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节的由来可追溯至中国古代,其起源与发展演变大致如下:
起源
1. 周代巫术活动
上巳节最早源于周代的“祓禊”仪式,据《周礼·春官》记载,女巫会在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后固定为三月初三),带领人们到水边沐浴,用浸泡香草的水清洗身体,以驱邪避灾、祈福纳祥。这一习俗被称为“祓除衅浴”,是上巳节最核心的传统。
2. 祭祀与自然崇拜
早期的上巳节还包含对水神、生育神(如高禖)的祭祀,人们通过浮卵、浮枣等活动祈求子嗣繁衍,体现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发展与演变
1. 汉代
上巳节被定为官方节日,活动逐渐从单纯的祭祀转向全民参与的春游、宴饮,成为“法定假日”。
2. 魏晋南北朝
为便于统一庆祝,节日固定在农历三月初三,称“重三”或“元巳”。新增曲水流觞、列坐赋诗、荡秋千等娱乐活动,节日氛围从庄重转向狂欢。
3. 唐代鼎盛
上巳节成为“春日狂欢节”,长安市民倾城出游,祓禊、踏青、赏花、乐舞等活动盛行。杜甫“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即描绘了这一盛况。
4. 宋元衰落
因理学兴起、礼教束缚,以及与寒食、清明等节日时间相近导致习俗融合,上巳节逐渐式微。宋代文献中已鲜少记载,元代虽恢复上旬巳日为节,但已难现往日风采。
5. 民国废称
1930年(民国十九年),上巳节被改为“三月三修褉日”,名称被废止。
文化影响与传承
- 少数民族延续
汉族地区虽逐渐淡忘上巳节,但壮族、侗族、瑶族、畲族等南方少数民族仍保留传统,如壮族的“歌圩节”、侗族的“花炮节”等,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 海外传播
日本将上巳节与本土习俗结合,演变为“女儿节”(桃之节句);韩国则保留了踏青、饮食等习俗。
- 现代保护
21世纪以来,海南黎族、浙江畲族、贵州布依族等“三月三”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动了这一古老节日的复兴与传承。
节日内涵
上巳节从最初的驱邪仪式,逐渐演变为兼具自然崇拜、社交娱乐与生命意识的综合节日,体现了古人对春日生机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今,其文化精神仍通过少数民族节庆、汉服复兴等活动得以延续。
点赞 (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