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日期为农历三月初三,因此又称“三月三”
1. 起源与历史
秦时期:上巳节最早可追溯至周代,最初是祓禊(fúxì)仪式,人们在水边用香草沐浴、祭祀,以祛除灾病、祈求吉祥。
汉代:成为官方节日,增加了踏青、宴饮等活动。
魏晋南北朝:文人雅士盛行“曲水流觞”(如王羲之《兰亭序》记载的兰亭雅集),赋予节日更多文化内涵。
唐代以后:逐渐与寒食节、清明节融合,部分习俗被替代,但在南方少数民族中仍保留特色庆祝。
2. 传统习俗
祓禊祈福:在水边洗濯身体,象征洗去晦气。
曲水流觞:文人墨客沿溪而坐,酒杯顺流而下,赋诗饮酒。
踏青郊游:春光明媚时外出赏景,男女相会(古代也是“中国情人节”之一)。
吃荠菜煮鸡蛋:民间认为可祛病健身。
佩戴兰草/桃枝:驱邪避灾。
3. 少数民族的“三月三”
壮族:对歌、抛绣球、祭祖,规模盛大,现为“广西壮族三月三”法定假期。
侗族:抢花炮、演侗戏。
畲族:祭拜谷神、对歌跳舞。
4. 现代传承
部分地区恢复雅集、汉服祭祀等活动。
2014年,广西将“三月三”定为地方假日,促进民族文化传播。
2020年,上巳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 相关诗词
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王羲之《兰亭集序》:“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上巳节融合了自然崇拜、诗酒文化与民间娱乐,展现了古人顺应天时、热爱生活的智慧。如今虽不如古代盛行,但其精神仍通过不同形式延续。
点赞 (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