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丨访明贤千古赓续壮志,思家国情怀传承非遗——“非遗药脉·蜀乡药韵”实践团队探寻杜甫草堂武侯祠

用户头像
来自发布于:2025-04-08 14:12:10

提起成都,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便在我们脑海中缓缓流淌。岁月虽然无情,带走了无数的容颜和王朝,但那些如繁星般璀璨的文化和精神,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被后人传承和发扬。中国药科大学的"非遗药脉·蜀乡药韵"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带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的热爱,来到了杜甫草堂和武侯祠。

在这里,他们不仅追寻了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和鞠躬尽瘁的丞相诸葛亮的足迹,更通过他们的实践活动,向世人展示了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探索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之道。他们的行动,不仅是对历史的一次深情回望,更是对未来的一份美好期许。

  

诵诗词悠悠家国情,访茅屋念念天下士

 

杜甫草堂是唐代诗圣杜甫为避安史之乱在成都故居,正是耳熟能详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创作地。随着中国药科大学“非遗药脉·蜀乡药韵”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步伐一起领略一下诗圣的家国情怀吧。草堂正门上有清代康熙第十七子亲题的草堂二字,正门两侧对联“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出自杜甫《怀绵水居止二首》。

 

在草堂的宁静时光中,杜甫曾怀着崇敬的心情,踏访了武侯祠,向那位心怀天下、智略超群的诸葛丞相献上了自己的敬意。杜甫与诸葛亮,两位同样怀抱着报效国家的壮志,虽相隔千年,却在精神上产生了共鸣。杜甫用他的诗篇,将这份敬仰和哀思凝结成永恒的文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不仅是对诸葛亮英魂的追忆,也是对杜甫自己未竟抱负的深沉表达。

 

星起隆中落丈原,鞠躬数风流长明

 告别杜甫草堂的静谧后,实践小队的成员们踏上了前往武侯祠的新旅程。这里,是一处独特的历史圣地,君臣同葬,象征着一种超越生死的深厚情谊。在一次朱椿的祭拜中,他意外发现刘备的香火并不旺盛,而诸葛亮的墓前却总是人潮涌动,这不仅揭示了人们对智慧与忠诚的崇拜,也反映了诸葛亮在民间的崇高地位。尽管祠堂的牌匾上写着“汉昭烈帝”,但“武侯祠”这个名字早已深入人心,成为人们心中对那位伟大丞相的永恒记忆。

 在经过唐、明碑后,映入眼帘的就是“明良千古”,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明”左边的日其实是目。民间有说法是刘备慧眼识英才,和诸葛亮惺惺相惜。

 在诸葛亮殿的显赫大门上,悬挂着一幅气势磅礴的匾额,上书“名垂宇宙”,这是康熙皇帝第十七子对其卓越贡献的赞誉。这四个字不仅代表了对诸葛丞相智慧与功绩的无限敬仰,也昭示了其名望将与宇宙同存,永垂不朽。

 穿过静远堂的宁静,我们来到了三义庙,这里的每一砖一瓦似乎都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成都历史上曾有七座武侯祠,而我们眼前的这一座,是独一无二的君臣合葬之所。它不仅传唱着刘备与诸葛亮之间深厚的君臣情谊,更是蜀汉兴衰的见证,承载着成都人民对三国历史的无限感慨和敬仰。

 

雨不湿心中民族情,非遗植于心而传承

最后走到“汉昭烈帝墓”,我们看见许多鲜花。纵雨不懂英雄气概,人们依旧乐意记挂着这段历史、这些豪杰。同时小队也不忘此次成都之行的目的,一路上我们向游客科普中药知识。看到留言本上游客的笔迹,有同学疑问到,同样是传统文化,为什么人们会对三国文化这么痴迷,我们能否略窥一二帮助非遗炮制的传承呢?

无论是“汉昭烈帝墓”旁的“三国杀”卡牌,又或者是知乎上长久以来的问题“给诸葛亮十万大学生能否北伐成功”、“给诸葛亮提供隆江猪脚饭能否北伐成功”......无疑昭示着人们——或许唤醒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使年轻人们自愿以各种方式去传承才是保护非遗的最好方法吧。

 

在我们的文化之旅中,我们穿越了草堂,祭访了武侯祠,见证了朝代的更迭和历史的变迁。在雨中,我们吟诵了千古流传的名篇,体会到了诗圣对国家和人民深沉的忧虑和关爱;行走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聆听了丞相诸葛亮鞠躬尽瘁的故事,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

尽管我们的队员们在中药文化的宣传上略显生涩,但他们的努力和热情得到了游客们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在科普宣传的过程中,同学们通过思考和交流,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唤醒人们内心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了解并认识到传承的重要性,是非遗文化传承、融入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文案:李晨昊、蒋炫宇

图片:薛碌馨  胡雯馨

排版:王婧

审核:丁祎铭  乔双

指导老师:丁祎铭

点赞 (0) 回复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

关注优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