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任院长吴蕴瑞教授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发布于:2016-09-07 14:51:36

首任院长吴蕴瑞教授

戴炳炎

首创体育

1952年秋,我国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基本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将开始,文化建设也提到了日程上。华东教育部决定筹建华东体育学院。陈毅市长邀请南京大学体育系主任吴蕴瑞教授主持筹建工作。

华东体院是在南京大学体育系、华东师大体育系和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体育科的基础上组建的。吴蕴瑞担任筹建组长是众望所归。为了选择校址,他看了好多地方,开始时设在万航渡路原圣约翰大学内,1953年10月在华山路增设二部。

1952年11月,政务院任命吴蕴瑞为华东体育学院院长。作为新中国第一所体育学院,白手起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吴蕴瑞从抓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制订、教材的编写开始,到引进高水平的师资,重视学科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呕心沥血,做了大量的开创性工作,为学校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吴蕴瑞以其高尚的品格,渊博的学识,求贤若渴的精神,在体育教育界树起了一面旗帜。一些留洋的博士、硕士,体育界知名的教授,“拳王”、“杠王”都乐意应召前来任教。据当时的档案记载,25名教师中,有7名教授,8名副教授,2名博士,2名硕士,6名欧美留学生,可见阵容之盛了。

与此同时,他重视选派青年教师到外校进修。如运动生理学教授陶心铭深情地回忆说,我毕业后留校任教,不久,吴院长亲自给上海第一医学院副院长黄家驷教授写信,推荐我去进修。黄教授极为重视,专门安排一位高级技师像带研究生一样帮教我,使我受益匪浅,回校后不光能讲运动生理学,还能进行人体活检。北京体育学院成立后,吴蕴瑞又陆续派青年教师去参加研究班,听苏联专家讲学。

1956年7月,华东体育学院更名为上海体育学院,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体委主任贺龙元帅到上海亲自为办好新校选定清源环路650号为新校址,对吴蕴瑞的办学有方给予充分肯定。吴蕴瑞亲自规划,绿化校园,美化环境。他常说,校园环境整洁、优雅,学生才能有好心情去读书、训练。

他平时十分关心学生生活,经常到学生食堂检查卫生,检查伙食质量,教育炊事人员要保持环境清洁,饮食卫生。

学生出早操,他也早早来到操场上,有时还和学生一起跑步。五六十年代,学生家庭经济大多不宽裕,学生往往光着膀子跑步,见院长来了,觉得不礼貌,有的忙着去穿运动衫,此时,他总是慈祥地笑着说:继续跑,继续跑!有时他也“赤膊上阵”,与学生打成一片。

几位教授还谈到,他们做学生的时候经常到老院长家请教问题,总受到热情接待。吴师母还用水果、点心招待我们。但老师不马上解答问题,而是反问几个为什么,答案也就出来了。

黄良友毕业留校任教。1956年,吴院长派他和马如棠去北京体育学院研究班,听苏联专家讲学。由于去得匆忙,忘了带钉鞋。吴院长知道后一直放在心上,一次去国家体委开会,挤时间专程去北京体院给黄良友送钉鞋,并询问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黄说:“当时我们非常感动,其他同学十分羡慕。这件事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吴蕴瑞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体育教育生涯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体育专门人才,许多人成为新中国体育战线的中坚力量。

点赞 (0) 回复
1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发布于:2016-09-07 14:52:20

 缘定三生

1892年2月20日,一个小生命在江苏江阴峭岐乡笆斗桥吴氏家呱呱坠地,他的到来给贫寒的家带来了些许温馨,身为塾师的父亲给孩子起了个饱含着希冀和祝福的名字:蕴瑞。

蕴瑞六岁,随父受启蒙教育,后入学堂就读。十六岁就读于江苏师范学堂,学校体育活动蔚为风气,吴蕴瑞耳濡目染,也爱上了体育运动,使单薄瘦小的身躯结实、灵活了许多。至1915年底,以品学兼优的成绩毕业。

随着近代体育的迅速发展,各级学校普设体操课。1916年初,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培养体育师资,特设二年制体育专修科。吴蕴瑞毅然报考入学,立志献身体育教育事业。两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到暨南大学任教,由此踏上了体育教育的漫漫旅程。1919年春,南高师送吴蕴瑞到上海青年会体育训练班进修,结业后回母校讲授人体机动学及体操。“教然后知不足”,他边教边学,主动到其他系科旁听与体育相关的课程,不断充实自己。1921年南高师改名东南大学,吴蕴瑞利用业余时间到新成立的体育系补读了本科课程。1922年7月,中央体育研究会在南京成立,吴蕴瑞和马约翰当选为干事。1924年取得体育学士学位。

1924年,江苏省教育厅破天荒地为体育专业设置了一个留美学生名额。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官费留学体育的学生,报考者众多。吴蕴瑞脱颖而出,独占鳌头。

是年夏,吴蕴瑞远渡重洋,进入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主修《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后又到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攻读体育。该校系主任韦廉士教授,是美国体育理论界的权威,他主持的体育原理研究班,学员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高材生。吴蕴瑞也有幸入选,韦廉士对这位小个子、黑头发、黄皮肤的青年十分赏识。1927年1月,美国举办“体育与健康教育之关系”学术研讨会,全美大学体育教授参加,韦廉士破例带吴蕴瑞作助手,同学们都非常羡慕。吴蕴瑞十分珍惜这次机会。会内会外,他像海绵汲水似地吸收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开启了思路,拓宽了视野。是年春,他出色地完成了研究课题,被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授予教育学硕士学位。吴蕴瑞在研究中发现,美国体育乃源于欧洲,其学理亦渊源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他决心追本溯源,赴欧洲考察。美国的研究甫毕,他直接奔赴欧罗巴,先后到英、法、德等国,探赜索隐,广泛接触专家学者,收集资料,对运动力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境界。他在考察德国陆军体育专门学校时,特地请专供物理学的严济慈作翻译,共同探讨运动力学问题。他的见解深得外国同行的赞许,严济慈也深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体坛柱石

1927年10月的一天,正在德国考察的吴蕴瑞接到东北大学校长张学良将军向吴蕴瑞发出的邀请,要他担任东北大学体育系教授兼系主任,共振东北大学体育。他欣然应聘,提前结束欧洲之行回国。东北大学位于沈阳郊外昭陵前,有体育馆、500米跑道的运动场,设备较齐全。张学良奉吴蕴瑞为上宾,待遇优厚。他将学得的理论用于教学,加强了体育的科学教育。主讲《人体机动学》、《场地建筑与设备》及体操,深得体育系师生的好评。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吴蕴瑞离沈阳到北平,应聘为北平师范大学体育系教授。1932年,国民政府召开第一次全国体育工作会议,聘请吴蕴瑞为筹备委员会委员,参与起草编制体育法规。1933年8月,回南京担任中央大学体育系教授。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中央大学内迁重庆沙坪坝,直至1946年抗战胜利迁回南京。吴蕴瑞再任体育系主任。在此前后,吴蕴瑞陆续担任了教育部体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国民体育设计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常务理事,中华全会体育学会理事,以及第五至第七届全国运动会筹委会委员,江苏省第一、二届中等学校联合运动会评判部主任、总裁判等职。

解放前夕,国民党欲迁中大去台湾,校内人心浮动,举止彷徨。吴蕴瑞不怕国民党当局威胁利诱,拒去台湾,并积极参加校内进步人士张江树等组织的护校委员会,不畏强暴,反对搬迁,防止破坏,使中大免遭劫难,完好地回到人民手中。1949年解放后,吴蕴瑞兼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参与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筹备工作,担任筹委会副主任;1952年出任中华体育总会副主席兼上海分会主席,中国体操协会主席,上海市体委副主任,国家体委委员,还被聘请为第一、二届全国运动会筹备委员会委员等。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发布于:2016-09-07 14:52:57

治学严谨

吴蕴瑞教授治学严谨,长于技巧运动和体育原理。十分重视教学工作,即使担任院领导工作以后,依然站在教学第一线,一些当年的学生,如今已年逾花甲、头发花白的教授们回忆起来,总是异口同声地称赞:“吴先生上课,理论联系实际,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易懂易学。”

吴蕴瑞在中央大学主讲运动解剖学,那时教学条件简陋,没有什么教学实验设备,也没有标本、模型,他就想法用动物器官代替,以增加感性认识。如讲心脏时,课前设法到四牌楼菜市场买来猪心,解剖后带上课堂,边讲边让学生看。讲肌肉,买来青蛙,剥皮后让学生观看。他还经常带学生到丁家桥的南京医院看人体标本。吴蕴瑞讲课时常在黑板上画简单的线条图,特别是讲关节的时候,如关节运动幅度与肌肉发力的关系,机械力对骨组织的影响。结合图片讲解,抽象的理论一下“活”了起来,使学生弄懂了运动是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枢纽、肌肉收缩为动力的道理。现上海体育学院教学督导、长期从事田径教学和研究的黄良友教授说,吴先生在讲解下肢运动时,用奔马跑动时的趴地动作启发我们思考,训练时反复体验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以及足部各关节的活动,短跑时想象奔马的形态,理解短跑的特点,理论上懂了,短跑成绩也提高了。“同学都爱听他的课。”陶心铭教授回忆说,一次上体操课,练习单杠屈伸,很多人都上不去。在一旁看课的吴老师(当时为中央大学体育系主任)对我们说:你们的动作不符合力学原理,体操光靠力气不行,你们不按力学原理练,老是上不去。接着在单杠前讲了力点、支点的道理,同时做示范,动作轻松而漂亮,同学们惊叹不已:“这么大年纪(时年六十)还做得这么好!”学生们按吴老师说的做,很快地掌握了。

类似的小故事,吴蕴瑞教授的学生都可以如数家珍地告诉你。他主讲运动学,总是将原理与技术动作结合起来,指导训练不只是怎么练,而且告诉你为什么要这么练。他的学生说,按吴老师的方法练,事半功倍。从而使大家明白体育训练必须要有理论的指导,激发了学习理论的兴趣。

吴蕴瑞早在上世纪20年代末,即提出“体育学术化”的主张,强调体育的科学教育和学术研究。他认为,人口众多的中国在远东运动会上成绩落后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科学之基础”,“欲求进步,舍讲求科学方法岂有他道哉?”,呼吁科学家与体育家携手,以解决体育上一切疑难问题。他身体力行,1922年即开始研究运动学,一面到运动场上观看学生运动,一面到东南大学理学院听课,理论联系实际,1930年出版了《运动学》。

运动学是当时世界上的新兴学科。“以解剖与力学,解剖各运动之科学也。解剖所以论人体各部之构造与力之来源,力学所以论用力之方向、时间、速度等,使人体之各种运动合于力学之公式及定理,以生充分之效力。”1990年出版的《中华体育之最》称:“《运动学》不仅在当时体育落后的中国视为首创,亦远远超过同期国外其他运动学著作。”

吴蕴瑞特别强调体育的教育作用,把培养学生的品格放在重要位置,针砭学校体育中的锦标主义,以及由此而生的运动会选手制。1934年8月,他提出“全国各级学校应有一律之运动选手规程”的主张,并受命主持制订了《全国各级学校选派运动代表规程》,由教育部颁发施行。

吴蕴瑞在任教的同时,从事体育理论研究,担任《体育杂志》、《体育季刊》等学术期刊的编委、主编,他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对体育的需要愈来愈迫切,深刻地论述了体育的教育意义和社会功能,发展身体和运动能力,培养道德品质、社交、娱乐,促进学校体育发展。他说:应当重视体育,经济条件越好,越重要。在20年代就提出这样的见解,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在1929年至1935年间,吴蕴瑞还出版了《体育教学法》、《体育原理》(与袁敦礼合作)、《田径运动》、《体育建筑与设备》等著作。

 

                       丹青方家

吴蕴瑞多才多艺,对戏曲、音乐有爱好,对书法绘画尤有较深的造诣。1992年1月,上海体育学院、上海市体委、民革上海市委、上海美术馆和博物馆共同举办“纪念体育先驱吴蕴瑞先生百岁诞辰”书画展,在揭幕典礼上,上海市政协副主席、著名表演艺术家张瑞芳说:“我原以为吴蕴瑞先生是了不起的体育家,想不到他还是位了不起的书画家。”而实际上体育界的一般人士也不了解吴先生书画方面的造诣。

吴蕴瑞先生从青年时代起,就精研历代名人法帖,擅长草书,同时着意于竹、梅,清香有节,似其风格,后及翎毛、花卉。行家评价说,吴先生的书画以工力胜人,不以妍艳见长,他画的竹颇有板桥遗风,为海内书画界所推崇。著名美术理论家邹洛羊说,吴蕴瑞先生书画功力深厚,在中央大学担任体育系主任时,就与本校艺术系主任徐悲鸿先生交往甚密,切磋丹青,有较高的艺术素养。

在中央大学时,吴蕴瑞特意从朋友处借来一架望远镜,连续多日到鸡鸣寺细心观察小鸟在枝头的各种动作神态,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假日,常去农村深入生活,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察看牛的形态、动作。他笔下的飞鸟、牛犊栩栩如生,十分传神。至今,泰山岱庙仍留有他的墨宝。

吴蕴瑞先生的夫人、著名画家吴青霞在接受采访时说:“老先生(她对丈夫的尊称)平时讲学著作以外,酷嗜书画,早晚临池作画,从不间断。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和参加书画展,博得好评。”她还出示了“老先生”挥毫的照片以及部分作品,并自豪地说:“老先生的书画相当出色,在体育界是少有的。我们的结合,正是由于这一点。”

这里有个小插曲。1953年,吴蕴瑞院长给著名武术家王子平先生写了一封信,介绍陶心铭等四人去作中医伤科治疗。王子平先生看着吴院长的信,情不自禁地连赞“好字!好字!”反复欣赏,爱不释手。

吴蕴瑞1976年4月10日与世长辞,享年84岁。生前为民革上海市委常务委员、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1~5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毕生致力体育教育事业,首创上海体育学院并任院长长达24年之久,这在我国高等学校中是极为少见的。真是教育英才五八载,桃李芬芳遍四海;海涵春育作垂范,体坛艺苑称奇才。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