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介绍
小杨,女,2019年进入我校学习,2020年因学分未修满休学一年、2021年因要在校外机构全职工作又休学一年,2022年复学后成为我的学生,仍学习大二年级课程,如后期学习阶段仍存在大量课程未通过则面临退学。开学伊始,小杨便找到我了解校外住宿的相关手续办理,并希望可以走读,除参加校外课程以外时间,都需要在校外机构兼职赚取生活费。在与小杨之前两位辅导员的沟通中我了解到,小杨父母离异跟随父亲,但父亲体弱无法提供经济支持。母亲也已年迈,身体孱弱,家中的两位姐姐均已成家,小杨2021年之前的生活费均由姐姐提供。据悉,小杨与姐姐的关系并不融洽,小杨在校期间表现出的个性也较为强硬,习惯独来独往。
二、案例分析
小杨复学后,面临多门不及格课程重修、适应融入新的班集体、校内学习与校外兼职并重等多重压力,我在得知此情况后,迅速向小杨之前的辅导员和小杨家长了解情况并予以充分关注,通过行之有效的帮扶措施助力该生在学业和生活中重回正轨。
帮助小杨的关键点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让重返校园的小杨重新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二是了解小杨目前的经济情况,提供相应资助,解决后顾之忧;三是引导小杨认清当下形势,抓住主要矛盾,做好未来规划。
三、案例处理
(一)谈心谈话、建立信任
共情关怀是走入学生内心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小杨在复学前已经有过两位辅导员,我在办理小杨的复学手续时就全面了解了小杨的在校表现、家庭情况、休学期间状态。在小杨主动找我想申请走读时,我与其进行了平等交流、耐心沟通,全面知悉了小杨前前后后面临的处境与心态,并诚恳地指出小杨目前应着重解决的问题所在,即修满之前未修到的学分,同时之后的课程都要通过。但是,小杨仍然十分坚持要去校外兼职,并承诺自己一定会通过课程,希望获得我的支持。我对小杨表示理解,也希望小杨给我足够的时间为其争取最好的安排,在之后与我保持密切联系。
(二)家校沟通、齐心协力
在对小杨这样的学业困难学生的帮扶过程中,要充分协调各方力量,建立联动机制,家长是非常重要的助力。针对小杨目前复杂的情况与请求,我与小杨母亲进行了面谈,客观分析了小杨的现状,表达了学校与学院对小杨及家庭的关心关注。小杨母亲表示,小杨校外兼职时自己可以陪读,确保小杨的安全,也会尽力督促小杨学习当前课程。小杨与我也做出承诺,若期中考试有科目未通过,将第一时间返回学校住宿,双方达成共识。同时,我也与任课老师进行沟通,希望老师多多关注小杨的课堂出勤、上课表现。最后,我安排相关学生干部关心小杨在班级的表现,不因小杨校内校外两边跑而成为“边缘户”,学习委员也及时向小杨分享学习资料,多方合力让小杨感受到同学与老师的关心、大学校园的温暖。
(三)资助育人、循循善诱
小杨来自中西部地区的多子女离异家庭,家庭经济基础薄弱,家庭氛围较为压抑;加上小杨本身性格要强,之前并未主动申请经济困难学生。在了解到相应情况后,我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国家助学金评定时密切关注小杨的申报动态,并通过年级大会和班会等途径对国家及学校的资助政策进行详细解读。同时,我在与小杨的一对一谈话中,说明大学四年的学费和生活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校外兼职并不能提供长久的帮助,小杨应该把时间用在更为宝贵的事情上,国家及学校系统化的资助政策就是希望能够帮助小杨这样有需要的同学。在我的说服下,小杨申请了生源地贷款、国家助学金以及临时困难补助等资助,后期即便不再兼职也可以完成学业。
(四)聚焦需求、因势利导
在每月与小杨的固定面谈中,小杨也逐渐跟我分享她在校外机构兼职的情况,并越来越多的透露出本科毕业后想成为一名老师的想法。在班会和年级大会上,我向同学们讲述了职业规划书的撰写,并在之后的面谈中让小杨带来了自己的职业规划书。我帮助小杨详细分析了当前的客观形势,鼓励小杨在之后的学期中做好规划安排,利用课外时间考取相应证书,增强就业实力,同时也侧面证明了顺利毕业的重要性。小杨表示赞同,对未来的学习生活都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和更饱满的信心。
四、案例启示
(一)追本溯源、对症下药
在与留级、复学学生的交往交流中,辅导员应追本溯源,通过学生的关系网全面了解学生之前的在校生活、休学与留级原因。同时要充分关注学生,及时与学生本人、家长、室友、班级干部等群体谈心谈话,全面客观评估学生情况,抓住问题症结,对症下药。
(二)堵不如疏,因材施教
当学生向辅导员提出自己的需求时,辅导员不应为了减轻责任而一味堵住学生的想法,应耐心倾听、换位思维,充分了解学生提出诉求背后的真实原因,避免因为压堵克制所引起的学生情绪与行为的强烈反弹。在获取学生信任的基础上,因材施教,与学生共同分析权衡利弊,寻求最优解。
(三)三全育人,启智润心
“三全育人”原则强调育人需要依靠合力,当学生遇到问题时,辅导员老师需要将任课老师、家长、班级干部等关键群体团结到一起形成合力;在面对学生的复杂情况时,要借助朋辈帮扶、家校联动、资助育人等有效载体的协同,将“扶志”与“扶智”相结合,用心灌溉学生向善向上的花苞,终将结出成长成才的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