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死亡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用户头像
来自大连海洋大学-杜祎静发布于:2025-05-05 11:24:44
‌海洋“死亡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赞 (0) 回复
1F 用户头像
来自大连海洋大学-黄小曼发布于:2025-05-06 19:06:17
海洋“死亡区”指因海水严重富营养化等原因,造成鱼类等生物难以生存的低氧或缺氧区域 ,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如下: 人类活动导致的海水富营养化 • 农业面源污染:大量农用肥料(氮肥和磷肥)通过地表径流、地下水渗透等方式流入河流,最终汇入海洋。比如密西西比河流域,春季径流冲刷富含氮氧的肥料带入墨西哥湾,促使微小浮游生物大量生长 。这些浮游生物死亡后沉入海底,其腐败分解过程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氧气,使海水变成低氧状态,危害鱼虾等生物生存。 • 生活污水排放: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含氮、磷的有机物。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就排入海洋,为藻类生长提供养分,刺激海藻等过度繁殖,进而引发后续的氧气消耗问题。 • 工业废水排放:部分工业废水含有氮、磷等营养物质以及其他污染物。如果直接排入海洋,会造成海水富营养化,打破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全球气候变暖 • 海水升温:全球变暖导致海洋水温升高,而海水升温后溶解氧的能力下降,使海水中原本的溶氧量减少。同时,水温升高有利于藻类等生物繁殖,进一步加剧氧气消耗 。 • 海洋环流变化:影响海水的垂直和水平交换,可能使深层富含营养物质的海水上升到表层,促进浮游生物生长,也会导致氧气分布异常,局部海域更容易出现低氧或缺氧情况。 其他因素 • 海底地质活动:某些特殊区域,如墨西哥湾海底的“死亡之池”,可能因海底地质构造活动,使古老盐层暴露,与海水发生复杂反应,盐分累积并混入有害物质,形成生物难以生存的环境 。 • 生物自身活动:一些海域浮游生物、藻类等生物种群爆发式增长,其自身的呼吸作用以及死亡后的分解过程,会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氧气,在局部形成低氧环境。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F 用户头像
来自大连海洋大学-陈佳琪发布于:2025-05-07 09:56:46
海洋“死亡区”指因海水严重富营养化等原因,造成鱼类等生物难以生存的低氧或缺氧区域 ,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如下: 人类活动导致的海水富营养化 • 农业面源污染:大量农用肥料(氮肥和磷肥)通过地表径流、地下水渗透等方式流入河流,最终汇入海洋。比如密西西比河流域,春季径流冲刷富含氮氧的肥料带入墨西哥湾,促使微小浮游生物大量生长 。这些浮游生物死亡后沉入海底,其腐败分解过程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氧气,使海水变成低氧状态,危害鱼虾等生物生存。 • 生活污水排放: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含氮、磷的有机物。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就排入海洋,为藻类生长提供养分,刺激海藻等过度繁殖,进而引发后续的氧气消耗问题。 • 工业废水排放:部分工业废水含有氮、磷等营养物质以及其他污染物。如果直接排入海洋,会造成海水富营养化,打破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全球气候变暖 • 海水升温:全球变暖导致海洋水温升高,而海水升温后溶解氧的能力下降,使海水中原本的溶氧量减少。同时,水温升高有利于藻类等生物繁殖,进一步加剧氧气消耗 。 • 海洋环流变化:影响海水的垂直和水平交换,可能使深层富含营养物质的海水上升到表层,促进浮游生物生长,也会导致氧气分布异常,局部海域更容易出现低氧或缺氧情况。 其他因素 • 海底地质活动:某些特殊区域,如墨西哥湾海底的“死亡之池”,可能因海底地质构造活动,使古老盐层暴露,与海水发生复杂反应,盐分累积并混入有害物质,形成生物难以生存的环境 。 • 生物自身活动:一些海域浮游生物、藻类等生物种群爆发式增长,其自身的呼吸作用以及死亡后的分解过程,会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氧气,在局部形成低氧环境。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