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发布于:2025-06-16 16:21:52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提出的“双循环”战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深刻体现了“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辩证统一关系。这一战略既强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注重政府宏观调控和制度保障,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我们可以从**乡村振兴**和**科技创新**两个具体领域来分析这一关系。 --- ## 一、理论框架:“双循环”战略下“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辩证关系 “双循环”战略的核心在于**畅通国内经济循环**,同时**提升国际竞争力**,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如何协调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1. **市场有效**:通过市场化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提高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 2. **政府有为**:通过制度创新、政策引导和公共产品供给,弥补市场失灵,保障战略安全和社会公平。 二者的辩证统一体现在: - **政府引导市场**:如通过产业政策、财税支持引导资本流向关键领域(如农业科技、芯片制造)。 - **市场倒逼政府改革**:如企业创新需求推动政府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 **协同治理**:如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既需要市场自发整合,也需要政府破除行政壁垒。 --- ## 二、乡村振兴领域的案例分析:农业农村的“有效市场+有为政府” ### 1. **市场机制激活农村要素** - **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通过“三权分置”改革,使土地经营权可市场化流转,提高农业规模化效率。例如,山东等地推广“土地银行”模式,农民可“存地收息”,促进集约化经营。 - **农村电商与消费升级**:拼多多、抖音电商等平台赋能农产品上行,2024年农村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15%,市场机制助力小农户对接大市场。 ### 2. **政府弥补市场失灵** - **粮食安全调控**: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市场自发配置可能导致“非粮化”。政府通过最低收购价、种粮补贴等政策稳定生产,2024年中国粮食产量突破1.4万亿斤。 - **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基础设施(水电路气网)仍依赖政府投入,如2024年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3万公里,缩小城乡差距。 - **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在工商资本下乡中,政府规范土地用途,避免“圈地运动”损害农民权益。 ### 3. **典型案例:浙江“千万工程”** - **市场主导**:引入社会资本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经济,形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产业转化。 - **政府引导**:通过规划统筹、财政奖补和环境治理,避免同质化竞争,确保可持续发展。 --- ## 三、科技创新领域的案例分析:新质生产力的“政府搭台+市场唱戏” ### 1. **市场驱动技术创新** - **企业主导研发**:华为、比亚迪等企业通过市场竞争突破5G、新能源汽车技术,2024年中国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5%。 - **风险投资助力**:如山东省新动能基金投早投小,累计支持200余家瞪羚企业,市场机制筛选高潜力项目。 ### 2. **政府破解市场短板** - **“卡脖子”技术攻关**:政府设立重大专项(如芯片、AI),重庆近三年投入超10亿元支持关键核心技术。 - **基础研究支撑**:市场难以覆盖的基础科学(如量子计算)依赖国家实验室,金凤实验室获财政10亿元支持。 - **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政府推动建立全国数据*,释放公共数据价值。 ### 3. **典型案例:重庆“纳米时栅”技术** - **市场验证**:企业研发的精密位移传感器应用于高端机床,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产业化。 - **政府扶持**:通过税收优惠、研发补贴降低创新成本,形成“政府让利—企业敢投—技术增值”循环。 --- ## 四、结论:中国式现代化的治理智慧 “双循环”战略下的市场与政府关系,既不同于西方自由市场的“弱政府”模式,也不同于传统计划经济的“强干预”,而是**动态平衡**: - **在乡村振兴中**,政府需在要素市场化(如土地、数据)与公共品供给(如教育、医疗)间找准定位。 - **在科技创新中**,政府需在基础研究(市场失灵领域)和产业转化(市场主导领域)间精准发力。 这一模式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范式:**既要依靠市场提高效率,又要依靠政府保障公平与安全**,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