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期间,薛睿同学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前往上海天文馆参加了为期3天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提升了自身素质。场馆离家很远,每日薛睿同学都提早出发,坚持提前半小时到达岗位。在每天8:30至15:30的服务时段内,主要负责场馆入口处的物品寄存、参观引导、秩序维护及问询解答等工作。面对络绎不绝的游客,薛睿同学始终保持热情与耐心:在寄存处仔细核对物品信息,主动帮助身体不便人员搬运重物;在展区通道引导游客有序分流避免拥堵;面对问询时,提前熟记场馆地图与展项特色,为游客推荐最佳参观路线。3天内累计服务游客200余人次,用细致周到的服务赢得了游客的感谢与好评。
在"飞越银河系"剧场维持秩序时,薛睿发现视障观众王女士总在人群外围徘徊。征得同意后,这位志愿者用语言为她描绘星云流转:天鹅座像撒落的蓝宝石,猎户座大星云是粉色的棉花糖。当王女士说"这是我'看见'过最美的星空"时,潮湿的眼眶让薛睿明白志愿服务的真谛——每个灵魂都值得被星光温柔以待。
薛睿开始在闭馆后反复练习讲解,把艰深的引力波理论转化成"时空的涟漪",用"宇宙的皱纹"形容微波背景辐射。在陨石展柜前,这位高中生把45亿年的陨石比作"来自太阳系童年的信使",看见孩子们眼里的星光被点亮时,终于理解了馆长说的"让天文成为触手可及的感动"。志愿服务最难忘的是那个暴雨突袭的周末。瞬时涌入的游客让导览系统过载,薛睿带着二十多位观众展开"星空盲盒"之旅。当手机电筒在黑暗展厅连成银河,观众自发模拟行星公转时,这位少年突然领悟:科学传播不是单方面的输出,而是共同探索的奇妙旅程。那位曾批评她的老工程师,现在每次来都会给薛睿带瓶盐汽水。
通过这次服务实践活动,薛睿同学获得双重成长:一是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工作期间与几名志愿者分工配合,遇到客流高峰时迅速补位,面对游客需求时共享信息合力解决难题。场馆工作人员通过"示范讲解+实时纠偏"的指导方式,让薛睿同学在实践中将服务效率提升了40%。二是锤炼了吃苦耐劳的品格。每天持续站立工作6小时,往返行走达2万余步,既要准确解答各类咨询,又要处理突发状况,高强度的服务对体力和脑力都是考验。当帮助视障游客触摸陨石模型时,对方紧握薛睿同学的手连声道谢;当为外国游客绘制双语导览图后,收获的"Excellent"大拇指点赞,都让薛睿同学真切感受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快乐。那些浸透汗水的登记表、磨破边的导览手册,成为青春奉献的最好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