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对你说,大学就像是一个宝箱,箱子里有很多的小抽屉,只要你学会寻找、选择和吸收,这趟寻宝之旅,注定是满载而归。
然而,我看过很多一无所获的人,他们终其四年,都在寻找着意义,更多的时候是在人云亦云。也见过宝藏傍身、头顶光环的形象,然而他们并不轻松,不是身体,而是那颗由功利驱动着的内心,让他们一停下来、一错过什么就茫然无措。
大学是个神奇的地方,进来的人不以为意,外面的人翘首以待。翘首者的心中千般色彩,但要问那些已得到的人,你们在这所大学的收获是什么?你会给出什么答案。
每年毕业生离校之时,我听到的更多是遗憾,是知之而不为,是再之而不得。好像必须带些无奈,才能契合离行前的色彩。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几年后,这种感觉更甚。
大学里学到了那么多知识,既走过平原也历经山川,为何在最后,却少了一丝内心的丰盈?
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从6月的毕业季,一直到9月开学季。
面对着一张张求索憧憬的新面孔,或者是已然看不到半点情绪的旧身影,在依然进行着的大学时光里,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些行如流水的日子?
我不会给你列个锦囊,告诉你大学里你必须要完成哪些事才算没白来,也不愿甩给你一个模范生形象,告诉你追随他的步伐才算是众望所归。大学完全可以由自己来做主,但巧取豪夺的富人和毫无波澜的看客,是我最害怕你们会成为的样子。
这一切的源头,都要从大学开始说起。你们开始探索大学,走遍校园,把脑子里关于大学的景象一一刻印成现实,开始繁忙着、接收着大量的信息,兴奋着、纠结着,徘徊或雀跃着。忽然有一天,你突然发现,一切归于平静,充斥在你身边的,是数不尽的时间。大学的孤独课,便由此开始。课程从大学开始,修行却足以长达一生。
你开始迷茫、空虚,学会用形式去伪装出丰富的生活,然而这时你都还未曾接触孤独分毫,你拥有的状态,只是寂寞而已。除了上课,不知道做什么,或者什么也不想做,从飘飘然到萧萧然,从心慌慌到懒洋洋。寂寞是一种病,药方多半是人群和社交,然而这种社交非常的廉价,一群寂寞者的相互取暖,并不会让你意识到你之为你的价值之重大。
真正的孤独,作为一种能力,是需要习得的,虽然我们天生就有这种能力,但大多在后天丧失。孤独者是圆融的,他拥有与环境相和谐的能力,并对万物保持一份恰到好处的尊重。
孤独者对自身的觉察,是从学会独处开始的。想一想最近你和自己独处的时间,究竟有多少呢?“一个人在一个屋子里,你以为你是孤独的,但其实你的时间属于任何别人,但不属于自己,甚至属于一个没有任何生命的机器。”如果没有一点时间属于自己,谈何自如的生活呢,所以我们格外的需要孤独。
孤独者的深刻体悟,源自于懂得真正的思考。独处冥想时的思考、深处闹市时的思考,他是一个真正的思想者。比如,一些热衷旅游的人,一开始可能源于各种不同的原因,从众、炫耀或者单纯疲惫想去散心。那些一刹那惊艳你的美景,会在去日良久的某一天逐渐被忘却。然而他们能步履不停、得道而归,多半是因为找回了孤独者的本心与思考能力,旅行的意义本就是与原来的生活生出一些距离,才更有可能看到完整独特的风景。当你看不见时,你反而看得更清晰。真正的孤独者浸润在日子里,却可以遗世而独立。
孤独者的精神丰盈是建立在清醒的自我认知上的。美国管理学家科维提出的时间管理理论,将事务归为四类,紧急又重要,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不重要不紧急。这个理论为很多人所知晓,然而实践时不得要髓,便将之贯以形而上。只能感受到“紧急”却浑然不思考“重要”的含义,目光所及之处都是众人,缺失了自我意识,得技而不得道。要知道,事情的价值于每个人的意义不同,重要这个词,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一个人对自我价值的认识。
想一想,在娱乐至死的年代,微博话题榜上充斥着各种八卦新闻,娱乐让人麻痹,文化喧嚣却也十分沉默,思维驯化和精神阉割成为社会隐疾,孤独便是人类留给自己精神自由的唯一喘息之机。
大学的孤独课,听起来很孤独。然而孤独者是不会寂寞的,他们有趣的过好平凡的生活,他们有一群真正心意相通而非相互利用的朋友,他们更懂得感恩与相守。孤独的觉察体悟着,才能生长出一颗慈悲丰盈的心。就像茶道里的那些礼仪,既让人觉得美,也不费一口好茶。
大学的孤独课,你开始选修了么?觉察,独处,管理,付出真心。从今天开始,真实的活着,做一个孤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