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母校培养的好干部 ——访上海市虹口区委原副书记吴宗华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发布于:2016-09-07 15:29:58

不忘母校培养的好干部

——访上海市虹口区委原副书记吴宗华

 梁  言

吴宗华读初中时在安徽芜湖市的一次区运动会上,脱颖而出,取得男子跳高第一名。这位五岁丧父的烈士之子,从此与体育结缘,于1957年考入上海体育学院。为了洗刷“东亚病夫”的耻辱,他发奋读书,刻苦学习。因为表现出色成了学生干部,受到学校团委的表彰,登上了光荣榜。1959年,因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学校选拔一批优秀学生提前毕业,吴宗华步入了高校政工队伍的行列。

    在院党组织的培养下,1965年,吴宗华参加第二届全运会办公室组织处的工作,在一年多的锻炼中得到了全面的提高。返校后,他又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经风雨,见世面。一场文化大革命,让他更加坚定了党的领导信念,党性受到了进一步的锤炼。“文革”期间,他被派往手表厂所谓“战高温”,这一“战”就是六七年。他生活、工作在工人中间,兼做车间党的工作,受到了工人阶级思想的熏陶。粉碎“四人帮”后回校,被提拔为系党总支书记。1981年,又担任了院党委副书记,1984年4月开始主持党委工作。

    这期间,正是拨乱反正,彻底肃清“四人帮”流毒的重要时期,“文革”期间大量的冤、假、错案和许多历史遗留问题摆在党委面前。吴宗华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依靠学校党委集体领导,通过对院中层班子的调整充实,使全院中层干部队伍建设朝着“四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同时,加强了学院的思想政治工作,结合教工和学生的思想实际,作形势与任务的报告,主讲党团课,受到教职工、学生和干部的好评,更得到了上级党组织的认可。

    在整党中,吴宗华兼任办公室主任,结合整党,对全院教职工进行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教育,清查了学院在“文革”中发生的全部大事大案,同时坚持边整边改,使党内外群众普遍对整党的工作感到比较满意,受到了上级党组织的首肯。

    在党组织建设工作中,不断地清除“左”的思想,积极解决知识分子“入党难”的问题。体院各级党组织端正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发展八十四岁的知名女教授丁景清入党,尤其是发展曾经被划为“右派”的刘汉明教授入党,在体育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特别是在全国体育院校,起到了一个示范作用,上体用实际行动表示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

    吴宗华还按照党的政策,专门组织力量,全面复查了“文革”中的冤、假、错案和历史遗留的旧案,还113人以清白,使受到打击迫害和错误对待的同志得以昭雪,焕发青春。他们把对党的感激化为工作的动力,把被“四人帮”损失的时间夺回来,努力工作,有的还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党员,有的同志还担任了领导工作。他还在生活上工作上关心知识分子,如学校有的教师工作繁忙,经常出差,家属上班路程远,家中幼小的孩子无人照顾,吴宗华得知后,从组织上给予关心,派干部调查核实后,按政策将其家属调到体院,解决了教师的后顾之忧,工作更加出色。

    对比较复杂的问题,吴宗华还亲自处理。为了解决一位教授长期分居的问题,他特地到其浙江原籍联系,找政府有关部门协商。由于地处农村,连白天都有蚊虫叮咬,大概也是“欺生”,吴宗华被咬得奇痒难耐,回学校后,医生说,这是南方沙地的小黑毒蚊虫,叮咬后会皮肤溃疡,难治,幸亏看得及时。

    吴宗华谈到,人本来就应当相互尊重,当“官”以后更应注意尊重人、关心人。我最反对看人、看风,对上一套,对下又是一套的人。他说:“当‘官’是暂时的,做人是一辈子的。当‘官’更要注意加强思想和品德修养。”工作中平等待人、以理服人、以德感人、乐于助人。他在调离体院后,仍一如既往,每年过年都“回娘家”看望老干部、老领导。逢年过节,他都前往敬老院慰问离休干部于崇兴;看望老领导马步云、章鉅林等。一次,坐在轮椅上的老院长一定要留他吃饭。他关心身处逆境的下属和有困难的群众,对需要帮助的不幸者,他还给予经济上的援助。他还获得“人道救助,爱心关怀”荣誉证书。

    吴宗华认为,群众的事,在全局看,从领导角度看都是小事,但是,对当事人来说,是大事,是涉及一家甚至多家的大事,不能掉以轻心。所以,接到群众信访,他不是一批了事,还加强督办,直到落实才放心。董承良教授在“文革”受到迫害,他们一家被从他夫人所在的复旦大学最好的“小红楼”扫地出门,电话也没有了。文革后,董先生找到吴宗华反映情况,吴代表体院组织多次同复旦相关部门联系,落实了知识分子政策。复旦大学“一视同仁”,一批有类似情况的知识分子的待遇也得到了改善。

    体育学院有一位1934年参加革命、1940年当处长的老红军王成德,是从国家体委下放来的,而独生子在国家公安部工作,老人感到生活上有诸多不便。吴宗华得知后,积极向国家体委反映,反复商量,最后调回北京,爱人安排在北京体育学院工作。他还帮助一些老干部解决了类似的困难,使老同志安度晚年。

多年来,吴宗华无论居于哪个领导层次,都以良好的风范赢得了极佳的口碑。即使现在,不管是在体院、手表厂,还是虹口区,群众有困难还找吴宗华,合理的,他总是全力相助。他认为,群众的事,在全局看,从领导角度看都是小事,但是,对当事人来说,是大事,是涉及一家甚至多家的大事,不能掉以轻心。他说:“群众是碰到了困难才找你,也是信任你,相信你能够帮助他。所以我们应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帮他们一把。”

    他说,我最看不起一当“官”脸就变的人,眼睛长到头顶上,看不起人。在校期间,他看到人总是先打招呼,不像现在有的人一当领导,见人就转过脸或是低着头。原食堂的“朱班长”一直把当吴宗华当成好朋友,“有什么事都找老吴谈谈”。直到从公职岗位上退下来以后,提到他,人们仍然称赞不已。群众说:“吴书记虽然退下来了,但在我们心目中,他仍然是我们的书记,我们还是敬重他。”问他是怎么想的,他说:“干部是公仆,本质就是服务。否则,共产党与国民党还有什么区别!”他说,我一直牢记党的教导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言行,这不是个人问题,而是涉及到党的形象,但我做得还不够。

    但是,也有的人怕办不成事或者另有所图,悄悄地送红包什么的,对此,吴宗华丝毫不给情面。有一次,一位家长为孩子上学的问题找到吴宗华,谈话间递上一个信封,吴宗华以为是相关材料,可打开一看是人民币,他随即退还,并给以严肃的批评。

    在1986年的“学潮”中,体院部分学生受到错误思想的蛊惑,在其他学校学生的“游说”下,也蠢蠢欲动,还有人打起横幅,欲走出校门,吴宗华闻讯后,立即赶往恒仁路200号(学生生活区)门口,背对马路,面对学生,横伸双臂,不让学生出门,和学生进行对话,观点鲜明地表示:“反对贴大字报,反对上街游行”,并摆事实,讲道理,劝阻学生上街;同时,采取有力的措施稳住了学校的局面。在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中,一次,市里来电话,说体院有学生在铁路上闹事,吴宗华得知后,立即组织干部前往劝说学生回校上课。

点赞 (0) 回复
1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发布于:2016-09-07 15:30:10

吴宗华无论平时还是“非常”时期,他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总是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及时向干部师生传达国家教委、上海市委和教卫党委的指示精神,依靠基层党组织,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并到现场对总有偏激情绪的学生做劝阻工作,从而稳定了学校的局势。

    1987年2月,根据国家体委的安排,吴宗华到中央党校学习。他激动地说:“我有机会参加这次学习,这是组织上的关心,也是自己的迫切要求和愿望。”因此,吴宗华非常珍惜这次学习机会,过去忙于工作,读书只能是忙里偷闲,缺乏系统性,往往“现炒现卖”,体会不深。一旦在党校脱产读书,他如饥似渴,废寝忘食,按照党校的教学安排认真读书,并联系实际思考过去碰到的一些问题,做到课前预习,课后整理笔记。每次讨论,都积极准备。虽然在中央党校学习仅半年时间,但收获却是多方面的,在最后论文考核中,取得了优秀成绩。

    吴宗华请辞公职后,不是去安享晚年,而是开拓第二人生。为了适应社会进步,跟上时代步伐,六十多岁的他回复学习英文,学习电脑和汽车驾驶,不断地为自己“充电” 。

    1989年12月,吴宗华被调到虹口区工作。在翌年一月召开的虹口区第四届党代会上,被选为区委委员、常委、副书记。正式退下来以后,他不但不“休”,反而更忙。首先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残疾病人谋福利,创办了“上海海虹高科技实业公司”,解决了部分残疾人的就业困难。他担任上海中华职业技术学院书记,兼任学院主要领导,招聘了一批著名的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并将上海中华职业进修学院合并起来,成为职业教育的奇葩而一枝独秀。作为该校的数据和专家委员会的执行主任,吴宗华将在民办教育职业教育事业上再创人生辉煌。2006年,还被上海市教育卫生党委评为上海市科教党委系统先进性教育活动优秀组织者,几乎每年都被评为学院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党员。

    这就是吴宗华,一位由上海体育学院培养、至今仍活跃在政工岗位上的优秀干部。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