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绘画社团:以艺术为犁,深耕育人沃土
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绘画社团以 “艺术育人、文化传承、创新实践” 为使命,在社长刘鹏翔的带领下,2024 至 2025 学年围绕校际交流、非遗传承、社会服务等方向开展多层次活动,以创新实践展现新时代高校社团的责任担当,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亮丽名片。
一、搭建校际艺术桥梁,推动传统与现代对话
社团主动打破校际资源壁垒,与上海师范大学联合策划 “沪上艺韵 共绘华章” 书画交流展,征集两校 75 件水墨、油画、篆刻作品,以 “展览 + 非遗讲座” 模式构建文化对话平台。中国书协会员沈爱良、美协会员朱希等非遗传承人现场解读《海派篆刻艺术》《金山农民画的乡土密码》,吸引两校 1000 余人次参观,线上传播量破 5000+。展览不仅展现传统艺术的当代转化成果,更培养成员策展、讲解等综合能力,获师生高度认可。
二、创新社会服务模式,艺术赋能多元场景
针对青少年法治教育痛点,社团协同张堰镇司法所开展 “法治井盖涂鸦” 项目。成员走访调研提炼六大法治主题,采用 “大学生导师制” 指导 30 余名初中生完成 30 个井盖创作,将 “法治天平”“未成年人保护伞” 等抽象概念转化为视觉语言,打造流动的法治教育课堂。该项目被当地媒体报道,成为校园普法创新案例。
在沪滇协作背景下,社团策划金山农民画体验活动,同步展示的《弘扬活态传承,再塑非遗新生体》项目获上海市青少年创新成果展一等奖,相关文创产品获专家点赞,推动地域文化共振与非遗产业转化。
三、深耕非遗传承创新,构建美育生态体系
社团以 “非遗大师工作室” 为依托,形成 “课程 + 创作 + 展览” 立体传承模式:开设凤阳凤画、金山农民画、掐丝珐琅等非遗公开课,吸引校内外百余名学员参与;成员孟泽远在枫泾古镇举办《凤鸣枫泾》个展,以凤画艺术激活古镇文旅融合;团队创作的掐丝珐琅、黑陶文创作品多次在市级赛事获奖,其中 6 件作品获上海高校资助育人成果展一等奖,实现非遗技艺从课堂到市场的创新转化。
四、以美育人结硕果,星火效应展担当
一年来,社团活动形成显著育人成效:张堰二中催生 “环保主题黑板报创作小组”,枫泾古镇展览吸引亲子家庭感悟非遗,成员在市级赛事中斩获 10 余项荣誉,更有多人以艺术实践重新定义青年使命。艺术不仅是技法的传承,更是价值观的播种。从校际画展到普法涂鸦,从边疆交流到文创开发,社团始终以艺术为纽带,连接传统与现代、校园与社会,让文化自信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让创新担当的精神在成员身上发芽。
未来展望
绘画社团将继续以 “艺术 +” 为引擎,深化 “非遗活化”“校地协同”“文创赋能” 三大计划,用画笔丈量文化厚度,以实践拓展育人广度,努力成为高校社团中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的标杆,让艺术星火点亮更多青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