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上海建桥学院-周杰发布于:2025-06-13 15:56:48
一、新时代我国国家安全形势的新变化:从“单一领域”到“全域交织”的复杂演变 (一)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叠加 1. 传统安全威胁呈“回潮”态势 ◦ 大国战略竞争加剧:美国将中国定义为“最主要战略竞争对手”,在印太地区推进“奥库斯”(AUKUS)、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QUAD),试图构建围堵中国的军事同盟;俄罗斯与北约在东欧的对峙持续(如*冲突延宕三年,北约东扩至瑞典、芬兰),全球军事化趋势明显(2023年全球军费占GDP比重达2.5%)。 ◦ 周边热点问题升温:台海局势成为中美博弈焦点(2023年美军舰过航台湾海峡15次,创历史新高),日本修订《国家安全保障战略》明确“反击能力”,南海部分国家与中国的岛礁主权争议仍存,中印边界谈判进入僵持阶段。 2. 非传统安全威胁成“常态化挑战” ◦ 网络空间攻防白热化:2024年针对中国关键基础设施的网络攻击同比增长42%(如能源、金融领域),美国“方程式组织”被曝光长期渗透中国网络;数据安全风险凸显,跨国企业数据跨境流动可能成为“新战场”(如某跨国车企因数据合规问题被中方处罚)。 ◦ 气候安全与公共卫生联动风险:极端天气(2024年长江流域罕见干旱、华北特大暴雨)引发粮食安全危机(全球小麦产量预计下降8%),疫情后全球公共卫生体系脆弱性暴露,生物安全(如实验室泄漏风险、基因编辑技术滥用)成为新议题。 (二)安全领域从“国土边界”向“全球利益边疆”拓展 1. 海外利益安全需求激增 ◦ 中国海外公民超7000万人,境外企业超4万家(2024年数据),“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中,43个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风险(如巴基斯坦瓜达尔港曾遭*)。能源安全依赖度高:石油对外依存度超70%,海上能源运输通道(如马六甲海峡)易受地缘政治影响。 ◦ 案例:2023年苏丹战乱中,中国军队首次动用军舰撤侨,11天内撤离1300余名中国公民,凸显海外利益保护对军事能力的新要求。 2. 新兴领域安全成为“战略制高点” ◦ 太空竞争白热化:美国组建“太空军”,推动“星链”卫星军事化应用(*冲突中为乌军提供通信支持),反卫星武器试验(如印度2019年反卫星*测试)导致太空碎片激增(近地轨道碎片超3万件),中国空间站多次被迫规避。 ◦ 人工智能安全风险显现:AI军事化应用(如自主武器系统)可能突破战争伦理底线,深度伪造技术(Deepfake)被用于制造虚假信息、煽动社会对立(如某国利用AI合成领导人虚假讲话引发骚乱)。 (三)安全威胁的“传导速度”与“联动效应”显著增强 1. 供应链安全的“蝴蝶效应” ◦ 2024年红海危机导致苏伊士运河航运中断,中国对欧洲出口集装箱周转率下降35%,汽车零部件供应链延迟,凸显经济全球化下单一地缘事件对产业链的冲击。芯片领域“卡脖子”问题持续:美国联合盟友限制对华出口14nm以下制程芯片,影响中国半导体产业,进而波及5G、人工智能等战略产业。 2. 社会安全与网络舆情的“共振风险” ◦ 网络谣言(如食品安全、公共政策误解)通过短视频平台快速传播,2024年某省因“核酸检测造假”谣言引发群体事件,显示虚拟空间风险向现实社会传导的速度加快。境外势力利用网络平台煽动“颜色革命”:通过社交媒体推送“认知作战”内容,试图解构中国主流价值观(如抹黑英雄烈士、歪曲历史)。 二、新安全形势下构建中国安全的战略路径: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塑造”的体系化布局 (一)构建“全域统筹”的大安全格局:十大安全领域协同推进 领域 核心举措 政治安全 严防“颜色革命”渗透,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完善反间谍工作机制(2024年《反间谍法》修订后,破获境外间谍案件同比上升27%)。 军事安全 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推进“三位一体”核力量建设,常态化开展台海、南海战备巡逻,提升远洋作战能力(如076型两栖攻击舰列装)。 经济安全 保障粮食(2024年粮食产量目标1.3万亿斤)、能源(建设新疆、四川陆上油气战略基地)、芯片(“东数西算”工程带动国产芯片应用)供应链自主可控,建立海外利益保护联盟。 网络安全 实施《数据安全法》,建设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发展量子通信等加密技术,建立“网络安全审查+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体系。 生物安全 完善生物实验室管理规范,建立重大疫情预警平台(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加强基因技术伦理审查。 (二)创新“主动塑造”的安全策略:从“防御型”到“塑造型”转变 1. 以“战略威慑”遏制风险 ◦ 强化核威慑能力:发展新型洲际*(如东风-41)、战略核潜艇(096型),保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原则下的有效反击能力。 ◦ 示例:2024年中国在南海常态化部署“无人物流舰队”与“蜂群无人机”,通过“非对称威慑”遏制周边国家挑衅,降低直接冲突风险。 2. 以“国际合作”拓展安全空间 ◦ 深化上合组织(SCO)安全合作:推动成员国联合反恐演习(如2024年“天山-2024”演习),建立跨境网络安全监测平台。 ◦ 参与全球安全倡议(GSI):推动《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落地,在联合国框架下主导制定《太空行为准则》,争取规则制定权。 (三)夯实“人民战争”的安全根基:全民参与的安全防线 1. 完善安全宣传教育体系 ◦ 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课程(如中小学开设“网络安全”“反间谍”专题课),利用“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开展实景演练(如模拟网络诈骗、暴恐袭击应对)。 ◦ 案例:2024年某高校学生通过“全民反诈”APP举报境外间谍策反线索,获国家安全机关表彰,体现群众参与的实效性。 2. 构建社会力量参与机制 ◦ 发展“安全产业”:支持无人机反制、网络安全防护等民营企业发展(如某民企研发的“反无人机枪”已装备公安系统)。 ◦ 建立海外公民应急联络网:在侨民集中国家组建“安全志愿者联盟”,与驻外使领馆形成联动(如2023年尼泊尔地震中,侨团协助撤离中国游客500余人)。 三、关键逻辑:新安全观的“变”与“不变” • 变的是安全维度:从“国土安全”扩展至太空、网络、生物等“高边疆”,从“生存安全”延伸至“发展安全”,要求安全治理从“碎片化”走向“系统化”。 • 不变的是根本原则:坚持党中央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如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统筹全局),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疫情防控中“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实践),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如在芯片自主化中平衡研发投入与产业生态)。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今天,中国安全体系的构建既要立足当下破解“灰犀牛”“黑天鹅”风险,更要着眼长远在规则制定、能力建设、国际合作中掌握主动,以“动态安全”应对“动态挑战”,为民族复兴筑牢安全基石。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