经(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升降浮沉(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等。四气反映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五味不仅指味道,还代表药物的作用,如辛味能散、能行,酸味能收、能涩等;归经表明药物作用的特定脏腑经络;升降浮沉体现药物作用于人体的不同趋向,如升浮药能上行向外,沉降药能下行向内 。 - 提出情况:药性理论是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总结形成的。《神农本草经》初步奠定了药性理论基础,此后众多医家不断补充完善 。 脏腑经络理论 - 理论内涵:认为人体脏腑经络是一个有机整体,中药通过作用于相应脏腑经络来调整人体机能。不同药物对不同脏腑经络有特殊作用,如心经的药物可治疗心悸、失眠等心经病症 。 - 提出情况:源于古代医学家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观察和总结,不是某个人单独提出 。《黄帝内经》对脏腑经络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为中药归经等理论奠定基础 。 方剂配伍理论 - 理论内涵:强调药物按君、臣、佐、使配伍。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佐药可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消除、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使药起引经或调和诸药的作用。通过合理配伍,增强疗效,降低毒性 。 - 提出情况:源于古代医家临床用药经验积累。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诸多方剂体现了方剂配伍理论,被后世奉为圭臬,之后历代医家不断发展创新 。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2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王燚发布于:2025-05-12 00:08:46
中药的核心理论主要是中药药性理论,它并非由某一个人提出,而是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渐总结形成的。 中药药性理论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学说等中医理论为指导,依据药物作用于人体表达出的各种生理、病理信息,尤其是药物产生的临床效应,不断地加以提炼、升华,进而总结出来的药学理论和用药规律。该理论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该书首次提出了药物的四气五味分类,并强调了药物的毒性问题。 中药药性理论主要通过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和有毒无毒等概念来描述药物的特性和作用。四气即寒、热、温、凉,是中药作用于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倾向性描述。五味指酸、苦、甘、辛、咸,每种味道对应不同的治疗作用。归经理论指出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升降沉浮是描述药物作用趋向和强度的概念,将药物的作用趋势分为升、降、浮、沉四种。有毒无毒的概念涉及药物是否含有毒性以及毒性的强弱,这对临床用药安全至关重要。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3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何协发布于:2025-05-12 00:08:50
性味归经理论 - 简介:是中药的理论基础,包括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以及药物归经。 - 起源与发展:其起源可追溯到《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经过历代医家不断丰富和完善,并非由某一位特定医家提出。 方剂配伍理论 - 简介:如“君臣佐使”理论,是指方剂中药物的不同作用和地位,以达到协同增效或降低毒性等目的。 - 起源与发展:最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中“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的记载,后经张仲景、孙思邈等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药性理论 - 简介:除了性味归经,还包括升降沉浮等内容,用于描述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趋向。 - 起源与发展:源于古代医家对药物作用的观察和总结,金元时期的张元素对药性理论的发展有重要贡献,他在《珍珠囊》中对药物的性味、归经、升降沉浮等进行了系统论述。 毒性理论 - 简介:中药毒性是一个相对概念,通过系统研究,证明中药毒性强度在“有毒组分/成分 - 药材毒性 - 饮片毒性 - 复方毒性”传递链上并不是等效传递的。 - 起源与发展:《神农本草经》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就有对药物毒性的记载。现代通过对何首乌、大黄等的毒性 - 证候以及毒性 - 药效的相关性研究,用科学数据证明了“有故无殒”的中药毒性 - 证候密切相关的中药毒性理论。 配伍禁忌理论 - 简介:如“十八反”“十九畏”等,总结了某些药物合用可能产生不良反应或降低药效的情况。 - 起源与发展:“十八反”“十九畏”的具体内容在历代医药文献中多有记载和发展,但具体形成时间和提出者难以明确界定,是古代医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在现代,众多中医药研究者通过跨学科合作,对方剂配伍理论、配伍禁忌、药性理论、毒性理论等中药核心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使其科学性和先进性逐步得到诠释与创新发展。如在国家“973”计划支持下,提出了“组分配伍理论”,为诠释中药“七情和合”配伍理论提供了新的思路。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4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余婧源发布于:2025-05-12 00:08:51
中药的核心理论丰富且源远流长,以下为您介绍一些主要核心理论及其相关提出情况: 阴阳五行学说 - 理论内涵:阴阳学说将世间万物分为阴阳两个方面,认为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源,人体和药物也不例外。比如人体五脏属阴,六腑属阳;药物中寒、凉性属阴,温、热性属阳 。五行学说则把自然界和人体的事物与现象按属性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类,阐述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在中药中,药物的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等可对应五行,用于解释药物功效及相互关系 。 - 提出情况:阴阳五行学说起源于古代哲学思想,并非由某一个人提出。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5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杜桦尧发布于:2025-05-12 00:09:05
谈谈中药的核心理论(明确是谁提出的) 64x64 西南医科大学-彭元 2025-05-12 00:00:43 谈谈中药的核心理论(明确是谁提出的) 操作点赞(9) 全部回复共22条 64x64 回复 1F 西南医科大学-吕逢敬 今天 中药的核心理论丰富且源远流长,以下为您介绍一些主要核心理论及其相关提出情况: 阴阳五行学说 - 理论内涵:阴阳学说将世间万物分为阴阳两个方面,认为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源,人体和药物也不例外。比如人体五脏属阴,六腑属阳;药物中寒、凉性属阴,温、热性属阳 。五行学说则把自然界和人体的事物与现象按属性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类,阐述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在中药中,药物的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等可对应五行,用于解释药物功效及相互关系 。 - 提出情况:阴阳五行学说起源于古代哲学思想,并非由某一个人提出。其雏形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后不断发展完善,逐渐融入中医中药理论体系。 药性理论 - 理论内涵:包含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归经(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升降浮沉(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等。四气反映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五味不仅指味道,还代表药物的作用,如辛味能散、能行,酸味能收、能涩等;归经表明药物作用的特定脏腑经络;升降浮沉体现药物作用于人体的不同趋向,如升浮药能上行向外,沉降药能下行向内 。 - 提出情况:药性理论是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总结形成的。《神农本草经》初步奠定了药性理论基础,此后众多医家不断补充完善 。 脏腑经络理论 - 理论内涵:认为人体脏腑经络是一个有机整体,中药通过作用于相应脏腑经络来调整人体机能。不同药物对不同脏腑经络有特殊作用,如心经的药物可治疗心悸、失眠等心经病症 。 - 提出情况:源于古代医学家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观察和总结,不是某个人单独提出 。《黄帝内经》对脏腑经络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为中药归经等理论奠定基础 。 方剂配伍理论 - 理论内涵:强调药物按君、臣、佐、使配伍。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佐药可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消除、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使药起引经或调和诸药的作用。通过合理配伍,增强疗效,降低毒性 。 - 提出情况:源于古代医家临床用药经验积累。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诸多方剂体现了方剂配伍理论,被后世奉为圭臬,之后历代医家不断发展创新 。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6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谢先婷发布于:2025-05-12 00:09:25
中药的核心理论丰富且源远流长,以下为您介绍一些主要核心理论及其相关提出情况: 阴阳五行学说 - 理论内涵:阴阳学说将世间万物分为阴阳两个方面,认为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源,人体和药物也不例外。比如人体五脏属阴,六腑属阳;药物中寒、凉性属阴,温、热性属阳 。五行学说则把自然界和人体的事物与现象按属性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类,阐述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在中药中,药物的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等可对应五行,用于解释药物功效及相互关系 。 - 提出情况:阴阳五行学说起源于古代哲学思想,并非由某一个人提出。其雏形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后不断发展完善,逐渐融入中医中药理论体系。 药性理论 - 理论内涵:包含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归经(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升降浮沉(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等。四气反映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五味不仅指味道,还代表药物的作用,如辛味能散、能行,酸味能收、能涩等;归经表明药物作用的特定脏腑经络;升降浮沉体现药物作用于人体的不同趋向,如升浮药能上行向外,沉降药能下行向内 。 - 提出情况:药性理论是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总结形成的。《神农本草经》初步奠定了药性理论基础,此后众多医家不断补充完善 。 脏腑经络理论 - 理论内涵:认为人体脏腑经络是一个有机整体,中药通过作用于相应脏腑经络来调整人体机能。不同药物对不同脏腑经络有特殊作用,如心经的药物可治疗心悸、失眠等心经病症 。 - 提出情况:源于古代医学家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观察和总结,不是某个人单独提出 。《黄帝内经》对脏腑经络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为中药归经等理论奠定基础 。 方剂配伍理论 - 理论内涵:强调药物按君、臣、佐、使配伍。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佐药可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消除、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使药起引经或调和诸药的作用。通过合理配伍,增强疗效,降低毒性 。 - 提出情况:源于古代医家临床用药经验积累。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诸多方剂体现了方剂配伍理论,被后世奉为圭臬,之后历代医家不断发展创新 。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7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陈勇滔发布于:2025-05-12 00:09:35
中药的核心理论丰富且源远流长,以下为您介绍一些主要核心理论及其相关提出情况: 阴阳五行学说 - 理论内涵:阴阳学说将世间万物分为阴阳两个方面,认为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源,人体和药物也不例外。比如人体五脏属阴,六腑属阳;药物中寒、凉性属阴,温、热性属阳 。五行学说则把自然界和人体的事物与现象按属性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类,阐述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在中药中,药物的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等可对应五行,用于解释药物功效及相互关系 。 - 提出情况:阴阳五行学说起源于古代哲学思想,并非由某一个人提出。其雏形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后不断发展完善,逐渐融入中医中药理论体系。 药性理论 - 理论内涵:包含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归经(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升降浮沉(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等。四气反映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五味不仅指味道,还代表药物的作用,如辛味能散、能行,酸味能收、能涩等;归经表明药物作用的特定脏腑经络;升降浮沉体现药物作用于人体的不同趋向,如升浮药能上行向外,沉降药能下行向内 。 - 提出情况:药性理论是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总结形成的。《神农本草经》初步奠定了药性理论基础,此后众多医家不断补充完善 。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8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郭雯玉发布于:2025-05-12 00:09:50
中药的核心理论丰富且源远流长,以下为您介绍一些主要核心理论及其相关提出情况: 阴阳五行学说 - 理论内涵:阴阳学说将世间万物分为阴阳两个方面,认为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源,人体和药物也不例外。比如人体五脏属阴,六腑属阳;药物中寒、凉性属阴,温、热性属阳 。五行学说则把自然界和人体的事物与现象按属性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类,阐述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在中药中,药物的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等可对应五行,用于解释药物功效及相互关系 。 - 提出情况:阴阳五行学说起源于古代哲学思想,并非由某一个人提出。其雏形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后不断发展完善,逐渐融入中医中药理论体系。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9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陈健发布于:2025-05-12 00:10:04
中药的核心理论丰富且源远流长,以下为您介绍一些主要核心理论及其相关提出情况: 阴阳五行学说 - 理论内涵:阴阳学说将世间万物分为阴阳两个方面,认为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源,人体和药物也不例外。比如人体五脏属阴,六腑属阳;药物中寒、凉性属阴,温、热性属阳 。五行学说则把自然界和人体的事物与现象按属性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类,阐述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在中药中,药物的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等可对应五行,用于解释药物功效及相互关系 。 - 提出情况:阴阳五行学说起源于古代哲学思想,并非由某一个人提出。其雏形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后不断发展完善,逐渐融入中医中药理论体系。 药性理论 - 理论内涵:包含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归经(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升降浮沉(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等。四气反映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五味不仅指味道,还代表药物的作用,如辛味能散、能行,酸味能收、能涩等;归经表明药物作用的特定脏腑经络;升降浮沉体现药物作用于人体的不同趋向,如升浮药能上行向外,沉降药能下行向内 。 - 提出情况:药性理论是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总结形成的。《神农本草经》初步奠定了药性理论基础,此后众多医家不断补充完善 。 脏腑经络理论 - 理论内涵:认为人体脏腑经络是一个有机整体,中药通过作用于相应脏腑经络来调整人体机能。不同药物对不同脏腑经络有特殊作用,如心经的药物可治疗心悸、失眠等心经病症 。 - 提出情况:源于古代医学家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观察和总结,不是某个人单独提出 。《黄帝内经》对脏腑经络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为中药归经等理论奠定基础 。 方剂配伍理论 - 理论内涵:强调药物按君、臣、佐、使配伍。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佐药可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消除、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使药起引经或调和诸药的作用。通过合理配伍,增强疗效,降低毒性 。 - 提出情况:源于古代医家临床用药经验积累。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诸多方剂体现了方剂配伍理论,被后世奉为圭臬,之后历代医家不断发展创新 。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30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朱怡霖发布于:2025-05-12 00:10:28
中药的核心理论丰富且源远流长,以下为您介绍一些主要核心理论及其相关提出情况: 阴阳五行学说 - 理论内涵:阴阳学说将世间万物分为阴阳两个方面,认为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源,人体和药物也不例外。比如人体五脏属阴,六腑属阳;药物中寒、凉性属阴,温、热性属阳 。五行学说则把自然界和人体的事物与现象按属性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类,阐述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在中药中,药物的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等可对应五行,用于解释药物功效及相互关系 。 - 提出情况:阴阳五行学说起源于古代哲学思想,并非由某一个人提出。其雏形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后不断发展完善,逐渐融入中医中药理论体系。 药性理论 - 理论内涵:包含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归经(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升降浮沉(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等。四气反映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五味不仅指味道,还代表药物的作用,如辛味能散、能行,酸味能收、能涩等;归经表明药物作用的特定脏腑经络;升降浮沉体现药物作用于人体的不同趋向,如升浮药能上行向外,沉降药能下行向内 。 - 提出情况:药性理论是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总结形成的。《神农本草经》初步奠定了药性理论基础,此后众多医家不断补充完善 。 脏腑经络理论 - 理论内涵:认为人体脏腑经络是一个有机整体,中药通过作用于相应脏腑经络来调整人体机能。不同药物对不同脏腑经络有特殊作用,如心经的药物可治疗心悸、失眠等心经病症 。 - 提出情况:源于古代医学家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观察和总结,不是某个人单独提出 。《黄帝内经》对脏腑经络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为中药归经等理论奠定基础 。 方剂配伍理论 - 理论内涵:强调药物按君、臣、佐、使配伍。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佐药可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消除、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使药起引经或调和诸药的作用。通过合理配伍,增强疗效,降低毒性 。 - 提出情况:源于古代医家临床用药经验积累。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诸多方剂体现了方剂配伍理论,被后世奉为圭臬,之后历代医家不断发展创新 。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 2 3 4 5 ··· 67
GO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