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节,又称“三月三”,是中国传统节日,起源于先秦时期,最初为祓禊(fúxì)仪式,人们在水边沐浴、祭祀,以祛除不祥。汉代以后,逐渐演变为春游踏青、临水宴饮的节日。魏晋时期,上巳节与“曲水流觞”雅集结合,王羲之《兰亭序》即记载了永和九年(353年)上巳节的文人盛会。唐代以后,节日活动更趋娱乐化,增添了斗草、采花等内容。
上巳节习俗因地而异:汉族地区有吃荠菜煮鸡蛋、佩戴香草等习俗;壮族“三月三”则是歌圩盛会,男女对歌传情;侗族、畲族等也有相应庆祝活动。此外,日本“雏祭”(女儿节)亦源于上巳节。2014年,壮族“三月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上巳节仍是中国多地的重要民俗节日,融合了祈福、社交与自然崇拜的文化内涵。
点赞 (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