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安徽工业大学-吴慧发布于:2025-04-25 21:53:39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核心内涵与体系构建可从以下要点系统性梳理,其逻辑框架与政策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战略纵深: 一、核心要素的递进逻辑 1. 宗旨与根本的辩证统一 • 人民安全作为宗旨,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安全体系的人民性本质,要求国家安全战略始终服务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政治安全作为根本,是维护国家主权、政权和制度稳定的核心保障,两者构成“目的-基础”的二元关系,体现安全治理中“人民性”与“政治性”的有机统一。 2. 基础、保障与依托的协同作用 • 经济安全作为基础,要求通过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等举措,保障国家发展命脉。 • 军事、文化、社会安全构成多维保障体系:军事安全提供硬实力支撑,文化安全筑牢精神防线,社会安全夯实基层治理根基。 • 国际安全作为外部依托,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通过“一带一路”安全合作、全球安全倡议等机制,推动构建人类安全共同体。 二、体系构建的立体化特征 1. 全领域覆盖 涵盖政治、国土、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网络、生态、资源、核、海外利益、太空、深海、极地、生物等16个领域,形成“无死角”的安全防护网。例如: • 科技安全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防范“卡脖子”风险; • 网络安全强调数据主权与数字空间治理,应对网络攻击与意识形态渗透。 2. 动态平衡能力 • 发展与安全的统筹:通过“双循环”战略平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例如,新能源产业布局既保障能源安全,又推动绿色转型。 • 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协同:在维护国土安全的同时,强化公共卫生、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治理,体现安全内涵的时代性拓展。 三、战略实施的实践路径 1. 制度保障与法治化建设 • 颁布《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法》等20余部法律法规,构建“1+N”法律体系,将安全理念转化为制度刚性约束。 • 设立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统筹协调各领域安全工作,实现从“分散管理”到“系统治理”的转变。 2. 全民参与与社会动员 • 通过“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高校开设国家安全学学科等举措,提升全民安全意识。 • 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参与安全治理,如网络安全企业协助构建数字防护体系,社区网格化管理强化基层风险预警。 3. 国际合作与话语权塑造 • 在联合国、上合组织等框架下推动国际规则制定,例如《全球数据安全倡议》提出数据安全“中国方案”。 • 通过亚信峰会、东盟地区论坛等平台,深化地区安全合作,破解“安全困境”悖论。 四、时代价值与全球意义 1. 中国安全治理的范式创新 突破西方“零和博弈”安全观,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安全治理新路径。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