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岩》有感:信仰如磐,精神永传
“晨星闪闪,迎接黎明。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这是《红岩》中对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黎明的描写 ,每当读到这段文字,我的内心总是澎湃不已,脑海中也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书中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
《红岩》这部中国军事文学名著,以1948年至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的山城重庆为背景,讲述了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共产党人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镇压和迫害,毫不畏惧、顽强抗争的故事。书中塑造了众多令人敬仰的革命英雄,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如同一座座不朽的丰碑,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
江姐,无疑是书中最为耀眼的人物之一。当她亲眼看到丈夫的头颅被高悬城头,那是怎样的悲痛欲绝,但她没有被悲伤打倒,而是化悲痛为力量,毅然决然地选择继续投身革命,接替丈夫未竟的事业。被捕后,敌人对她施以惨无人道的酷刑,老虎凳、吊索、带刺的钢鞭、撬棍、电刑,甚至把竹签钉进她的十指。十指连心,那是常人无法忍受的剧痛,可江姐却始终坚贞不屈,她的那句“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做的!”如洪钟大吕,振聋发聩,让敌人也为之胆寒。江姐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党的忠诚、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她的英勇无畏和坚忍不拔,成为了激励无数人的精神力量。
许云峰同样令我印象深刻。他作为地下党的重要领导人,有着卓越的领导才能和非凡的智慧。在面对敌人的追捕和审讯时,他沉着冷静、机智应对,始终坚守党的秘密。当他被关进阴森恐怖的渣滓洞,面对恶劣的环境和敌人的威胁,他没有丝毫退缩,反而积极组织狱友们进行斗争,为大家传递希望和力量。在即将被特务秘密处决时,他神色自若,拖着锈蚀的铁镣,昂首挺胸地走向死亡,那临危不惧的气魄和坚定的革命信念,让死亡也失去了威胁,他用生命践行了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展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伟大人格。
还有“小萝卜头”宋振中,他在敌人的监狱中长大,八九岁的年纪,本应在父母的呵护下快乐成长,在阳光明媚的校园里学习玩耍,可他却生活在暗无天日的牢房,饱受饥饿、寒冷和疾病的折磨。但他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反而在艰苦的环境中逐渐成长为一名勇敢的小交通员。他利用自己身材瘦小、不被敌人注意的优势,为狱中的同志们传递情报,为革命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的天真无邪和坚定勇敢,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让人不禁为之动容,也让我们看到了革命精神在下一代身上的传承和延续。
在《红岩》中,像江姐、许云峰、“小萝卜头”这样的英雄还有很多,成岗临危不惧,在被捕前镇定地隐藏重要文件,视死如归;刘思扬出身名门,却甘愿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投身革命,为了理想和信念与同志们同甘共苦;渣滓洞和白公馆的难友们,尽管遭受着非人的待遇,但他们始终团结一心,相互鼓励,共同与敌人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背景,有着不同的经历,但却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自由的生活。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革命赞歌,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读完《红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些革命先烈们的英勇事迹让我深受感动和鼓舞,同时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在那个战火纷飞、充满苦难的年代,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在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死亡威胁时,毫不畏惧、坚定不移?是信仰,是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是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他们相信,只要心中有信仰,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正是这种坚定的信仰,让他们在黑暗中看到了曙光,在绝境中找到了希望,在枪林弹雨中勇往直前,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与革命先烈们所处的时代相比,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和平繁荣的时代,没有了战争的硝烟,没有了敌人的迫害,我们享受着幸福美好的生活。然而,我们不能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为了我们的今天,付出了太多太多。我们应该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安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们的精神,将这种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在学习上,我们要学习革命先烈们那种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的精神,遇到困难时,不退缩、不放弃,努力克服困难,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习他们那种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品质,珍惜每一粒粮食,每一滴水,不铺张浪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同时,我们还要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要以革命先烈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能力,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让我们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让红岩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点赞 (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