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精神的具体内容是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其内涵丰富,具体解读如下 : ### 艰苦奋斗精神 - **环境艰苦**:北大荒自古以来就是蛮荒之地,荆莽丛生,沼泽遍布,风雪肆虐,野兽成群,人烟罕至。这里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季漫长寒冷干燥,最低气温可达零下48.6度,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为冰霜期,冻土层最厚达2.5米;夏季则野兽成群,沼泽密布,蚊虻成阵。 - **工作艰苦**:建场初期,进点人员靠步行进入荒原,荆棘、塔头甸子和沼泽遍布,开垦荒地时每刨一镐都会溅起泥水。没有伙房就露天打灶,没有水井就用泡子水过滤做饭,没有蔬菜就挖野菜吃,工作的地方处处是水,中午吃饭常无蹲坐之地。 - **生活艰苦**:垦荒者长年吃高粱米、窝窝头、盐水煮黄豆、白菜粉条汤等,一年到头几乎吃不到肉,逢年过节才能吃一顿大米饭或饺子。在三年困难时期,甚至吃牲口的饲料、树皮、草根等,因饥饿而亡的人也不计其数。而且居住条件也十分简陋,有的农场不通电、不通邮、不通车,战士们寄封家书都要到几十里外的镇里。 ### 勇于开拓精神 - **向荒原进军**:一批又一批以复转军人为主体的垦荒大军,从战场走向荒原,包括1956年王震将军率领的铁道兵七个师、1958年十万转业官兵、1959年六万支边青年、1966年万名复转官兵、1968年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三千现役军人和80万城市知青,以及数以万计的科技人员等,在这片土地上共开垦出3600多万亩良田,建成了中国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有农场群。 - **科技的创新**:从1948年开始,北大荒就设立了试验室,进行各种农业科研试验,如1949年“查育一号”创造亩产467公斤的高产纪录,1950年机械化收获水稻获得成功等。此后科研机构不断发展完善,到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垦区有多项成果获国家部级成果奖 。进入21世纪,垦区农业生产更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 **体制的创新**:1979年国家对黑龙江垦区实行财务包干,结束了30年“铁饭碗”历史。1983年国营农场生产责任制朝着承包到组、到户、到劳的方向发展,1984年家庭农场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兴起。1998年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组建,2000年制定了《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规划纲要》,推动政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制度的创新推动了北大荒的农业现代化进程,并使其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和经济技术合作关系。 ### 顾全大局精神 北大荒人有着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无论面临怎样的困难,都能咬紧牙关,服从大局,千方百计完成上缴国家粮食的任务。有些年代,尽管因自然灾害导致垦区粮食大量减产,但他们依然想尽办法保证国家粮食供应,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 无私奉献精神 在北大荒的开发建设中,无数拓荒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他们以青春热血甚至宝贵生命,赋予了“甘于奉献”深刻内涵。他们从全国各地来到北大荒,在艰苦的环境中默默耕耘,为了将荒原变成粮仓,不惜付出一切,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为国家和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