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宽禹同学申报2024-2025学年校优秀共青团员先进事迹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王宽禹发布于:2025-04-16 12:20:42

我叫王宽禹,作为智能制造学院2024级汽车本科2班的一名共青团员,我始终记得入团时在团旗下的誓言:“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过去一年,我将这份初心融入50小时的图书馆志愿服务,以及每一次服务他人的行动中。这些看似平凡的时光,像书页间的细沙,悄悄磨亮了我对“共青团员”这一身份的理解。
一、筑牢思想根基,争做信仰坚定的追光者
作为共青团员,我始终将思想政治学习放在首位,主动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殷切嘱托,积极参与“青年大学习”“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主题团日活动。时刻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主动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我坚信,只有筑牢信仰之基,才能在青春赛道上找准方向,让理想信念在拼搏中闪光。我还参加了学校组织新思想在上海寻访的活动,在革命纪念馆看到一张泛黄的借书证:抗战时期,八路军战士在窑洞里借读《论持久战》,书页上密密麻麻写满批注。那一刻,我突然和历史产生了奇妙的共鸣——近百年前,先辈们在战火中守护知识;今天的我们,在和平年代传递书香,本质上都是在完成同一份精神的接力。这种穿越时空的连接,让我更加坚定:共青团员的先进性,就体现在把个人理想融入时代需要,把微小行动汇成青春力量。
二、在书海中编织知识的桥梁
第一次穿上图书馆志愿者马甲,是在2024年9月的一个清晨,我参加了“青鸟计划”志愿者活动。当我看到考研的学长学姐在书架前反复徘徊,手中的《考研英语真题解析》被翻得卷边,突然意识到:我们能做的不只是整理书籍,更是为迷茫的人点亮一盏灯。从那天起,我开始留意高频借阅的书目,用橙色标签在书架上标注“考研语法”“政治思维导图”“专业课题库”,还在每层书架侧面手绘了简易导览图。记得有位学姐找到书后对我说:“找了三天的资料,原来你贴的标签这么清楚。”那一刻,我真正明白,志愿工作的温度,藏在这些让知识触手可及的细节里。
对待旧书,我总有一种近乎“偏执”的认真。我曾在仓库发现一箱被雨水洇湿的《现代汉语词典》,书页黏连、书脊开裂,像一群等待救援的“伤者”。我跟着馆员学习用米糊修补、棉线装订,每天花点时间泡在修复室,用镊子轻轻剥离粘连的纸页,用牛皮纸重新包裹破损的封面。当看到一位中文系的同学捧着修复好的词典在走廊背诵词条,阳光透过书页映在他的脸上,我忽然觉得,我们修补的不是纸张,而是知识传承的链条——那些被时光磨损的文字,终将在年轻的眼睛里重新发光。
三、品德高尚,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我加入了校风监督部—校安全自律中心,参与早晚自习的检查、宿舍查寝、校园巡逻等。“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我用行动证明,新时代共青团员不仅是荣誉的称号,更是责任的担当。他始终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服务集体、奉献社会,用青春的能动力和创造力激荡起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
回顾这一年,我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只是在图书馆多整理了一排书架,在社区多讲了一个故事,在生活上多了一点感悟。但正是这些“多一点”,让我读懂了共青团员的真正含义:不是头衔,而是行动;不是索取,而是奉献。当我在图书馆看到自己修补的旧书被读者小心翻阅,忽然明白:青春最美的模样,就是让自己成为一颗火种,在照亮他人的同时,也让胸前的团徽,永远闪耀着温暖而坚定的光。
未来,我愿继续以书为舟,以爱为桨,在志愿服务的长河里默默划行。因为我知道,每一次弯腰整理书架的动作,每一句耐心解答的话语,每一次传递知识的努力,都是对“共青团员”这个身份,最朴实也最动人的诠释。

点赞 (0) 回复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