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 | 川蜀非遗传千年,博览园馆述古今——“非遗药脉·蜀乡药韵”实践团队探访非遗文化遗产馆

用户头像
来自中国药科大学-丁小二发布于:2025-04-08 11:33:12

寻非遗,传药脉,在寻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药文化脉络的旅程中,中国药科大学“非遗药脉·蜀乡药韵”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迎来了他们实地调研的第二天。他们踏入了我国第一个建成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这里汇聚了四川地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一件展品都讲述着一个个世代相传的故事。

通过这次实地调研,实践小队希望能够将所见所学与更广泛的群体分享,激发更多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热情,共同为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贡献力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来,让药脉相传,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非遗文物“唱”古今

 “悠悠千载韵,熠熠非遗情”,“非遗”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最宝贵的共同财富,承载着人类的智慧、历史与辉煌,馆内有以传统美术、传统音乐、传统民俗、传统手工技艺、传统戏剧、传统曲艺、传统舞蹈、民间文学、传统医学、传统体育游艺竞技等为主要类别的藏品集群和各级代表性传承人代表作品藏品十万余件套。

蜀绣,蜀绣历史悠久,与蜀锦并称为“蜀中瑰宝”,其凭借明利清秀的色彩和精湛细腻的针法形成了自身的独特韵味,丰富程度居中国四大名绣之首。以布为纸,以线为墨,绣川蜀之美。

 

中药炮制技艺,川帮作为蜀地传统医学的非遗,是四大中药炮制技术帮派之一,发祥于四川省,涵盖整个西南地区的制药行业,有随方炮制以方制药,善用复制九蒸九晒的特点。川帮讲究炮制的火候,以“九制大黄”、“九转南星”、“仙半夏”等特色炮制品闻名。川派炮制品大多工艺复杂,很难适用于工业大生产,导致很多特色炮制品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值得我们现代深入研究并传承创新。

 

川剧,从唐代开始,川剧便有“蜀戏冠天下”的美誉,它的高腔曲牌丰富,唱腔悠扬动听,帮腔有领腔、合腔、合唱、伴唱、重唱等方式,意味隽永,引人入胜。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曲目丰富多彩,享有“唐三千,宋八百,数不完的三列国”之说,遗产繁多。 

成都银花丝,与蜀绣、竹编、漆器一起号称成都的“四大名旦”,银花丝制作技艺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以花丝平填著称,制作精良,一个精美的银花丝产品需要经过起线稿、制银丝、填丝、火焊、打磨五个步骤,工序复杂,无胎成形,‌反映出艺人高超而精湛的技艺。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传承而永续。”此外,馆内还展示了羌族刺绣、彝族漆器、自贡彩灯等众多非遗项目,我们实践小队的成员在这浓厚的文化氛围中体验非遗,了解愈深,受到的震撼愈大。

 

遗产传承“话”未来

四川省非遗资源极其丰富,包括世界级非遗4项,国家级非遗139项,省级522项,市(州)级1432项,县级5076项。这些非遗项目涵盖了戏曲与曲艺、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民间口头文学、民间美术与手工艺等多个领域。

 

川蜀文化遗产,传承着历史智慧。蜀道崎岖,却无法阻挡古代川人走出四川盆地,把“蜀布邛杖”远销大夏;正是古蜀人的开放包容,才有了三星堆文明的灿烂多元。文物激起历史浪花,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氛围。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走进非遗馆,感受非遗也正说明了历史文脉正在融入现代生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润物无声地为文化自信提供丰厚滋养,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巨大成就的生动缩影。

 

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四川非遗保护事业成绩斐然。“迄今为止,四川现有联合国非遗代表性项目8项、国家级153项、省级113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05人、省级1062人,建成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1个和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6个,构建起具有四川特色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指出,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川蜀非遗文化独具特色,中国非遗文化博大精深,坚持“守住根脉开创未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中国的文化道路才会更加宽广恢宏。

 

文案 | 李浩 何嘉铭

图片丨薛碌馨 胡琪琦

排版 | 颜子钰

审核 | 丁祎铭 乔双

指导老师 | 丁祎铭

 

点赞 (0) 回复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