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发布于:2025-06-11 11:27:4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印证:从基因、实践到价值的三重坚守 一、基因层面: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当代传承 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要义,在于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方向、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等本质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未偏离这些“基因密码”: • 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尽管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但国有经济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领域(如能源、航天、通信)始终占据主导。2023年,中央企业资产总额超89万亿元,在载人航天、量子信息等关键领域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经济基础。 • 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从脱贫攻坚“一个都不能少”到疫情防控“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党的领导确保发展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这与科学社会主义“消灭剥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一脉相承。 二、实践层面: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中国实际的辩证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对经典社会主义的机械照搬,而是在实践中创新发展的科学体系: • 基本制度的守正创新: ◦ 在政治制度上,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避免西方“三权分立”的权力制衡内耗,又通过“全过程人民民主”让81万余个基层立法联系点收集民意,将民主落实到民生小事(如社区垃圾分类政策制定)。 ◦ 在经济制度上,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如深圳前海自贸区试点“负面清单”管理,企业准入限制从2013年的190条减至2023年的27条),又通过政府宏观调控避免市场失灵(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通过“四万亿”投资拉动内需,率先实现经济复苏)。 • 发展路径的中国智慧: 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依赖殖民扩张、资本原始积累,而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走出和平发展道路。如“渐进式改革”先在深圳、浦东等特区试验,再全国推广;“精准扶贫”通过“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解决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创造人类减贫史上的社会主义实践范例,不同于西方福利制度的“输血式”救济。 三、价值层面:对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坚定践行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用实践驳斥了“社会主义失败论”: • 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 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通过“扩中提低”改革,推动2023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8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1.82:1(低于全国2.45:1);中西部地区通过“东西部协作”,如广东帮扶广西建设产业园,带动超100万农村劳动力就业。这种“先富带后富”的路径,打破了西方现代化中1%人口掌握40%财富的贫富分化陷阱。 • 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保障: 中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2023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0%,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超95%,人均预期寿命提高至78.2岁。对比美国3000万人缺乏基本医保、非洲部分国家识字率不足50%的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实践,诠释社会主义对人的生存权、发展权的根本保障。 四、历史对比:超越“其他主义”的本质区别 • 与民主社会主义的分野: 民主社会主义主张“福利国家”却不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本质是改良资本主义。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是公有制为主体,如央企在金融、能源领域的主导地位,确保发展成果不被少数资本集团垄断。瑞典等北欧国家虽高福利,但贫富差距仍存(前10%人口掌握70%财富),而中国通过脱贫攻坚和共同富裕实践,正在逐步缩小差距。 • 与民粹主义的区别: 民粹主义以“民意”为幌子煽动对立(如美国“国会山骚乱”),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将民意转化为科学决策。如“十四五”规划编制期间,通过网络征集意见建议超过100万条,将“碳达峰碳中和”“乡村振兴”等民生诉求转化为国家战略,体现“人民意志”与“国家治理”的统一。 • 与霸权主义的根本对立: 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史伴随殖民掠夺(如英国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市场),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平发展。“一带一路”共建中,中国在巴基斯坦建设的瓜达尔港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为当地创造4万个就业岗位;对比美国在中东发动战争导致2000万人流离失所,中国用“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证明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依赖霸权扩张。 五、理论根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逻辑必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社会主义,根本在于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 *思想奠定“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基础,邓小平理论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依次解决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课题。这种理论传承不是教条式套用,而是像“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反对本本主义》)那样,将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土壤深度融合。 • 例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既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思想,又结合中国工业化中期的生态保护需求,推动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实现“矿竭城不衰”,这是对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超越。 核心结论:社会主义的“中国形态”而非“异质变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偏离,而是在21世纪的新实践中,用“人口规模巨大”“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中国特色,丰富了社会主义的内涵。从小岗村“红手印”拉开农村改革序幕,到雄安新区“千年大计”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这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的成果,而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证明。对大学生而言,理解这一点,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看清“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的本质区别,从而坚定“四个自信”,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而非旁观者。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