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艺为犁耕沃土 青春作笔绘新章
—— 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绘画社团社长刘鹏翔工作纪实
在 2024 至 2025 学年,刘鹏翔担任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绘画社团社长期间,始终以 “艺术育人” 为使命,带领社团在文化传承、校地协同、社会服务等领域深耕细作,用创新实践勾勒出新时代高校社团的责任担当。他策划的系列活动既展现传统艺术的当代生命力,更以美育为纽带搭建起跨校际、跨年龄、跨地域的育人桥梁,为社团发展注入多元动能。
一、搭建校际艺术对话平台,推动传统美学的现代转译
针对高校艺术教育中传统与现代割裂的现状,刘鹏翔主动牵头与上海师范大学合作策划 “沪上艺韵 共绘华章” 书画交流展。他带领社团骨干穿梭两校艺术院系,历时两个月征集到 75 件涵盖水墨、油画、篆刻的师生作品,并创新性引入非遗传承人开设《海派篆刻艺术》《金山农民画》专题讲座。展览现场,他精心设计 “传统技法体验区”,引导观众通过朱砂拓印、水墨晕染等互动形式,理解艺术背后的文化脉络。这场跨越校际的艺术对话吸引两校 1000 余人次线下参观,线上推文阅读量突破 5000+,更促成两校艺术院系建立长期作品互展机制,实现传统艺术在青年群体中的创造性转化。
二、创新普法教育艺术表达,构建校园美育新场景
面对青少年法治教育形式单一的痛点,刘鹏翔协同张堰镇司法所发起 “共绘美丽法治校园” 井盖涂鸦项目。他带队走访张堰二中,通过问卷调查提炼出 “校园欺凌”“网络安全” 等六大法治主题,组织社团成员设计 10 余幅初稿并筛选出 12 套兼具艺术性与教育性的方案。在绘制现场,他首创 “大学生导师制”,亲自示范用天平符号表现公平正义、以齿轮元素象征法律运行,指导 10 余名初中生完成 8 个主题井盖的创作。当 “法治天平”“未成年人保护伞” 等彩绘出现在校园道路时,这些流动的艺术课堂不仅提升了初中生的美学素养,更让法治理念以可视化形式浸润心灵。项目实施后,张堰二中自发成立 “环保主题黑板报创作小组”,美育与德育的融合效应持续显现。
三、深化沪滇文化协作交流,激活非遗传承创新动能
在沪滇协作政策背景下,刘鹏翔主动承担云南普洱创业青年代表团来访的交流策划工作。他联合金山农民画传承人朱希教授,设计 “理论讲解 + 跨界创作 + 文创展示” 三位一体的交流方案:先通过系统讲座解析金山农民画的稻作文化基因,再带领社团成员与普洱青年分组创作。同期展示的《弘扬活态传承,再塑非遗新生体》文创项目,以农民画笔记本、黑陶香薰等展品获上海市青少年创新成果展一等奖,更启发普洱青年提出 “茶产业 + 非遗 IP” 的创业设想。这场跨越 2000 公里的文化对话,既让边疆青年触摸到江南乡土艺术的肌理,更播下文化自信与产业创新的种子。
四、以美育实践反哺成长,书写社团育人答卷
在刘鹏翔的带领下,绘画社团的活动始终贯穿 “艺术成果展示” 与 “育人价值延伸” 的双重逻辑:枫泾古镇凤画作品展吸引 300 余组亲子家庭感悟非遗魅力,市级艺术赛事中社团成员斩获6 项奖项,更有毕业生带着社团积累的策展经验入职文化机构…… 这些跨越年龄与地域的反馈,印证着他 “以艺播种” 的教育理念。正如他在社团总结中所说:“当我们为初中生调准‘法治蓝’的色号,为边疆青年解构农民画里的文化密码,就是在完成一场无声的美育播种。”
从校际画展的策展实践到普法涂鸦的艺术共创,从非遗交流的文化解码到文创项目的产业探索,刘鹏翔用一年时间证明:优秀社团的价值不在于活动规模的堆砌,而在于能否以艺术为媒介,在青少年心中播下美的种子,在社会土壤中培育文化传承的根系。当画笔连接起传统与现代、校园与社会,他正带领社团以青春的热忱,让艺术的星火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