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上海建桥学院-张玄发布于:2025-06-03 18:38:12
“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深刻阐明了国防和军队建设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根本性作用,可从以下维度理解: 一、历史教训:强军是国家生存发展的底线保障 - 近代中国的屈辱史印证:清朝因军备废弛,在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中屡遭侵略,签订不平等条约,国家主权和发展权被严重践踏,印证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铁律。 - 国际案例警示:伊拉克、叙利亚等国因军事力量薄弱,难以抵御外部干预,陷入战乱动荡,民众流离失所,证明军事安全是国家独立的前提,失去强军支撑的“发展”如同空中楼阁。 二、现实逻辑:强军是应对复杂安全挑战的必然要求 - 维护国家主权完整:当前台海局势、领土领海争端等问题仍存,只有具备强大军事威慑力,才能遏制“*”*势力和外部干涉,确保国家领土完整(如中国航母编队、战略*部队等力量建设,为国家统一提供后盾)。 - 保障发展利益拓展: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海外利益(如能源通道、侨民安全、贸易航线)日益重要,强军是护航“一带一路”、撤侨行动等海外权益的关键(如亚丁湾护航、吉布提保障基地建设)。 三、理论本质:强军与强国是辩证统一的整体 -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指出,军队是国家政权的主要成分,没有强大军队,国家就无法巩固政权、保障人民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强军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 - 强国为强军提供物质基础(如经济发展支撑国防科技研发); - 强军为强国营造安全环境(如慑止外部势力遏制中国发展的企图)。 四、国际共识:强军是大国竞争的战略支撑 - 当今世界仍处于“丛林法则”与“规则秩序”并存的阶段,军事力量仍是大国博弈的重要筹码。美国通过强大军力维持全球霸权,俄罗斯以军事威慑保障国家利益,表明在国际政治中,没有对等的军事力量,就难以在国际规则制定、战略利益博弈中掌握主动权。 - 中国坚持“防御性国防政策”,但强军不是为了扩张,而是为了维护国家和平发展的“战略定力”——只有具备“能战方能止战”的实力,才能更好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总结 “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的本质,是揭示了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军事力量是国家主权、发展权和生存权的终极保障。这一论断既基于历史经验,也符合现实需求,彰显了中国走“强国强军之路”的必然性——只有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安全基石,为国家发展创造稳定的内外环境。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