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长师人物·八一建军节专辑③| 许光达:百里追寻来起义,“娃儿排长”立战功

用户头像
来自长沙师范学院-张伟根发布于:2025-02-26 22:22:12

编者按:今年是南昌起义胜利97周年。1927年8月1日,南昌城里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宣告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的开始,昭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诞生。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新起点,也是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在这场伟大的武装起义中,徐特立、姜济寰、许光达、方维夏、谢白浪、陈章甫、柳直荀、周铁忠等长师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在百年长师校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辉煌篇章。红色薪火工作室特出此专辑,以为纪念。

许光达:百里追寻来起义,“娃儿排长”立战功

许光达(1908-1966)原名许德华,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创始人之一,被誉为“新中国装甲兵之父”。1921年至1926年在长沙县立师范学校(长沙师范学院前身)本科第十一班就读。

百里追寻,参加起义

(许光达在中央政治军事学校毕业的毕业证书)

1926年春,只差半年即将在长师毕业的许光达,受党组织选派,考入黄埔军校第5期,编入新生第二团炮科十一大队,后进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学习。1927年7月毕业,许光达先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炮兵营担任了一个星期左右的见习排长。不久,他接到党组织的通知,要求与所在部队几名党员一起开小差,离开部队,到南昌参加起义。他们连夜集合,党组织给他们发放了*和路费。当时,许光达所在部队驻扎在九江。他们原计划乘火车,因火车不通,不得不步行前往南昌,只在赣江坐了一小段民船。他赶到南昌时,起义队伍已经离开。

当时同行的同志中有一个是江西人,家住南昌临近的高安县城,建议在他家停留一下,打听到起义部队消息后再行动。在这里,他们联系上了当地县委,得知起义军已经南下后,立即决定向南追赶。

8月4日-5日,起义部队陆续抵达临川(今抚州),因第二十军、第十一军参谋人员叛逃,起义行动计划存在泄露的风险,部队决定到瑞金后改变行军路线,经汀州、上杭,攻取东江。部队一路相继经过宜黄,到达广昌。在这里,起义部队分为两路,十一军为右路纵队,攻打宁都;二十军为左路纵队,进攻石城。许光达一行人沿着起义军走过的路,日夜兼程,不断追赶,躲过敌人的搜捕,从南昌追到临川,直到8月中旬,终于在宁都赶上起义部队。许光达被分配到十一军二十五师七十五团三营十一连,担任排长。

(1932年6月达到苏联后,许光达的证件照)

激战会昌,升任连长

许光达所在的二十五师七十五团前身是北伐时叶挺独立团的第一营,在攻打汀泗桥、贺胜桥、武昌赛阳门等著名战役中屡建战功,绝大多数军官士兵都是共产党员,或深受共产党影响,部队士气好、战斗力强。

二十五师从南昌出发一直担任后卫任务,刚赶到瑞金,就接到了进攻会昌的指令。当时,会昌盘踞着敌军三个师十多个团的兵力,阻挡了部队前进的去向,并对起义军所占据的瑞金造成严重威胁。

根据命令,二十五师夜间快速赶路,因夜间昏暗且人生地不熟,走错了方向,耽误了时间。周恩来、叶挺、聂荣臻等来到二十五师驻地,当面向布置了作战任务,并表示这次战斗很重要,部队走得很疲劳,党员团员要发挥模范作用,要保证完成任务,打下会昌。

二十五师师长周士第、党代表李硕勋领完任务后,立即进行布置。各团很快就行动起来。七十五团首先向寨崠的敌人进攻,许光达所在的三营作为第一梯队迅速向三个山头冲杀,将敌军打个措手不及,很快就攻占了一个山头,占据有利阵地,并生擒敌军一名营长。随后的战斗打得非常激烈,敌军如潮水一般,一股一股涌出来,进行反击,倒下一批,又来一批。二十五师的战士们英勇战斗,合力猛攻,终于占领了最后一个山头。第二天清晨,部分敌军不知会昌守军已被歼灭,又开来了一支部队。七十五团迅速加入到战场,战斗直至深夜,与友军一道将敌军击溃,战斗取得了胜利。次日,在一阵阵雨声、歌声、欢呼声中,部队浩浩荡荡向瑞金、汀州迈进。会昌战斗胜利后,在战斗中表现出色的许光达升任代理十一连连长,当时年仅19岁,被戏称是由“娃儿排长”升任“娃儿连长”。

(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

大战三河坝,身负重伤

会昌战斗后,起义部队继续南下。朱德等人率领二十五师约2500人,驻守三河坝,负责监视梅县方向的敌军,掩护起义部队主力攻占潮汕地区。三河坝地处梅江、汀江、梅河汇合口,是交通要道、兵家必争之地。义军部队据守三河坝是背水作战,地形不利。于是,渡过韩江,在东门部、龙虎坑、笔枝尾山、下村一带山头驻扎,修建工事,挖筑战壕。许光达所在的七十五团驻龙虎坑一带,师指挥所设在龙虎坑东边高地,朱德、周士弟、李硕勋坐镇指挥所,指挥作战。

10月1日,约两万敌军由梅县松口方向进攻三河坝,并连续发起多次攻击。起义军坚守阵地,顽强作战,按照朱德布置的“半渡而击”战术,一次又一次打退敌人渡河,将敌船击沉。敌人便集中大炮和重机枪,在河对岸向起义军阵地猛攻。夜幕降临后,敌军调集来了50多只船,配合正面攻击,准备强渡。起义军英勇战斗,将一部分船只击沉,另有半数敌人爬上岸,占领了滩头竹林。七十五团团长孙一中等乘敌军尚未站稳脚跟,亲自带着六个连的战士发起猛攻,将已经登陆的300多名敌人全部歼灭。

第二天,敌人又集中更多大炮、机枪进攻,以掩护敌军强渡。起义军奋起反击打退了敌军多次进攻。10月3日清晨,大雾弥漫江面,敌军继续在河对岸集中大炮、机枪,猛轰起义军阵地。七十五团官兵顽强战斗,连续打退了敌军多次波浪式冲锋,但也伤亡越来越多。许光达就在这次战斗中身份重伤,但是仍不下火线,继续率领连队士兵英勇战斗。此时,敌军汇集更多兵力,向起义部队夹攻过来。起义军血战三天三夜,弹尽援绝,且被敌人三面包围。为了保存革命力量,朱德决定撤出战斗,采用“次第掩护,逐步撤退”策略,部队于当晚撤离三河坝。

因身负重伤,不能随军行动,许光达和十一连党代表廖浩然一起被组织安排在百姓家中养伤,住在大埔县北约二十里的茂之前村的一个老乡家里。1927年底,伤口初愈的他就踏上了千里寻党的征程。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赞 (0) 回复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