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先秦时期,最初定于农历三月初三,故又称“三月三”。其核心内涵与祓禊(fúxì)习俗相关,即通过水边沐浴、祭祀等方式祛除不祥,祈求健康与福祉。《周礼》中已有“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的记载,展现了早期宗教仪式色彩。
汉代以后,上巳节逐渐演变为踏青游春的民俗活动。魏晋时期,文人雅士盛行“曲水流觞”,王羲之《兰亭集序》记载的兰亭雅集即为典型代表,赋予节日以文化雅趣。唐代宫廷会在此日赐宴曲江,百姓则郊游宴饮,杜甫《丽人行》中“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正是此景写照。
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三月三至今保留着对歌、抛绣球等独特习俗(如壮族歌圩),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节日既承载着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也体现了从宗教仪式到人文审美的演变轨迹。
点赞 (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