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论语》中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说明理由。

用户头像
来自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王林发布于:2022-03-18 19:38:58

你认为《论语》中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说明理由。

点赞 (0) 回复
31F 用户头像
来自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刘杰发布于:2022-03-27 10:36:01
论语》中共出现“直”22次,分散于15处论述中。一般来讲,孔子的“直”被广为所知得益于《论语》中两次关于“直”的争论,第一次是“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叶公以为“其父攘羊,其子证之”是“直”,而孔子指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才是“直”。这里涉及到礼法与孔子之“直”的冲突问题。第二次争论是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即有名的“以直报怨”与“以德报德”之争。 其实,孔子讲“直”,其意是贯穿始终的。我们弄清了第一个争论点,即“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之“直”的内涵,其他诸如“以直报怨”的问题则迎刃而解。叶孔之争中的“直”其前后含义很显然是不同的,叶公所谓的“直”可以从字面上解释为“正直”,根据叶公话的整体意思还可解释为“不隐瞒或者讲真话”。在叶公看来,儿子举报父亲攘羊之过, 大义灭亲,于礼于法都应该算是典型的“直”了。在这一点上,一般人都是可以理解的,甚至认为这才是常理:如果父子相互隐瞒彼此的过错,既有违社会公正,也是亏欠受害者的不道德行为。但是孔子却并不这么看,反之,他认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才是“直在其中”。正是这一点引起了人们广泛的争论与不解。实际上只要理解了孔子思想的逻辑,理解这一点是并不困难的。 @*nima2006101 关于叶公之“直”的意思是很清楚的,关键在于如何辨析孔子“直在其中”之“直”。有学者总结道,关于“直”的意思有两种错误的见解,一是“正直”,一是“对等”。第一种解释是非常肤浅的,孔子显然不是这个意思。至于第二种“对等”的意思更是莫名奇妙,照这种理解,那么这句话就在说,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对等关系就在其中。显然这是讲不通的。那么孔子的直究竟是何意呢?笔者认为这种“直”应该是人的本心之发微处,与《大学》“正心诚意”之“诚”相近。孔子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朱熹解释“生理本直”,这里的“罔”是“不直”之义。意思是说人天生具有自然率直的本心,这有具备此心的人才可以立于世间,至于那些不具这种本心的人而依然能苟活于世的人,他们不过是侥幸而免于毁灭罢了。此外,《论语》其他论“直”处,大概都不出这一论述之右。显然,孔子说的“直”是指人的天性、人之常情。它发于人之本心,合乎天道伦常,诚于中而发于外,自然而然,不罔而直。这里的“直”并非是个德性修养的概念,而是一个比叶公所说的“直”更高的原则,是一种普遍的人性。所以关于叶孔之争的正确翻译应是: 叶公对孔子说:“我那里有个正直人,他父亲私藏了别人的羊被人状告,他还去作证。”孔子说:“我这里直的意思与你那里的不同。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人自然的天性就在其中了。”这才符合孔子一贯主张的孝乃德之本的思想。也就是说, 一个人最根本的道德修养,首先是要对自己的长辈尽孝,“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至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孔子为什么会认为“父子相隐, 直在其中”的道理了。“直”从孝,才是人之为人的“大直”。不理解这一层意思,就会因为达不到孔子思想的深度而质疑和误解“父子相隐”思想。 从本心出发,“直”与“诚”近。保持心之常态,不因外物而歪曲,才能保持“直”的境界。在孔子思想中,“直”与“义”、与“诚”是密切关联的,“直”也具有“应当如此”的性质,“诚”的外在显现即是“直”。何谓“诚”?《大学》“释诚意”讲:“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此之谓自慊”。“诚意”是“自慊”而“毋自欺”。“自慊”是内外相符、表里如一,如人之好*、恶恶臭,不带一点造作,不加一丝虚妄。“自欺”则是心里本来如此想,但却不敢承认,而以一种好听的招牌做幌子,以掩盖自己之真实想法。所以,“自慊”是“诚”而“自欺”是伪。儒家强调“诚”正在于突出心理与行为的一致性,突出行为的真实性。“直”是“诚”的外在显现。孔子曰:“孰谓微生高直? 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在孔子看来,微生高乞诸其邻以应求者,亦只是曲意奉迎,或有私心。其内心只是在意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罢了。这是一个典型的不“诚”于中而导致不“直”于外的案例。在这一点上,孔子一直强调要保持本心,不能曲意逢迎,否则就违背了“直”。鲁哀公问孔子:“何为则民服?”孔子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又樊迟问仁章里孔子对樊迟讲:“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这里的直都是强调要依本心而行,不能扭曲自己的本心。 @*nima2006101 二、如何理解关于“直”的争论 其实在关于“直”的这场论战中,双方是站在不同的思想视域内来阐发各自观点的。以叶公为代表的一般大众,一开始便已与孔子的思想发生了严重的错位:人们都将这个问题视为一个礼法问题;殊不知,孔子是在更高一层的思想视域内讨论“直”的问题,这里的“直”根本不是什么刑法的问题。上文已经指出,孔子的思想有其自身的体系与逻辑,弄清孔子之思想逻辑层次之后,再来理解这一争论就很容易了。 笔者上文把“直”解释为人的本心之发微处,其实在孔子看来,人最大的本心也就是“仁”了。所以要把对“直”的理解与“仁”相结合。在孔子看来,“证父攘羊”并不是“直”,父子相隐才是“直道而行”。他说:“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朱熹解释:“直道,无私曲也。”这就意味着父子相隐恰恰就是孔子理解的“无私”。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令人难以理解的:亲人之间互相隐瞒罪行,怎么会是无私呢?对此,我们始终切不可忘记的一点是:孔子在这里所讨论的并不是以叶公为代表的一般大众所理解的刑法问题,而是“直”的问题,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思想视域的问题。在刑法的层级上,父子相隐或许是某种“自私”的表现。然而在更高一层的“仁”的思想层级上,父子相隐正是符合自然之道的“无私”的表现。这里就有必要讨论孔子“仁”的思想。孔子的“仁”是《论语》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孔子讲“仁”并没有确定的含义,而是随着情况的不同而意义有别。这里笔者试着从两方面的意义来讨论孔子之“仁”: 首先,在礼法的层级上,一般来说“仁”是说的“克己复礼为仁”不违礼法。但这并非真正彻底的“仁”,因为不违礼法只是“克己”而已,而非更加彻底的“无我”。“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此“毋我”就是“无我”,正如朱熹所言:“毋,《史记》作‘无’是也”。并引程子:“此‘毋’字,非禁止之辞:圣人绝此四者,何用禁止?”此“无我”是真正彻底的“无私曲也”。 其次,承上所述,真正彻底的“仁”乃是根本无我。而真正彻底的无我意味着:已经超越了礼法的*层级,而回归于更为本真、本源的层级。这种本源层级,在孔子思想中就是作为生活、存在的情感显现的“仁”。本真的仁,才是真正彻底的无我无私。所谓“直”,究其极就是“仁”之发微与外在表现之一,真正达到了随自然本性而动的境界。如孔子所说:“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直”作为本真的“无私”,有时会与现实存在的礼法上的无私或者要求相冲突,显得很“愚”。然而从本源存在的生活情感的眼光看来,却是“诚”。那么孔子为什么推崇常人看起来很“愚”的“直”,而把它放在礼法层面之上呢?其实,这二者并没有矛盾,甚至其指向都是一样的。用当代政治学术语讲,孔子的目的是为了在乱世中实现一种理想化的政治秩序,钱穆也把这种愿望称为“天地观念”,即一种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世界秩序。为了建立这样一种秩序,礼法的作用当然必不可少(当然孔子讲“礼”又有多重意义,姑且不论。),但礼法毕竟都是外在的约束,是一种刚性的稳定,孔子一直强调“道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可见光有外在制度还不足以建立起一种完美巩固的秩序。要建立和维持一种理想的自然的天地秩序,更为根本的是向内超越。这就是孔子讲“仁”的根本目的所在。这种“仁”外在表现有很多种,比如孝、悌、忠、恕等,其中每一个范畴相对于外在约束和制度都具有根本的意义。换句话说,外在的礼法根源于内在的本源的人性。所以,以孔子为开端的儒家都有一种向内超越的特征,从孔子讲仁到孟子人性善的假设以及后来程朱理学的内圣外王,无不遵循这一理路。 @*nima2006101 因此,“直”渊源于仁,在“证父攘羊”的争论中,叶公强调儿子遵守了刑法制度,而孔子的回答并没有否认刑法的重要性,他从更高层面指出儿子举报其父根本上违背了孝的人性,不符合“仁”的规定性。正是这一更高层面的意义,正是人能有孝的人性才支撑起了整个礼法制度的大厦。试想人没有了人性,要礼法制度又有什么用呢?这里孔子为之辩护的恰恰是作为构建礼法制度基础的人性,所以“直在其中”,即人性本心在其中。 总之,孔子讨论“父子相隐”与“直”的问题,意在一种追本溯源的致思:追溯礼法的本源、乃至所有一切东西的大本大源。这个源头活水就是作为无我无私而又符合自然之道的“仁”,而这样的本源乃是无需思考自然流发的,故谓之“直”。由此可见,关于“证父攘羊”这件事情的判断,叶公的错误并不在于断定此事合“礼”合“法”,而在于他断定此事为“直”。换句话说,他是把现实外在的制度约束混同于一种本源性人性了。这表明了叶公根本就不懂得何为本源性的“直”。正因为如此,孔子才接着他的话头,专注于“直”的讨论。其实,孔子不是反对“证父攘羊”,而是反对叶公将此问题归结为“直”。按照孔子一贯的思想,在形而下的礼法问题上,他同样会赞成“证父攘羊”的。然而孔子在这里谈“父子互隐”,却是在谈本源性的问题。现今不理解孔子思想的人,其实是犯了与叶公同样的错误:把关乎礼法的形而下问题与关乎人性与礼法基础之“直”的本源性问题混为一谈。在孔子思想中,“仁”乃是所有一切的源头活水。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32F 用户头像
来自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何腾望发布于:2022-03-27 13:44:30
《论语》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它通过对神情语态的描写来展示人物形象,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录孔子的言论。《论语》博大精深,光芒闪耀,它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人、天、友、中、仁、爱、文、行、恕、智、善、义、贤、德、笃、敬、信"等等,其中"仁"是其核心思想。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33F 用户头像
来自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李碧华发布于:2022-03-27 21:09:27
《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论语》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34F 用户头像
来自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莫福壕发布于:2022-03-28 00:24:01
论语其实主要是人文的中庸思想,在当时战国时代对于封建君主思想有重大意义的,“仁”是论语这部书的思想核心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35F 用户头像
来自广州华商学院-张俊桃发布于:2022-03-28 13:11:59
仁,礼思想,还有一个孔子核心思想被学术界所长期忽视—学。“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和终极目标,“礼”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途径。这里的“仁”作为圆满的人性,也是圆满的天性,是永恒不变之“体”,而“礼”更多面向的是社会,是人与人的关系,而“学”则是面向人自己的。“仁”的实现必须通过“学”才能体现和达成,这里的“学”即包括知识技能的学习,也包括人性的修养,如果没有“学”,“仁”只能成为一种悬空的终极目标,而归于寂静。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36F 用户头像
来自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周宜发布于:2022-03-28 14:19:56
记录孔子的言论。《论语》博大精深,光芒闪耀,它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人、天、友、中、仁、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37F 用户头像
来自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卢幸桐发布于:2022-03-28 15:38:06
回复 5F 论语其实主要是人文的中庸思想,在当时战国时代对于封建君主思想有重大意义的,“仁”是论语这部书的思想核心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38F 用户头像
来自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吴欣悦发布于:2022-03-28 16:41:35
论语其实主要是人文的中庸思想,在当时战国时代对于封建君主思想有重大意义的,“仁”是论语这部书的思想核心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39F 用户头像
来自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刘雨发布于:2022-03-28 20:13:58
论语其实主要是人文的中庸思想,在当时战国时代对于封建君主思想有重大意义的,“仁”是论语这部书的思想核心。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40F 用户头像
来自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吴秀湄发布于:2022-03-28 20:56:19
论语是一个优秀的散文集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41F 用户头像
来自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范忠钊发布于:2022-03-28 21:29:33
论语其实主要是人文的中庸思想,在当时战国时代对于封建君主思想有重大意义的,“仁”是论语这部书的思想核心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42F 用户头像
来自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游欣悦发布于:2022-03-28 22:49:53

《论语》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它通过对神情语态的描写来展示人物形象,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录孔子的言论。《论语》博大精深,光芒闪耀,它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人、天、友、中、仁、爱、文、行、恕、智、善、义、贤、德、笃、敬、信"等等,其中"仁"是其核心思想。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43F 用户头像
来自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孟翼发布于:2022-03-29 10:56:09

论语》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它通过对神情语态的描写来展示人物形象,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录孔子的言论。《论语》博大精深,光芒闪耀,它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人、天、友、中、仁、爱、文、行、恕、智、善、义、贤、德、笃、敬、信"等等,其中"仁"是其核心思想。 一、关于《论语》的核心思想。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是其核心内容。什么是"仁"呢?"仁"即人的一种美好品德。"仁"不是孔子创造的,《尚书·金滕》记录:"予仁若考。"孔子借用了这个"仁",将其内涵发扬光大,使之成为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 二、内涵。 "仁"作为孔子儒学理论的核心思想,它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44F 用户头像
来自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陈彦颖发布于:2022-03-30 05:53:37
论语其实主要是人文的中庸思想,在当时战国时代对于封建君主思想有重大意义的,“仁”是论语这部书的思想核心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45F 用户头像
来自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郝燕汀涛发布于:2022-03-30 15:09:04
论语其实主要是人文的中庸思想,在当时战国时代对于封建君主思想有重大意义的,“仁”是论语这部书的思想核心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46F 用户头像
来自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郭路瑜发布于:2022-03-31 05:43:35
论语其实主要是人文的中庸思想,在当时战国时代对于封建君主思想有重大意义的,“仁”是论语这部书的思想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47F 用户头像
来自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吕中雨发布于:2022-04-01 06:19:41
论语其实主要是人文的中庸思想,在当时战国时代对于封建君主思想有重大意义的,“仁”是论语这部书的思想核心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48F 用户头像
来自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卢润森发布于:2022-04-01 10:55:14
论语其实主要是人文的中庸思想,在当时战国时代对于封建君主思想有重大意义的,“仁”是论语这部书的思想核心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49F 用户头像
来自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肖颖怡发布于:2022-04-01 16:05:20
论语其实主要是人文的中庸思想,在当时战国时代对于封建君主思想有重大意义的,“仁”是论语这部书的思想核心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50F 用户头像
来自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廖燕雯发布于:2022-04-01 21:57:35
论语其实主要是人文的中庸思想,在当时战国时代对于封建君主思想有重大意义的,“仁”是论语这部书的思想核心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51F 用户头像
来自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刘杰发布于:2022-04-02 01:13:19
记录孔子的言论。《论语》博大精深,光芒闪耀,它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人、天、友、中、仁、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52F 用户头像
来自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田思涵发布于:2022-04-02 14:35:46
描写来展示人物形象,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录孔子的言论。《论语》博大精深,光芒闪耀,它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人、天、友、中、仁、爱、文、行、恕、智、善、义、贤、德、笃、敬、信"等等,其中"仁"是其核心思想。 一、关于《论语》的核心思想。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是其核心内容。什么是"仁"呢?"仁"即人的一种美好品德。"仁"不是孔子创造的,《尚书·金滕》记录:"予仁若考。"孔子借用了这个"仁",将其内涵发扬光大,使之成为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 二、内涵。 "仁"作为孔子儒学理论的核心思想,它的内涵主要体现在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53F 用户头像
来自东莞城市学院-杨淑祎发布于:2022-04-02 17:54:39
《论语》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它通过对神情语态的描写来展示人物形象,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录孔子的言论。《论语》博大精深,光芒闪耀,它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人、天、友、中、仁、爱、文、行、恕、智、善、义、贤、德、笃、敬、信"等等,其中"仁"是其核心思想。 一、关于《论语》的核心思想。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是其核心内容。什么是"仁"呢?"仁"即人的一种美好品德。"仁"不是孔子创造的,《尚书·金滕》记录:"予仁若考。"孔子借用了这个"仁",将其内涵发扬光大,使之成为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 二、内涵。 "仁"作为孔子儒学理论的核心思想,它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仁"是指人所具备的善良、正直、诚实、质朴的品质。孔子认为,在人的本性中,有潜在的优秀品质,这些品质接近或有可能成为"仁"。所谓"刚、毅、木、讷近仁"。与此相反,一个人如果不具备刚直、质朴、果断的品性而是虚伪、文饰、乖巧,那么这个人绝对不具备人的品质。 2、"仁"是指人在社会人际关系中所应遵循的特定的行为准则和由此表现出来的优秀道德品质。孔子认为,"仁"所要求的人际基本原则就是"忠恕之道"。孔子认为,把"爱人"和"忠恕"贯彻到社会实践中所表现的一切行为都属于"仁"的范畴。在他看来,孝悌就是一种最基本的符合"仁"的行为。因为"爱人"即仁,而爱人是对于亲人之爱开始的,所以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3、"仁"表示一种最高的社会品质。"仁"既是人类本性中善良、正直、质朴的素质,又是人们以"爱"和"忠恕"为本而表现出来的孝悌、恭敬、忠信等一系列行为品德,同时,还是一种最高的社会品质。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表现"仁"的最高品质的是一种克制自我,主动顺应社会的行为,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就要求人们主动将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契合于社会规范,从而把个人融入到社会整体中去。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54F 用户头像
来自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刘志杰发布于:2022-04-02 18:32:04
论语其实主要是人文的中庸思想,在当时战国时代对于封建君主思想有重大意义的,“仁”是论语这部书的思想核心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55F 用户头像
来自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李嘉怡发布于:2022-04-04 21:44:37
论语其实主要是人文的中庸思想,在当时战国时代对于封建君主思想有重大意义的,“仁”是论语这部书的思想核心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56F 用户头像
来自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廖燕雯发布于:2022-04-06 00:03:11
论语》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它通过对神情语态的描写来展示人物形象,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录孔子的言论。《论语》博大精深,光芒闪耀,它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人、天、友、中、仁、爱、文、行、恕、智、善、义、贤、德、笃、敬、信"等等,其中"仁"是其核心思想。 一、关于《论语》的核心思想。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是其核心内容。什么是"仁"呢?"仁"即人的一种美好品德。"仁"不是孔子创造的,《尚书·金滕》记录:"予仁若考。"孔子借用了这个"仁",将其内涵发扬光大,使之成为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57F 用户头像
来自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黄子康发布于:2022-04-06 15:21:54

论语其实主要是人文的中庸思想,在当时战国时代对于封建君主思想有重大意义的,“仁”是论语这部书的思想核心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58F 用户头像
来自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向珊珊发布于:2022-04-06 16:30:58
论语其实主要是人文的中庸思想,在当时战国时代对于封建君主思想有重大意义的,“仁”是论语这部书的思想核心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59F 用户头像
来自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郑玉儿发布于:2022-04-11 17:39:37
《论语》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它通过对神情语态的描写来展示人物形象,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录孔子的言论。《论语》博大精深,光芒闪耀,它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人、天、友、中、仁、爱、文、行、恕、智、善、义、贤、德、笃、敬、信"等等,其中"仁"是其核心思想。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60F 用户头像
来自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陈晓芸发布于:2022-04-11 19:41:40
个人认为《论语》中的核心思想是爱人者仁,仁者仁恒爱之;"仁"既是人类本性中善良、正直、质朴的素质,又是人们以"爱"和"忠恕"为本而表现出来的孝悌、恭敬、忠信等一系列行为品德,同时,还是一种最高的社会品质。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 2 3
GO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