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国家安全观

用户头像
来自安徽工业大学-唐佳莉发布于:2025-04-25 16:43:33
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涵盖政治、国土、军事等多领域,强调统筹发展与安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国家安全体系,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
点赞 (1) 回复
1F 用户头像
来自安徽工业大学-吴慧发布于:2025-04-25 21:53:39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核心内涵与体系构建可从以下要点系统性梳理,其逻辑框架与政策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战略纵深: 一、核心要素的递进逻辑 1. 宗旨与根本的辩证统一 • 人民安全作为宗旨,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安全体系的人民性本质,要求国家安全战略始终服务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政治安全作为根本,是维护国家主权、政权和制度稳定的核心保障,两者构成“目的-基础”的二元关系,体现安全治理中“人民性”与“政治性”的有机统一。 2. 基础、保障与依托的协同作用 • 经济安全作为基础,要求通过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等举措,保障国家发展命脉。 • 军事、文化、社会安全构成多维保障体系:军事安全提供硬实力支撑,文化安全筑牢精神防线,社会安全夯实基层治理根基。 • 国际安全作为外部依托,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通过“一带一路”安全合作、全球安全倡议等机制,推动构建人类安全共同体。 二、体系构建的立体化特征 1. 全领域覆盖 涵盖政治、国土、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网络、生态、资源、核、海外利益、太空、深海、极地、生物等16个领域,形成“无死角”的安全防护网。例如: • 科技安全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防范“卡脖子”风险; • 网络安全强调数据主权与数字空间治理,应对网络攻击与意识形态渗透。 2. 动态平衡能力 • 发展与安全的统筹:通过“双循环”战略平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例如,新能源产业布局既保障能源安全,又推动绿色转型。 • 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协同:在维护国土安全的同时,强化公共卫生、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治理,体现安全内涵的时代性拓展。 三、战略实施的实践路径 1. 制度保障与法治化建设 • 颁布《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法》等20余部法律法规,构建“1+N”法律体系,将安全理念转化为制度刚性约束。 • 设立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统筹协调各领域安全工作,实现从“分散管理”到“系统治理”的转变。 2. 全民参与与社会动员 • 通过“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高校开设国家安全学学科等举措,提升全民安全意识。 • 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参与安全治理,如网络安全企业协助构建数字防护体系,社区网格化管理强化基层风险预警。 3. 国际合作与话语权塑造 • 在联合国、上合组织等框架下推动国际规则制定,例如《全球数据安全倡议》提出数据安全“中国方案”。 • 通过亚信峰会、东盟地区论坛等平台,深化地区安全合作,破解“安全困境”悖论。 四、时代价值与全球意义 1. 中国安全治理的范式创新 突破西方“零和博弈”安全观,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安全治理新路径。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F 用户头像
来自安徽工业大学-张永熙发布于:2025-04-26 09:32:44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核心内涵与体系构建可从以下要点系统性梳理,其逻辑框架与政策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战略纵深: 一、核心要素的递进逻辑 1. 宗旨与根本的辩证统一 • 人民安全作为宗旨,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安全体系的人民性本质,要求国家安全战略始终服务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政治安全作为根本,是维护国家主权、政权和制度稳定的核心保障,两者构成“目的-基础”的二元关系,体现安全治理中“人民性”与“政治性”的有机统一。 2. 基础、保障与依托的协同作用 • 经济安全作为基础,要求通过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等举措,保障国家发展命脉。 • 军事、文化、社会安全构成多维保障体系:军事安全提供硬实力支撑,文化安全筑牢精神防线,社会安全夯实基层治理根基。 • 国际安全作为外部依托,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通过“一带一路”安全合作、全球安全倡议等机制,推动构建人类安全共同体。 二、体系构建的立体化特征 1. 全领域覆盖 涵盖政治、国土、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网络、生态、资源、核、海外利益、太空、深海、极地、生物等16个领域,形成“无死角”的安全防护网。例如: • 科技安全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防范“卡脖子”风险; • 网络安全强调数据主权与数字空间治理,应对网络攻击与意识形态渗透。 2. 动态平衡能力 • 发展与安全的统筹:通过“双循环”战略平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例如,新能源产业布局既保障能源安全,又推动绿色转型。 • 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协同:在维护国土安全的同时,强化公共卫生、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治理,体现安全内涵的时代性拓展。 三、战略实施的实践路径 1. 制度保障与法治化建设 • 颁布《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法》等20余部法律法规,构建“1+N”法律体系,将安全理念转化为制度刚性约束。 • 设立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统筹协调各领域安全工作,实现从“分散管理”到“系统治理”的转变。 2. 全民参与与社会动员 • 通过“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高校开设国家安全学学科等举措,提升全民安全意识。 • 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参与安全治理,如网络安全企业协助构建数字防护体系,社区网格化管理强化基层风险预警。 3. 国际合作与话语权塑造 • 在联合国、上合组织等框架下推动国际规则制定,例如《全球数据安全倡议》提出数据安全“中国方案”。 • 通过亚信峰会、东盟地区论坛等平台,深化地区安全合作,破解“安全困境”悖论。 四、时代价值与全球意义 1. 中国安全治理的范式创新 突破西方“零和博弈”安全观,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安全治理新路径。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3F 用户头像
来自安徽工业大学-许诺发布于:2025-04-27 12:00:36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核心内涵与体系构建可从以下要点系统性梳理,其逻辑框架与政策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战略纵深: 一、核心要素的递进逻辑 1. 宗旨与根本的辩证统一 • 人民安全作为宗旨,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安全体系的人民性本质,要求国家安全战略始终服务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政治安全作为根本,是维护国家主权、政权和制度稳定的核心保障,两者构成“目的-基础”的二元关系,体现安全治理中“人民性”与“政治性”的有机统一。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4F 用户头像
来自安徽工业大学-汪晨发布于:2025-04-27 13:18:00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核心内涵与体系构建可从以下要点系统性梳理,其逻辑框架与政策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战略纵深: 一、核心要素的递进逻辑 1. 宗旨与根本的辩证统一 • 人民安全作为宗旨,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安全体系的人民性本质,要求国家安全战略始终服务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政治安全作为根本,是维护国家主权、政权和制度稳定的核心保障,两者构成“目的-基础”的二元关系,体现安全治理中“人民性”与“政治性”的有机统一。 2. 基础、保障与依托的协同作用 • 经济安全作为基础,要求通过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等举措,保障国家发展命脉。 • 军事、文化、社会安全构成多维保障体系:军事安全提供硬实力支撑,文化安全筑牢精神防线,社会安全夯实基层治理根基。 • 国际安全作为外部依托,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通过“一带一路”安全合作、全球安全倡议等机制,推动构建人类安全共同体。 二、体系构建的立体化特征 1. 全领域覆盖 涵盖政治、国土、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网络、生态、资源、核、海外利益、太空、深海、极地、生物等16个领域,形成“无死角”的安全防护网。例如: • 科技安全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防范“卡脖子”风险; • 网络安全强调数据主权与数字空间治理,应对网络攻击与意识形态渗透。 2. 动态平衡能力 • 发展与安全的统筹:通过“双循环”战略平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例如,新能源产业布局既保障能源安全,又推动绿色转型。 • 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协同:在维护国土安全的同时,强化公共卫生、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治理,体现安全内涵的时代性拓展。 三、战略实施的实践路径 1. 制度保障与法治化建设 • 颁布《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法》等20余部法律法规,构建“1+N”法律体系,将安全理念转化为制度刚性约束。 • 设立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统筹协调各领域安全工作,实现从“分散管理”到“系统治理”的转变。 2. 全民参与与社会动员 • 通过“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高校开设国家安全学学科等举措,提升全民安全意识。 • 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参与安全治理,如网络安全企业协助构建数字防护体系,社区网格化管理强化基层风险预警。 3. 国际合作与话语权塑造 • 在联合国、上合组织等框架下推动国际规则制定,例如《全球数据安全倡议》提出数据安全“中国方案”。 • 通过亚信峰会、东盟地区论坛等平台,深化地区安全合作,破解“安全困境”悖论。 四、时代价值与全球意义 1. 中国安全治理的范式创新 突破西方“零和博弈”安全观,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安全治理新路径。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5F 用户头像
来自安徽工业大学-杨程程发布于:2025-04-28 13:07:30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 提出背景 面对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和国内发展环境的新挑战,传统安全观念已无法全面应对多样化的安全威胁。为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4月15日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 #### 核心理念 - **五大要素**: - **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把人民的安全和利益放在首位,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 **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维护国家政治稳定,确保政权安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 **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防范和化解经济风险。 - **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加强国防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弘扬中华文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 **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同安全。 - **五对关系**: - **外部安全与内部安全**:既重视防范外部威胁,又重视解决内部矛盾。 - **国土安全与国民安全**:既保卫国家领土完整,又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 **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兼顾军事、政治等传统安全,关注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 - **发展问题与安全问题**: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以发展促安全,以安全保发展。 - **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在维护自身安全的同时,促进国际和地区安全合作。 #### 基本内涵 - **系统性**:强调国家安全的全面性和整体性,各领域安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需要统筹谋划。 - **人民性**:以人民为中心,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保障人民根本利益。 - **开放性**:以开放和发展的视角看待国家安全,积极参与全球安全治理,推动构建普遍安全的世界。 - **时代性**: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丰富和完善国家安全理论,适应新形势下的安全需求。 #### 实践要求 -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完善国家安全体制机制。 - **完善法治体系**:健全国家安全法律法规,推进依法维护国家安全。 - **加强能力建设**:提升国家安全战略能力、科技支撑能力和人才队伍建设。 - **强化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合力。 #### 重要意义 - **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理论,为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导。 - **实践指导**:引领国家安全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有效应对各类风险挑战,保障国家发展利益。 - **国际影响**:为全球安全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安全秩序。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6F 用户头像
来自安徽工业大学-尹浩发布于:2025-04-30 00:58:26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核心内涵与体系构建可从以下要点系统性梳理,其逻辑框架与政策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战略纵深: 一、核心要素的递进逻辑 1. 宗旨与根本的辩证统一 • 人民安全作为宗旨,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安全体系的人民性本质,要求国家安全战略始终服务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政治安全作为根本,是维护国家主权、政权和制度稳定的核心保障,两者构成“目的-基础”的二元关系,体现安全治理中“人民性”与“政治性”的有机统一。 2. 基础、保障与依托的协同作用 • 经济安全作为基础,要求通过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等举措,保障国家发展命脉。 • 军事、文化、社会安全构成多维保障体系:军事安全提供硬实力支撑,文化安全筑牢精神防线,社会安全夯实基层治理根基。 • 国际安全作为外部依托,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通过“一带一路”安全合作、全球安全倡议等机制,推动构建人类安全共同体。 二、体系构建的立体化特征 1. 全领域覆盖 涵盖政治、国土、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网络、生态、资源、核、海外利益、太空、深海、极地、生物等16个领域,形成“无死角”的安全防护网。例如: • 科技安全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防范“卡脖子”风险; • 网络安全强调数据主权与数字空间治理,应对网络攻击与意识形态渗透。 2. 动态平衡能力 • 发展与安全的统筹:通过“双循环”战略平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例如,新能源产业布局既保障能源安全,又推动绿色转型。 • 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协同:在维护国土安全的同时,强化公共卫生、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治理,体现安全内涵的时代性拓展。 三、战略实施的实践路径 1. 制度保障与法治化建设 • 颁布《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法》等20余部法律法规,构建“1+N”法律体系,将安全理念转化为制度刚性约束。 • 设立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统筹协调各领域安全工作,实现从“分散管理”到“系统治理”的转变。 2. 全民参与与社会动员 • 通过“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高校开设国家安全学学科等举措,提升全民安全意识。 • 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参与安全治理,如网络安全企业协助构建数字防护体系,社区网格化管理强化基层风险预警。 3. 国际合作与话语权塑造 • 在联合国、上合组织等框架下推动国际规则制定,例如《全球数据安全倡议》提出数据安全“中国方案”。 • 通过亚信峰会、东盟地区论坛等平台,深化地区安全合作,破解“安全困境”悖论。 四、时代价值与全球意义 1. 中国安全治理的范式创新 突破西方“零和博弈”安全观,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安全治理新路径。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