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畔的治理密码:跨越半个世纪的精神传承

用户头像
来自中国药科大学-尹周力发布于:2025-04-08 09:48:09

    浙江诸暨枫桥古镇的青石板路上,斑驳的墙面上 “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 的红色标语格外醒目。这块诞生于 1963 年的基层治理试验田,孕育出被誉为 “东方经验” 的枫桥精神,如同古镇旁的枫溪流水,在时代变迁中始终奔涌着 “以人民为中心” 的治理活水。
    回溯历史的褶皱,枫桥精神的核心密码藏在 “小事不出村” 的朴素智慧里。上世纪 60 年代,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 “四类分子改造会”“说理斗争会” 等民主管理形式,让矛盾在田间地头、邻里家常中消弭。在枫桥经验陈列馆,泛黄的调解记录册上,调解员用毛笔写着:“王姓兄弟因宅基地纠纷争吵,邀族老、村干部共议,划界立石,握手言和。” 这种依靠群众自治、就地化解矛盾的做法,被*同志批示 “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成为新中国基层治理的起点。
    时光流转,枫桥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走进枫源村 “老杨调解室”,78 岁的杨光照正在调解一起邻里噪声纠纷。这位扎根基层 40 年的 “老娘舅”,手机里存着 2000 多个村民号码,调解笔记写满 28 本。在他看来,新时代的调解不仅要靠 “一张嘴、两条腿”,更要善用法治思维:“遇到物业纠纷,就翻《民法典》第 273 条;家庭矛盾,搬出《反家庭暴力法》讲道理。” 如今的枫桥,每个村社都有 “法治明白人”“法律明白人”,形成 “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魂” 的 “三治融合” 体系,让传统智慧与现代治理同频共振。
    数字化浪潮中,枫桥精神插上科技的翅膀。打开 “浙里办” APP 的 “枫桥经验” 专区,村民可以线上申请矛盾调解、查看网格动态,2.3 万名网格员的定位在数字地图上实时跳动。2020 年疫情防控期间,枫桥镇通过 “大数据 + 铁脚板”,3 天内排查 16 万人口,实现 “零感染”;2023 年台风 “杜苏芮” 来袭,网格员通过智能预警系统提前转移 2000 余名群众。这些藏在 “基层治理四平台” 里的数字密码,正是枫桥精神随时代进化的生动注脚。
    从 “枫桥经验” 到 “枫桥精神”,变的是治理手段,不变的是 “一切为了群众” 的初心。在杭州余杭的未来社区,居民通过 “议事厅” APP 投票决定电梯加装方案;在广东佛山的制造业重镇,外来务工人员组成 “新市民调解队” 化解劳资纠纷;在四川成都的老旧院落,退休党员牵头成立 “自管委” 解决停车难题…… 这些遍布中国大地的治理实践,都是枫桥精神的当代回响。
    站在枫溪桥头,百年香樟枝叶婆娑,见证着 “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 的治理奇迹。枫桥精神的真谛,从来不是某个固定的模式,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土壤的治理智慧 ——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让每个细胞都充满自我修复的活力,让每个角落都闪耀着共建共享的光芒。当基层治理的 “枫桥之治” 与国家治理的 “中国之治” 交相辉映,我们便读懂了这跨越半个世纪的精神密码:人心,永远是最好的治理基石;人民,始终是最大的执政底气。编辑分享

点赞 (0) 回复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