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造太阳”,又长进了
64x64
沈阳师范大学-吕富键
2025-03-07 14:26:14
中国“人造太阳”,又长进了 来源:半月谈网 2025-03-03 09:48 半月谈记者 陈 诺 徐海涛 何曦悦 万物生长靠太阳,是常识。人类可以复刻太阳的神奇力量吗?安徽合肥科学岛上的一群科学家就想做这样的事。他们日夜相伴的中国“人造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目标只有一个:让家家户户都掌握太阳的开关,让人类历史彻底翻过能源危机这一页。 听起来离我们还很遥远,不过,中国“人造太阳”可是不断在进步。 千秒时刻至,聚变希望生 2025年1月20日下午,EAST控制大厅的大屏幕上,装置内部的红光不住闪烁。“998、999、1000……”随着计时器突破4位数,沉寂的大厅一下爆发出掌声,现场的科研人员纷纷起立欢呼:EAST终于实现了1亿摄氏度1066秒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世界纪录,就此刷新。 太阳之所以发光发热,源于其内部的核聚变反应,“人造太阳”顾名思义,就是要造出一个“太阳”实现聚变发电。核聚变材料在地球上极丰富,且排放无污染,在许多人看来是打开“能源自由”之门的钥匙。 可是怎样才能让核聚变日用可及呢? EAST选择的技术路线——磁约束核聚变,简单来说,就是打造一座“磁笼子”,把等离子体约束起来,“同时创造聚变需要的条件,并且设法长时间维持下去,让核聚变反应能够持续发生,向外稳定输出能量。”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简称等离子所)所长宋云涛表示,这是目前公认最有希望的聚变技术。 2006年,中国自主建成EAST,这个形似巨罐的大家伙有22个子系统、近百万个零部件,拥有核心技术200多项,集“超高温”“超低温”“超强磁场”“超高真空”“超大电流”等极端条件于一身。过去几年里,EAST的长脉冲高约束模运行时间不断延长,先后实现了60秒、100秒、403秒等重大突破。 EAST物理实验总负责人龚先祖在控制大厅监测实验数据 杜宇 摄 1000秒,是聚变发电的一道门槛。“聚变反应达到千秒量级,就能够较好地实现自我维持。”宋云涛说,这意味着人类首次在实验装置上模拟出未来聚变堆高效稳态运行的必备条件。 当然,这距离造出真正有实用价值的“人造太阳”,还有很长的路。尤其重要的是,反应堆的配套设备,需要不断打磨,与核心技术一道精进。 科学岛以北,名为“夸父”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园区建设正酣,这是为未来聚变实验堆和工程堆研制核心部件和关键子系统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所在。
点赞 (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