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节,又称“三月三”,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先秦时期,最初为祛邪祈福的祭祀活动,后逐渐演变为踏青游春、水边宴饮的节日。以下是上巳节的主要习俗:
1. 祓禊(fúxì)
含义:在水边用香草沐浴、洗濯身体,以祛除不祥、祈求健康。
形式:古人认为春水有净化作用,尤其在三月初(巳日),人们会到河边洗手洗脚,或用柳枝沾水拂身。
2. 曲水流觞
起源:源于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描述的雅集活动。
方式:众人沿溪水而坐,将酒杯(觞)放在上游,任其顺流而下,停在谁面前谁便饮酒赋诗,是文人雅士的风俗。
3. 踏青郊游
上巳节正值春暖花开,人们结伴到郊外游玩,赏花、采野菜(如荠菜),称为“踏青”。
4. 吃传统食物
荠菜煮鸡蛋:民间认为荠菜可明目驱邪,三月三吃荠菜煮鸡蛋寓意健康。
五色糯米饭(壮族等少数民族):用植物染色的糯米制成,象征吉祥。
5. 佩戴兰草/柳枝
古人认为兰草、柳枝有辟邪之效,节日时佩戴或插在门上。
6. 少数民族特色习俗
-壮族“歌圩节”:对唱山歌、抛绣球、抢花炮等。
苗族“跳月:青年男女跳舞、择偶。
侗族“花炮节:抢花炮、吹芦笙。
7. 祭祀高禖(gāoméi)
古代宫廷会祭祀掌管婚姻生育的“高禖神”,祈求子嗣。
如今,上巳节在汉族地区逐渐淡化,但“三月三”仍是广西等地的法定假日(如壮族歌节)。部分地区保留踏青、吃荠菜等习俗,而曲水流觞则成为文化活动中的复古项目。
上巳节的核心是顺应自然、迎接春天,融合了祛灾、娱乐与诗意,体现了古人对生命与自然的敬畏。
点赞 (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