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为什么要把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建桥学院-袁岳发布于:2025-05-06 17:52:59

12. 为什么要把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点赞 (0) 回复
1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建桥学院-段从京发布于:2025-05-07 10:17:18
教育提供人才资源,科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人才是核心力量,三者共同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建桥学院-徐佳欣发布于:2025-05-22 10:06:01
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教育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支撑,科技为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平台,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形成"教育培养人才 - 人才推动科技 - 科技反哺教育"的良性循环,共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支撑。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3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建桥学院-杨甜发布于:2025-05-22 10:12:15
把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原因如下: 教育是基础 - 塑造高素质人才:教育能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大量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各类人才,为国家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基础。 - 传承知识文化:通过教育体系,将人类积累的知识、文化、技能等传承下去,并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科技是关键 - 推动生产力发展: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能引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提高生产效率,开辟新的产业领域,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 增强国家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科技实力是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掌握核心关键技术,能提升国家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保障国家安全,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 人才是核心 - 创新的主体力量:人才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关键因素,具有创新思维和专业技能的人才能够突破技术瓶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 引领发展方向:优秀人才不仅能在现有领域取得突破,还能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前瞻性思维,引领产业发展方向,开拓新的发展空间,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引领作用。 教育、科技、人才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教育为科技和人才发展提供基础,科技发展为教育和人才培养提供支撑和方向,人才则是推动教育和科技进步的核心力量,共同构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4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建桥学院-葛静妍发布于:2025-05-28 21:11:36
把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原因如下:教育是国之大计,是培养人才的基础,能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科技创新能提高生产效率、催生新产业,助力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实现创新发展的核心要素,具备创新能力和专业素养的人才队伍,能推动科技进步和教育发展,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创新动力。因此,三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坚实基础和战略支撑。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5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建桥学院-段林彤发布于:2025-05-28 21:18:02
把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因: • 教育是根基: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现代化建设输送人力支撑,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 科技是动力:突破“卡脖子”技术需强化创新驱动,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竞争力核心。 • 人才是关键:创新靠人才引领,激发人才创造活力才能抢占发展制高点。 三者联动互补,是突破发展瓶颈、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贯穿现代化建设全过程。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6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建桥学院-何佳艺发布于:2025-05-28 22:11:57
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原因在于: 三位一体协同‌:教育是基石,培养创新型人才(2023年我国研发人员总量超600万/年)‌;科技是引擎,驱动产业升级(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超40%)‌;人才是核心,激活创新动能(高被引科学家数量全球第二)‌。 国际竞争需求‌:全球高科技竞争白热化,三者协同可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现代化内涵‌: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技赋能生产力跃迁,人才支撑高质量发展,共同塑造中国式现代化新优势‌。 这一系统部署体现了党对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赢得未来竞争的关键战略支点‌。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7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建桥学院-吴乐琳发布于:2025-05-31 12:44:40
把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原因如下: 教育是基础 • 教育能提高国民素质,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大量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是人才成长和科技发展的基石。 • 通过教育体系,能传承知识和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为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科技是关键 •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能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产业结构,助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 在国际竞争中,科技实力是关键因素,掌握核心技术能提升国家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保障国家安全。 人才是核心 •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关键力量,拥有高素质人才队伍,才能在各个领域取得突破和创新。 • 各类专业人才能够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促进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根本保障。 教育、科技、人才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坚实支撑。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8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建桥学院-张梦如发布于:2025-06-03 10:08:24
把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原因如下: 教育是基础 - 塑造高素质人才:教育能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大量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各类人才,为国家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基础。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9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建桥学院-倪茹芸发布于:2025-06-03 10:12:40
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教育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支撑,科技为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平台,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形成"教育培养人才 - 人才推动科技 - 科技反哺教育"的良性循环,共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支撑。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0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建桥学院-李子怡发布于:2025-06-03 10:13:21
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教育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支撑,科技为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平台,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形成"教育培养人才 - 人才推动科技 - 科技反哺教育"的良性循环,共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支撑。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1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建桥学院-杨淼发布于:2025-06-03 10:13:39
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教育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支撑,科技为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平台,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形成"教育培养人才 - 人才推动科技 - 科技反哺教育"的良性循环,共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支撑。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2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建桥学院-韩琳发布于:2025-06-03 10:14:18
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教育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支撑,科技为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平台,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形成"教育培养人才 - 人才推动科技 - 科技反哺教育"的良性循环,共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支撑。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3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建桥学院-余洛珈发布于:2025-06-03 10:14:55
把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是因为教育是国之大计,能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创新的核心要素。三者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共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创新动力和人才保障,是实现国家高质量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根本所在。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4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建桥学院-龚欢发布于:2025-06-03 10:16:34
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途径。通过系统的教育体系,能为不同行业和领域输送具有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和道德素养的人才,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力基础。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5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建桥学院-梁欢发布于:2025-06-03 10:18:54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作出了重要部署,强调“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6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建桥学院-章浩琦发布于:2025-06-03 10:28:01
把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因: • 教育是根基: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现代化建设输送人力支撑,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 科技是动力:突破“卡脖子”技术需强化创新驱动,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竞争力核心。 • 人才是关键:创新靠人才引领,激发人才创造活力才能抢占发展制高点。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7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建桥学院-涂明瑞发布于:2025-06-03 10:35:48
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教育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支撑,科技为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平台,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形成"教育培养人才 - 人才推动科技 - 科技反哺教育"的良性循环,共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支撑。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8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建桥学院-马欣荣发布于:2025-06-11 10:22:56
把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是基于三者对国家发展的核心驱动作用,教育:筑牢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根基 • 人才培养的核心途径:教育是提升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手段。例如,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提升至2025年的60%以上,为科技研发和产业升级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 •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通过义务教育普及、职业教育改革等,让更多人获得知识技能,例如“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职业教育赋能计划”,直接为县域发展注入人力动能。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9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建桥学院-黄少伟发布于:2025-06-11 10:28:07
把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原因如下: 一、教育是根本:筑牢发展根基 • 培养创新人才:教育是人才成长的摇篮,基础教育奠定科学素养,高等教育输送专业人才(如我国高校每年培养超千万毕业生)。 • 促进社会流动:通过教育公平(如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计划),将人口数量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夯实现代化建设群众基础。 二、科技是核心:激活第一生产力 • 突破“卡脖子”难题:关键核心技术(如芯片、航空发动机)自主创新需科技攻关,2023年我国研发投入超3.3万亿元,全球第二。 • 驱动产业升级: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如5G基站占全球60%以上),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人才是关键:厚植竞争优势 •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人才是创新第一资源,2022年我国技能人才超2亿人,高层次人才加速集聚(如留学归国人数十年增长80%)。 • 支撑战略布局:航天、深海探测等领域突破依赖顶尖人才(如嫦娥团队平均年龄33岁),人才优势决定国家发展上限。 四、协同联动:形成倍增效应 • 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 ◦ 教育为科技输送人才(如“双一流”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 ◦ 科技需求倒逼教育改革(如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 ◦ 人才创新推动科技突破(如青年科学家项目支持“揭榜挂帅”)。 • 应对国际竞争:全球科技竞争本质是人才竞争,美国、欧盟等均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战略重点,我国必须强化三位一体支撑,才能在百年变局中掌握主动权。 结语 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在科技,科技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基础在教育。三者共同构成“国之大者”,既是应对国际竞争的“先手棋”,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根基工程”。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三者联动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性意义。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0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建桥学院-卓悦发布于:2025-06-11 10:28:08
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知识的基础;科技是引领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人才是实现一切目标的关键要素。三者相互支撑、融合共生,共同构成国家发展的战略支点,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持久的动力。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1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建桥学院-马康宁发布于:2025-06-11 10:34:13
把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核心在于三者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智力库”和“核心竞争力”,具体可从三方面理解: 一、教育是基础:筑牢民族复兴的人才之基 • 教育是培养人的根本途径,决定着人才供给和人力资源质量。 ◦ 只有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如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才能源源不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现代化建设提供 最根本的人才储备,解决“人从哪里来”的问题。 二、科技是关键:激活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 面对全球科技竞争(如“卡脖子”技术挑战),只有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才能摆脱对外部技术的依赖,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 核心驱动力,解决“动力从哪里来”的问题。 三、人才是根本:夯实国家竞争的核心优势 •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科技和教育的“联结点”。 ◦ 教育培养人才,人才创造科技,只有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完善人才引育用机制),才能将“人口规模优势”转化为“人才竞争优势”,让各类人才在创新创造中发挥关键作用——人才是教育和科技的最终承载者,也是国家现代化最核心的战略资源。 四、三者统一于“创新驱动发展”的逻辑 教育、科技、人才相辅相成: • 教育为科技和人才奠基,科技为教育和人才赋能,人才是教育和科技的实践主体,共同构成现代化建设的 基础性战略链条。 • 从国际经验看,发达国家崛起的背后都是“教育强→人才强→科技强→国家强”的路径,我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抓住这三个“牛鼻子”,突破“人口红利消退”“技术壁垒”等瓶颈,实现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根本转变。 简言之,三者是现代化建设的“根基”和“命脉”——教育是“播种机”,科技是“发动机”,人才是“燃料”,只有统筹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才能夯实国家发展的根本支撑,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2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建桥学院-周欣奕发布于:2025-06-11 11:29:48
为何将教育、科技、人才列为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从历史逻辑与现实需求看三重必然 一、历史镜鉴:西方现代化陷阱与后发国家的突围密码 1. 西方现代化的“技术依附”教训 英国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核心在于瓦特改良蒸汽机带来的技术自主;而19世纪末拉美国家依赖西方技术转移,虽短暂实现经济增长,却因缺乏自主创新沦为“中等收入陷阱”典型。例如阿根廷在1913年人均GDP超法国,却因长期依赖农牧产品出口和外资技术,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机遇,至今仍困于产业低端化。 2. 后发国家的“人才逆袭”案例 韩国在20世纪70年代推行“科技立国”战略,将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从3%提升至5%,培养出三星、现代等科技企业集群,半导体芯片全球市场占有率达40%,从农业国跃升为发达国家。反观同期依赖资源出口的尼日利亚,虽石油储量非洲第一,却因人才流失和技术依赖,人均GDP不足韩国1/10,印证“资源诅咒”与“人才红利”的天壤之别。 二、现实挑战:百年变局下的“生存性竞争”压力 1. 科技霸权的“卡脖子”危机 美国对华为实施芯片禁令,28nm芯片产能占比从2018年的30%降至2023年的12%,暴露出核心技术依赖的致命风险。而中国“神威·太湖之光”超算通过自主申威处理器实现算力全球第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用200多项核心技术专利打破GPS垄断,证明科技自主是现代化的“生存底线”。 2. 人口结构的“倒逼机制” 中国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从2015年的10.03亿降至2024年的9.6亿,传统“人口红利”消退倒逼转向“人才红利”。深圳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20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通过“孔雀计划”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超1.6万名,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5.6%,诠释“人才密度决定发展高度”的现实逻辑。 三、战略价值:现代化大厦的“三维支撑架构” 1. 教育:夯实现代化的地基——从“人口数量”到“人力资本”的质变 ◦ 日本明治维新期间推行“国民皆学”政策,1872年义务教育普及率仅28%,1900年已达81%,为二战后经济腾飞储备人才。中国当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0%,每年培养800万大学生,职业教育年输送1000万技术技能人才,如湖南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共建“挖掘机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超98%,直接支撑制造业升级。 2. 科技:点燃现代化的引擎——从“跟跑模仿”到“并跑领跑”的跨越 ◦ 德国凭借“工业4.0”战略,以西门子数字孪生技术为核心,将汽车制造的研发周期从60个月缩短至36个月,印证科技对生产力的指数级提升。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墨子号卫星实现千公里级星地双向量子通信,领先美国同类研究5年以上;新能源汽车产业通过电池技术突破,2024年全球销量占比达62%,成为“换道超车”的典范。 3. 人才:激活现代化的细胞——从“劳动力红利”到“创新生态”的跃迁 ◦ 以色列以0.2%的世界人口创造2.4%的全球专利,关键在于“人才循环”机制:特拉维夫大学与英特尔、微软等企业共建实验室,科研成果48小时内可转化为创业项目,形成“学术研究-产业应用-人才回流”的闭环。中国杭州未来科技城通过“人才飞地”政策,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创办之江实验室,在人工智能领域突破20项关键技术,带动周边形成万亿级产业集群。 四、制度优势: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乘数效应” 1. 教育公平的“兜底保障” 中国实施“特岗教师计划”,累计选派53万名教师到中西部乡村任教,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通过“控辍保学”使初中毛入学率从2015年的87%提升至2024年的99.3%,打破“贫困代际传递”。对比印度虽拥有全球最多高校数量,却因城乡教育资源失衡,农村青壮年文盲率仍达15%,制约现代化进程。 2. 科技攻关的“举国体制” 新冠疫情中,中国集结340多个科研团队,产学研协同攻关,98天完成mRNA疫苗研发,比美国辉瑞疫苗快2个月,体现“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北斗系统建设中,400多家单位、30余万科技人员协同,攻克星间链路等160余项关键技术,用26年走完GPS 40年的路。 3. 人才发展的“全周期培育” 中国建立“揭榜领题”“赛马挑担”等人才使用机制,如山东“泰山学者”工程给予团队最高500万元资助,允许科研人员兼职取酬;深圳推出“人才房”政策,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低于市场价30%的住房,2023年吸引20万青年人才落户,形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制度引力。 五、未来指向: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底层逻辑” 西方现代化本质是“资本主导+技术垄断”的扩张模式,而中国式现代化以“教育普惠+科技共享+人才涌流”为内核,创造了不同的发展范式: • 贵州“大数据+乡村教育”项目,通过5G课堂让山区孩子同步学习北京名校课程,2024年参与学校学生成绩平均分提升23分,体现教育公平对现代化的奠基意义; • 中国空间站向17国科学家开放实验项目,埃及科学家通过微重力实验培育的小麦品种,在沙漠地区亩产提高40%,展现科技成果服务人类的文明胸怀; •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中国培养的20万名技术人才,在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肯尼亚蒙内铁路等项目中发挥关键作用,诠释人才合作对共同发展的支撑价值。 结语:教育是“播种机”,科技是“发动机”,人才是“燃料库”,三者构成现代化建设的“铁三角”。从福建宁德“弱鸟先飞”靠职业教育摆脱贫困,到安徽合肥以“芯屏汽合”产业集群崛起为科创名城,中国的实践正在证明:当14亿人的教育水平、科技能力、人才活力被充分激活,不仅能支撑民族复兴,更将为世界提供一种“发展为了人、发展依靠人、发展成果由人共享”的现代化新方案。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3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建桥学院-魏奕发布于:2025-06-12 15:33:30
12. 为什么要把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4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建桥学院-章浩琦发布于:2025-06-12 22:42:24
教育提供人才资源,科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人才是核心力量,三者共同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5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建桥学院-周杰发布于:2025-06-13 15:49:31
把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是基于历史经验、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其核心逻辑可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一、三者是现代化建设的底层驱动力 • 教育是基础之基: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通过系统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社会输送各领域所需的劳动力和创新人才。例如,基础教育普及提升国民整体素质,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则直接为科技研发、产业升级提供人力支撑。没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科技和人才将成无源之水。 • 科技是核心动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现代化的本质是生产力的革命性跃升。从工业革命到数字时代,每一次社会跨越都源于科技突破(如人工智能、新能源技术)。只有掌握核心科技,才能摆脱对外部技术的依赖,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高端位置,实现高质量发展。 • 人才是关键载体: 科技的竞争本质是人才的竞争。顶尖科学家、技术工程师、创新团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而高素质劳动者则是产业落地的基础。如华为“天才少年”计划吸引全球人才,推动5G技术领先,印证了人才对科技和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作用。 二、三者是应对时代挑战的战略选择 • 全球竞争的核心赛道: 当前国际竞争聚焦于科技制高点(如芯片、生物技术),而教育和人才是科技竞争的“先手棋”。例如,美国通过顶尖大学(如MIT)和移民政策吸引全球人才,维持科技霸权;中国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抢占先机,必须以教育夯基、以人才聚力、以科技破局。 • 解决发展瓶颈的必然要求: 中国经济已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传统依赖资源、劳动力投入的模式难以为继。只有通过教育提升人力资本质量、通过科技突破“卡脖子”技术、通过人才激活创新生态,才能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实现产业升级(如半导体、高端装备制造)。 三、三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 • 与共同富裕目标相契合: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通过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如“特岗教师计划”),可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让更多人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科技普惠(如农业科技推广)能提升欠发达地区生产力,人才流动则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助力共同富裕。 • 与高质量发展相统一: 现代化建设要求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益”。教育培养创新思维,科技推动生产效率提升(如智能制造降低能耗),人才促进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三者共同构成高质量发展的“铁三角”。例如,深圳通过引进高校(教育)、扶持企业研发(科技)、吸引海归人才,成为创新型城市标杆。 四、三者是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 发达国家的启示: 英国、德国崛起始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创新与教育普及;二战后美国依托高校(如哈佛、斯坦福)与企业(如IBM、谷歌)的产学研结合,长期保持科技领先。反观一些资源型国家,因忽视教育和科技,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印证了三者的基础性作用。 • 中国发展的实践验证: 改革开放以来,“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推动中国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如“两弹一星”元勋等人才群体推动科技突破,义务教育普及让亿万人获得发展机会,为经济腾飞奠定基础。新时代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将这一逻辑推向更深层次。 简言之,教育、科技、人才是现代化建设的“三脚架”——教育夯基,让发展有底气;科技破局,让发展有锐气;人才聚力,让发展有生气。三者协同发力,才能筑牢国家强盛之基,在百年变局中赢得主动,这既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规律,也是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路径。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6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建桥学院-陆怡帆发布于:2025-06-13 15:52:09
教育是基础,能培养高素质人才,夯实发展根基;科技是动力,创新驱动可突破发展瓶颈,提升竞争力;人才是核心,是科技进步和教育发展的关键支撑。三者联动能形成发展合力,破解“卡脖子”难题,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选择。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7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建桥学院-高铭聪发布于:2025-06-14 18:55:37
教育是根基:为科技突破和人才成长提供知识储备与能力培养,是“人才之母”。 • 科技是动力:通过创新驱动生产力变革,将教育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发展引擎”。 • 人才是核心:作为教育与科技的结合点,是推动创新的主体,三者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8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建桥学院-马世涵发布于:2025-06-14 19:53:03
把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原因如下: 教育是基础 - 塑造高素质人才:教育能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大量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各类人才,为国家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基础。 - 传承知识文化:通过教育体系,将人类积累的知识、文化、技能等传承下去,并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科技是关键 - 推动生产力发展: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能引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提高生产效率,开辟新的产业领域,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 增强国家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科技实力是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掌握核心关键技术,能提升国家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保障国家安全,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 人才是核心 - 创新的主体力量:人才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关键因素,具有创新思维和专业技能的人才能够突破技术瓶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 引领发展方向:优秀人才不仅能在现有领域取得突破,还能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前瞻性思维,引领产业发展方向,开拓新的发展空间,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引领作用。 教育、科技、人才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教育为科技和人才发展提供基础,科技发展为教育和人才培养提供支撑和方向,人才则是推动教育和科技进步的核心力量,共同构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9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建桥学院-陈思涵发布于:2025-06-15 22:22:00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三者在国家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和关键作用。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