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塔李天王”李中震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发布于:2016-09-07 15:26:31

“托塔李天王”李中震

 编 理

上海体院成立不久(原为华东体育学院),李震中先生就调入体院工作,直到1977年他60岁的时候才离去。在上海体院近三十年中死亡日子里,他培养了不计其数的学子,可谓桃李满天下。其中最主要的是1957年和前苏联专家培养的新中国第一批篮球研究生,以及1953--1956年为全国大专院校深造的近百位骨干教师。值此上海体育学院60周年校庆之际,我们摘录了他的即为学生对于他的回顾。以表达对这位96岁高龄的篮球泰斗的尊敬,并感谢他的辛勤耕耘和培育之恩。

 

中国篮球协会副主席、 原首都体育学院院长孙明治教授:

1957年我考入上海体育学院篮球研究生班,从此开始,沃腴李震中先生解下了半个世纪的师生之谊。

李老师有着传奇的人生。1916年,他出生在天津一个贫民家里,童年时就迷上了篮球。小学毕业后因家中贫困而失学,后加入"街头篮球队伍"。他勤学苦练,1934年,时仅18岁的李震中就入选了国家队,代表中国参加了第十届远东运动会篮球比赛,同年他考入南京锅里体育专科学校,在理论和技术上有了飞速进步,1938年,他任中华篮球队队长,到东南亚为抗日伤员和难民募捐。1948年,他入选了国家篮球队并任队长。代表中国参加了在英国伦敦举行的第十四届奥运会篮球比赛。这是他篮球运动生涯光辉的顶点。

1954年他调入华东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前身)任教。1957--1959年,李老师的精力主要投入到篮球研究生的培养和推广手球运动上,他是我国篮球研究生教育的奠基人,也是我国手球运动的奠基人之一。他曾担任过中国培养篮球研究生学会名誉理事中国手球协会副主席。

1961年,李先生主持编写了新中国第一部体育院校通用篮球教材。1995年之前,他一直担任体育院校和师范院校体育系篮球教材编写的主持人、主审和顾问,几代篮球学人都是读着李先生的书成长起来的。他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李先生亲身参加了中国体育史和篮球史的重大事件,是我国著名的体育教育家。他的传奇经历、他的高尚品格、他的理论建树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他对推动两岸交流所起到的作用,别人是无法代替的。在母校建立六十周年的时候,我介绍了李老师的传奇人生,深深感谢李老师的精心培养。

 

原武汉体育学院院长、国家体委二司司长钟添发:

人生的道路是漫长曲折的,可人生的成功关键是老师给他的指点和教育。我很幸运,1963年在上海体育学院得到了李震中先生的教会,我从一个普通的教师晋升为教授,后来又担任武汉体育学院院长和国家体育总局二司司长,李震中先生无不关心和支持着我,我为有这样的老师感到骄傲和自豪。李震中先生是我最尊敬的老师,是他给予我人生追求的目标;是他教诲我不顿追求学问,勤奋攀登;是他教育我如何做人,永远追求文明的精神;是他不断鼓励我努力奋进去追求胜利。

李老师,你永远是我们心中最尊敬的导师

 

上海体育学院教授陈允生:

1954年10月,当我们得知李震中先生要来上海体院报道时,心情非常的激动。我在家乡读书时,就知道托塔李天王的大名,看到了第十四届奥运会篮球比赛,中国男篮以125:25的比分战胜伊拉克队时,很自然的联想到这位篮坛名将。

我们虽然很期待这位国手的到来,但也估计这样的一位有名望的国手回看不起我们这些刚毕业的助教。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一些顾虑完全被打消了。没想到李先生和我们年轻教师接触时非常的和气,言必陈先生,从不直呼我的名字。在教学工作中也非常的谦虚,他坦率地说,以前我只上过公体课,如何上好体育学院的篮球专修课,我还得向你们学习。

当时,我担任院女篮教练员,李老师担任院男篮教练员,李老师为了关心女篮的训练,特地把两个队的训练时间错开,亲临女篮训练现场知道,我也有机会观摩李先生的男篮训练课。男篮有比赛任务时,他经常带我参加赛前准备会,制订作战方案,直至比赛过程的指挥和赛后的总结。

在和李老师共同工作的日子里,李先生是我的良师益友。我的成长是与李老师的无私帮助分不开的,没有李老师的栽培,哪有我的今天。

 

美国孟菲斯大学健康与运动科学系教授李玉华:

我是李先生的研究生,三年求学期间,李先生治学严谨,言传身教,使我受益匪浅。

印象最深刻的是李先生高瞻远嘱地为我们制订了全新的研究生培养计划及课程设计。他意识到体育科学的发展,需要扎实的科学基础知识和能力,不能停留在单纯的大运动量训练和基本技能战术分析的层面上。在当年各方面条件和观念都比较落后的情况下,李先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试试这些计划和课程做出了精心安排与协调。我深深地感到李老师当年制订的培养计划和课程设计,为我日后的深造教学以及科研的发展奠定领悟坚实的基础。

李震中教授在篮球界和教育界享有特殊的名望,这不仅是因为他那传奇的人生经历和非同寻常的成就,更令人敬佩的是李先生一生委任正直,且又平易近人;工作敬业;桃李满天下。虽然李先生已是90多岁高龄的老人,但他十分关注我国篮球事业教学与发展,谈起篮球运动,李先生总是兴致勃勃,那么的专注与关爱,篮球已融入了他的生命。

点赞 (0) 回复
1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发布于:2016-09-07 15:26:45

浙江大学体育系教授唐珍贤:

我与李震中老师绵延不断、山高水长的师生优异,缘起于1957年。那一年,上海体育学院篮球研究生班招生,我很幸运,在五名女生考试中,我是唯一被录取的一名。在研究班学习期间,因为只有一名女生,有很多不便,李老师就对我特别关照和照顾。在训练课上,我很难与男生一起训练,李老师就另外安排我随院女子篮球队训练。到北京观摩学习全国甲级联赛时,因条件比较差,男同学都集中睡地板上,李老师就特别为我安排住宿。

1959年,研究生毕业后,我回杭大任教,直到文革期间,我都与李老师保持联系。在特调入上海师范大学工作后,由于体制的关系,我与李老师往来更为频繁。1984年,我手硕士研究生时,首先想到向李老师学习取经。李老师热情接待,毫无保留与鼓励,至今记忆犹新。李老师为篮球事业奋斗一生,其精神风范、人格魅力、影响了几代人。

 

成都体育学院教授韩之栋:

我念中学时,爱好篮球运动,早闻李震中大名,他是我心目中的偶像。

1957年,我考入上海体院篮球研究生班,在前苏联专家和李震中老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了篮球运动教学训练理论和篮球专项技能,为我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研究生毕业之后,我又多次与李震中老师一起编写全国体育院校篮球教材。老师的敬业精神,谦虚、严谨、钻研、求实的工作态度,对我是极大的激励。这些优秀品质潜移默化,影响深远,促使自己在事业上积极进取。我的点滴成绩与李老师的谆谆教导和辛勤培育是分不开的。如今李老师年高有病,但他心态平和,性格坚毅,忘却自己的不幸与痛苦。依然十分关心祖国篮球事业的发展。

 

河南师范大学教授唐煜章:

1964年9月我考入上海体育学院第二届全国高校篮球教师进修班。当听说李震中老师担任我们教学时,真是高兴极了。李震中1。89米,当时是篮球场上的巨人,可以和今天姚明相媲美。1936年,国立体专篮球队到东南亚比赛时,他经常在拦下把传来的球直接托进篮筐,由此获得"托塔李天王"的美称。

李老师对我们培养非常认真,体现了"全面、系统、科学和创新"的特点。他介绍的一套由前苏联赞果夫系统论指导的篮球教学训练理论和时间,新颖实用。在学习中,李老师的谆谆教诲,严谨治学和精心培育之恩,没齿难忘。

 

上海体育学院教授陈广兴:

我于1956年分配到上海体院工作,李震中老师是我篮球教学的负责人。当时我们刚走上工作岗位,教学训练毫无经验,李老师就成了我们的倒是记恩依靠。

李老师工作一丝不苟,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从制订教学计划,到每次课的教案,他都要省察过目,通过之后方能上课,每周六天工作日,他都住在学校的集体宿舍里,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共同贪婪工作上的问题和关心我们日常生活。他对工作虽然细心,精心,从不马虎,但对年轻驾驶的态度却和蔼可亲,非常热情。因此,彼此之间能够相互交流,坦诚相待。

李老师球技高超,理论和学术水平也令人敬佩。他的理论课丰富多彩,老师们爱听,他上实践课生动活泼、井然有序,大家爱看,能从中学习到很多知识和教学技巧。它是新中国篮球教材建设的奠基人。我自1978年参加篮球教材的编写后,从他那里学习到了很多的学识。当时,他任编写组的组长,在讨论和研究相关的学术问题时,他每每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因此大家都从心里佩服这位老专家。当出现见解不一时,他总是耐心听取各种看法,最后决断,拍案敲定。他提出教材建设的基本原则是:"继承、创新、实用、多能"。就是既要继承先人的经验,又要瞄准未来的先进的发展趋势,既要突出专项,简明实用,又要全方位的培养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处理好"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关系。

他工作爱岗敬业,认真负责的态度;学术上不断追求探索钻研的精神,以及委任正直真诚的品格,它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深深地教育和橄榄我们这一代人。

 

很多报刊杂志和著作,都深刻报道了李老师的感人事迹,由于篇幅有限,我们只选取了少部分文章,摘录了其中的部分内容,不足之处敬请谅解。深深地感谢李老师的精心培育,祝了事健康长寿,生活快乐。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