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信任浇灌成长之花 ——以信任为基础的心理问题学生求助之路
- 案例背景与概述
“老师,请问南京哪家医院的心理医生较为资深?”2022年12月的某个晚上,辅导员看到学生王某在QQ上发来这样一条消息,“不好,王某一定有问题”,回顾起之前与王某的接触,辅导员心中一震,立即拨通了王某的QQ电话。
王某,女,性格内向,人际关系一般,成绩尚可,有较强的防备心理,自我评价低。这是2022年11月时,辅导员曾找王某谈心后对王某的基本印象。那次谈话中,王某较为拘谨,表示期中考试成绩尚可,但在校期间的开销较大,且并未申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王某自己表示并不需要。辅导员感觉到王某不愿意分享太多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家庭情况,准备下次谈话时更加深入,并以下雨未带伞为由让学生送自己走到目的地,加深与学生间的联系。正是基于以上的了解基础,辅导员才做出了学生出现严重问题的判断。
这次王某在电话里情绪崩溃、泣不成声,辅导员经过再三询问后得知,王某在教学楼某层的某个卫生间里,十分抗拒与他人见面,不愿意告知辅导员具体地点。辅导员一边联系保卫处、班级女生在教学楼附近帮忙寻找,一边向学院心理专职老师询问经验,同时安抚王某情绪、分散王某注意力,在得知王某还未吃晚饭后,提议给学生点好外卖,约好在校门口外卖取餐点见面。在食堂食用外卖时,王某因为自己情绪失控导致辅导员晚上加班此事向辅导员连连道歉。辅导员对王某的求助表示肯定,这既是王某对辅导员的信任,又释放了王某积极自救的信号。在辅导员的安慰和疏导下,王某渐渐平复情绪,向辅导员陈述了自己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王某曾在小学、初中、高中均发生过控制不住流泪的情况,初中时向母亲说明情况寻求帮助,但母亲不予关注,而且王某与父亲关系不好,父亲曾经对母亲动手。王某也曾向好友说过自己的烦恼,但不被信任遭受同学排挤。入校时心理测评反馈为一级心理问题。对父亲的埋怨、遭受的霸凌、母亲的不理解和生活费上的紧张,再加上期末考试临近,种种压力累积到一起导致王某晚上情绪失控,王某希望能够去看心理医生寻求帮助。
综上所述,该案例反映的是原生家庭教育和心理压力引发的学生身心发展受阻、学业压力等问题。
- 案例分析与应对
在案例中,有三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帮助王某确认自己的身心状况,如确有心理问题及时就医治疗;二是与王某家长沟通学生心理状况,引导王某家长关注与重视;三是帮助王某重建自信心与良好的人际关系。辅导员遵循研判、转介、疏导、恢复的思路努力帮助王某走出困境。
- 合理研判,及时转介
结合王某这段时间的认知、情绪、心理状态,以及其自身描述的初高中阶段曾出现的类似问题,宿舍同学和班级同学反馈王某参加很少参加班级活动、性格内向不爱说话等情况,辅导员初步判断王某可能有抑郁状况且正在发作,需要及时转介。王某本身也积极地寻求帮助,希望能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于是,辅导员立马向学院领导如实反映了王某的情况,并帮助王某预约去往医院精神科就医。在就医之前,辅导员联系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帮助学生及时预约心理咨询,心理咨询中心反馈,王某应存在轻微抑郁,情况不至于严重到自伤,但需要家长引起足够重视,建议尽快联系父母。
辅导员立即联系了王某家长,告知其母王某情况,并建议其尽快到学校带王某到医院看医生。但王某家乡离学校太远,家中还有念书的弟弟需要母亲陪同,父亲在外打工,因疫情等种种原因无法及时赶到。受疫情影响,在预约就医之前,王某提前放寒假,回家休养。
- 家校联动,共护成长
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一书里强调了原生家庭对孩子一生的深远影响。基于王某的情况,考虑到寒假期间王某会与家长有更多的相处时间,在双方没有达成和解、家长没有足够重视的情况下,王某可能会与家长产生更多的摩擦。于是,辅导员在寒假期间多次与王某母亲取得联系,分析父亲教育缺位、重男轻女、家庭暴力而导致的王某性格内向、自我评价低、害怕人际交往、难以建立信任关系等问题,并希望王某的母亲能首先关心王某、多肯定王某,倾听王某内心的想法并给予肯定。再由王某母亲与其父亲交流,建立更加平和的家庭相处模式,尊重王某。王某的母亲也慢慢意识到之前对孩子情绪和想法的忽视,开始反思如何与王某更好相处、重新建立理解和信任。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王某母亲反馈现在更加包容王某的情绪和想法,王某与其父母之间的关系有所缓和。
寒假结束后,王某回到学校学习。辅导员每半个月与王某进行面谈,关心和了解她的学习与生活情况,并及时将她在学校的状况告知其父母,坚持家校联动。
- 用爱疏导,活出力量
在与王某的多次面谈中,辅导员有意识引导王某认识到,可能由于父母的观念过于传统、教育方式不当给自己带来一些成长的创伤,可能由于之前与朋友的相处模式不当,导致自己难以建立信任关系、变得不爱与人交往等,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应该理性地面对创伤,学会治愈创伤。在王某慢慢接受这样的观点后,辅导员帮助王某一起走出阴影。
1.帮助她认识并正视原生家庭的问题,王某认识到父亲的不当教育与家庭不当的相处模式确实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自己自我评价低、不擅交往的现状,但是在大学阶段,自己可以多点尝试、多点挑战,多与周围的同学沟通交流,使自己重新获得自信。
2.理解并接纳不完美的父母,引导王某认识到每个父母都是普通人,都无可避免地存在弱点和短处,在面对自己的原生家庭时,在发现父母犯错以后,尝试接纳父母的不足并主动寻求帮助,获得自身的和解;
3.练就治愈创伤的能力,引导王某认识到自己已成年,不能总是活在过去的创伤中,要积极练就治愈创伤的能力,通过阅读、交友、学习等方式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王某可以正视原生家庭曾经给自己带来的创伤,与父母获得更好的沟通,也表示自己将努力尝试走出过去的创伤,重新活出新的力量。
- 多方助力,持续灌溉
在王某返校后,辅导员凝聚众多的力量共同帮助王某获得进步与成长。
1.叮嘱王某在心理感觉不适时主动前往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做心理咨询,遇到烦恼或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向同学或辅导员倾诉,保持及时求助的好习惯。
2.在王某宿舍安排一名与其关系不错的同学做联络员,告知其王某在心理上以及学业上有压力,需要室友的理解与包容,平常多关心王某,宿舍可以组织一些集体的团建活动;同时,若发现王某有任何异常情况及时上报辅导员。
3.鼓励王某发挥英语较好的特长,多参加相关比赛,阅读英语书籍、观看相关电影,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经过半年多的帮扶,王某的状态好了很多,跟班上同学和谐相处,与室友也经常一起在宿舍聊天、看电影、倾诉烦恼。在遇到烦心事的时候,会主动找辅导员倾诉,笑容更多了,这朵用爱浇灌的花也开的更加灿烂了。
- 案例反思与启示
(一)增强自身专业素养,做好多方统筹联动
在大学生中,抑郁症、躁狂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时有发生。作为高校进行学生管理和心理教育的中坚力量,辅导员需要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初步排查和疏导。因此,辅导员应采取多种方式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掌握大学生教育及心理规律,不断增强发现学生心理问题、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学习和经验交流等形式,从实际问题中找重点、抓难点、提方案,逐步增强辅导员对于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实践经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辅导员要学会做好统筹联动,以“学校-学院-班级-宿舍”由总到分的四级联动网格化预防体系为基础开展工作。首先需要积极联合学院心理专职老师、学校心理健康中心老师、保卫处老师等,共同处理好学生心理问题。其次,辅导员要建立健全学生干部舆情搜集机制,充分利用资源,拓宽信息收集渠道,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动态信息,增强工作的主动性。最后,需要建立家校合作工作机制,辅导员要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共同做好学生的帮扶关爱工作。
(二)建立健全心理档案,定期更新学生信息
健全的大学生心理档案是学校建立筛查预警机制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条件,有助于辅导员及时排查有心理问题的同学,采取心理干预措施,避免出现心理危机。因此,在新生入学时,要多方面收集学生的信息,如:学生基本信息、家庭成员情况、家庭经济情况、家庭所在地、学生心理测量测量表数据与结果分析等。在日常工作中,通过定期的心理健康测评和不定期的谈心谈话、班团干部的信息反馈等渠道逐步增添和完善学生心理成长档案,便于跟踪学生的心理变化。
(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辅导员要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如:辅导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方式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激发学生心理学知识的兴趣;辅导员要积极开展宣传活动,动员学生参加心理健康宣传日或宣传周、心理沙龙、心理知识竞赛、心理讲座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要引导班级心理委员发挥自己的职能,及时发现班级同学存在的心理问题,发挥心理委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四)建立师生信任基石,做到育德育心结合
作为辅导员,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要开展深入细致的谈心活动,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通过一些日常关心与联系与学生建立互相信任的良好关系,确保成为学生在出现问题时第一时间能想到去寻求帮助的那个人。同时,要从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去做好学生的关怀与帮扶,注重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帮扶的意识培育,引导学生养成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