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有幸作为我校代表参加了第八届江苏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的复赛和决赛,回望备赛、参赛的日子,对于一名刚刚工作两年有余的辅导员,是一种磨砺,更是一种成长,我深感肩上责任之重。现将我的几点感受和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为什么要参加大赛?
辅导员冲在一线,工作事务繁杂,责任重、要求高。工作中往往会出现忙于日常事务性工作而忽略理论学习,重工作经验轻思考总结,重老方法管理、老方式教育,轻新媒体、新技术等方式方法的创新等现象。上级举办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目的,是激励广大辅导员立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守主责主业,全面强基固本,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做出应有贡献。
二、赛制的变化
1.笔试环节
11月9日,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第八届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的通知”,赛制发生了变化,笔试题型由单选题、不定项选题、改错题、简答题和论述题改为单选题、不定项选题、简答题、对策分析题。内容改为“党的创新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知识;党和国家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会议及文件精神;辅导员业务素质和专业知识等”;取消“网文写作”。
从变化上看,考核的内容更有深度、广度,但对记忆性考核要求有所降低,对政策、文件、讲话等宏观把控能力要求提高了,对政策文件出台的背景、主旨、原则的理解、运用要求更高。比如,明确增加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这对辅导员的专业功底,特别是史学知识积累,对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有了更高要求。又比如,考核内容中还特别提到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知识”,这个知识除了常识性、科普性、掌握性的知识外,着重还是要能从中国抗疫的伟大斗争中,搞明白在大学生中如何弘扬、践行“抗疫精神”,进而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谈心谈话环节
谈心谈话环节时间由6分钟变为10分钟;内容增加为谈话结束后,选手需结合谈话情况进行简短总结,分析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并回答评委提出的1个问题。谈话限时6分钟,总结与回答问题各限时2分钟。
3.理论宣讲环节
该环节被取消。
三、考察内容解析
1.笔试解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会议上指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从辅导员的岗位职责来看,我们要在以下五点上下功夫:学好国事拓视野,国事即国家大事,国家大政方针、重要会议等;学好讲话知使命,讲话即总书记关于教育、思想工作、高校思政工作、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等的重要讲话;学好经典固信仰,经典即马克思主义经典;学好“四史”树情怀, “四史”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好文件促实干,文件即国家制定出台的各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事务管理等文件。平时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学习强国等平台进行学习。
此外,对策分析题(含网络思政对策分析与网络舆论引导专题)是一个通过一个具体的问题,考核辅导员对某一类型、类别问题的分析能力、解决能力、举一反三能力。因而要侧重在对策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吻合性上下功夫。
举例:如何向学生传达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2.案例分析解析
工作案例基本与我们日常学生工作息息相关,大赛来源于实际工作。
(1)定性质:结合辅导员工作职责,大致可分为思想价值引领类、党团和班级建设类、学风建设类、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类、心理健康问题类、校园危机事件类、网络思政教育类、就业创业类。
(2)抓关键:抓住主要矛盾,提出解决思路。
(3)解难题:有条不紊、有的放矢、有教无类、有则改之、有所借鉴。
(4)谈启示:加强教育引领、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平台等。
3.谈心谈话解析
主要考察辅导员日常工作做得扎不扎实,平时辅导员要以“三查”工作为抓手,让育人工作不要只浮于表面,要走进学生心里。
在6分钟常规的谈心谈话环节,审题要准:10分钟内找准核心问题、分析产生原因、提出解决措施;破题要快:马上进入正题、掌握谈话主导权、不要被学生牵着走;技巧要精:善于倾听,换位思考,给予解决问题的建议;临场反应能力要强。
在分析总结环节,“选手需结合谈话情况进行简短总结,分析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2分钟的时间,要快速回顾一下谈话过程,最好在准备环节就对这次谈心谈话可能的难点、焦点和问题点做到心中有数,再结合谈话过程回顾分析存在的问题。
在回答评委提问环节,要抓住评委所问问题的本质。一般是对案例相关联的宏观政策、规定要求的理解和运用,需要选手从案例中跳出来看问题,不是简单的就事论事,而是能够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收获与感悟
参加此次比赛,我收获颇多,整个备赛以及参赛过程,都使我对工作有了全新的思考。
1.大赛是促进辅导员进步成长的“加油站”。在需要庞大的知识储备的同时,也需要加入许多自己对工作的思考。例如谈心谈话环节,我们需要在坚持做党和国家方针文件“代言人”同时,要善于把大道理融入小故事中,讲学生喜欢听的故事,把学生变成自己的“粉丝”,而这一点落实到平时工作中亦是如此。
2.大赛是反哺辅导员一线育人工作的“能量棒”。通过备战和参赛,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留意各类学习资源,在全面系统的“充电”后重回育人一线,将比赛考核与日常工作相结合,把比赛的所思所想延伸到工作中去,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3.大赛是提升辅导员职业认同度的“稳压器”。这次两次比赛经历让我结识到了很多其他高校的优秀前辈,通过观摩比赛,能够认识到自身的差距和不足,找到自己奋斗的目标,向榜样学习,提升职业认同度。
五、对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启发
1.做“领航者”,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学生家国情怀。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高校培养的人才也应该是为党所用、为人民所用。辅导员要引导大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的“行”、中国共产党的“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好”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2.做“陪伴者”,立足学生需求特点,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在陪伴中助力学生成长。
3.做“带头者”,感召学生拼搏奋进,激扬学生青春激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辅导员本身身体力行,把小我融入大我,言行举止彰显社会奉献和时代担当,更能汇聚学生的赤诚之心。
4.做“守护者”,护航学生健康心态,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教育引导、管理管控、关怀服务是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重要举措。在国际形势复杂、网络大环境复杂的今天,高校思政工作面临诸多挑战,我们要做好“守护者”,守住校园意识形态阵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