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从专业到学科的发展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发布于:2016-09-07 14:42:43

武术从专业到学科的发展

——邱丕相教授口述

我是1961年考入上海体院,进入本科学习。毕业至今都在上海体育学院学习、任教。

我们那会称“武术水上系”。最开始的武术系并不大,只有几位老师。因此把武术、游泳、重竞技、击剑、摔跤这些项目合并在一起。除田径、体操、球类分为大系外,其余的都为小项目。教师只有十来位,到我毕业时,差不多二十位教师。那会系之间是独立的。但系里分班。拿我们“武术水上系”来讲,就分为“武术班”、“游泳班”、“击剑班”等。

 “武术系”的特点为:运动水平不错,参加比赛取得成绩也不错,这个优良传统一直传承至今。上海体育学院传统就是参加全运会、全国比赛,在这些比赛中取得的成绩比较多。至今,包括竞校里面,参加全运会代表项目的:武术、摔跤、柔道。当然,田径项目也有参加比赛的。1980年,根据培养目标不同,合并成体育系和运动系,体育系主要培养体育教师;运动系主要培养教练员。1988年,为了满足社会对体育人才多方面的需求,从而将现有的体育系、运动系调整为田径系、球类系、体操系、武术系(含游泳、重竞技)四个系,基础理论部(含体育康复、体育新闻专业)和成人教育部(含教练员专修班)。直到此时武术才独立出来。

武术由一个“专业”到“学科”发展,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学科发展”的前期是由20世纪80年代开始。上海体育学院在全国是最早取得:“武术硕士授予权”。 1997年,获得国务院批准的武术博士授予权。这个时候叫“民族传统体育学科”,那会在全国是独家的,至今仍是全国独家。北京体育大学有两个武术教授也招生了,那是在整个学校提升为一级学科以后。

从这个角度讲,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科在全国是冒尖的,开始引人瞩目了。人们都知道硕士毕业以后想考博士,往哪考?上海体育学院。全国只此一家。那后来北京体育大学也可以招了。他们是民族传统体育方向的也可以带博士,只不过是民族传统体育方向。那么在民族传统体育学科来讲,上海体育学院不是独一无二,但是遥遥领先的。我个人就带了30多位硕士。2003年,我代表学院接任国务院学课评定组成员。2004年,接任教育部的教育职称委员会成员。我进去不要紧,关键是把上海体育学院的名气、影响带进去了。改变了原来上海体育学院没有成员,全国体育院校没有成员,一般都是普通高校的体育学院的成员的状况。在此基础上,到了21世纪,老师和领导们都知道了上海体育学院把武术系作为重点发展学科。它在全国的学科地位比较高,比较有影响。党委书记、院长提议建立中国第一个“武术博物馆”。这是其他学校都没有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借着在全国的名气,把武术学院的名气打得更加的响亮。在当时,上海体育学院的民族传统学科已成了“领头羊”。

点赞 (0) 回复
1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发布于:2016-09-07 14:43:01

2006年,2008年。上海体育学院召开了两至三次民族传统体育的会议。教育部以前对民族传统体育没有详细、明确的规则。现在由上海体育学院牵头把全国凡是开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校召集在一起。商议怎么推动这个学科、专业的发展。再后来的几年,这个学科先后获得了“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教育部培育学科”。同时,获得了国家级的称号。第一,从教材角度来讲,武术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全国只此一家”;第二,从人的角度来讲,国家级教学团队;第三,从专业角度来讲,国家级特色专业。全国没有任何一个学校,没有一个学科同时拿到这三个奖。这是三个“史无前例”啊!如今民族传统学科取得如此骄人的成就和地位,“取得这样的成果,得益于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教师们的刻苦努力和辛勤付出。”当然,更得益于国家对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视。

邱教授谈到,我们主编了 6本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书, 确立了民族传统体育的主干课程。这意味着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有了统一规范的教材,就是这6本书。另外,我们还制作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规范”。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这个专业可以,但开设哪些课程、有哪些师资、什么场地、专业课程、选修课程、自选课程,达到哪些标准等等一系列的都要按规范走。我们的检查标准也按这个要求去进行。

他说:“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由我进校至今,不管是纵向比较还是横向比较,在上海体育学院、甚至全国来讲,这个专业是可以的,拿得出手的。”

为了更好的弘扬武术,我们申请建立了第一个武术博物馆。中国武术博物馆的建立要感谢于信汇党委书记,姚颂平院长。邱丕相教授回忆道,于信汇原来是市教委的党委副书记,由市教委调到我们小学校做党委书记,有点大材小用。于信汇是一位有远见、有谋略、有进取精神、有才能的人,他办事情认真负责、兢兢敬业。

有一次我们在绿瓦大楼的楼梯口相遇,他上楼,我下楼。遇见了,进行了简短的对话。

我说:于书记,好啊!

他说:你是武术系的是吧?我知道,我知道。

我说:请于书记多给我们武术系一些指导。

他说:你们去想,咱们要干就干大手笔的事情,要么就不干。肯定支持你们的!

过了一年左右,于书记提出一个方案:和同济大学合伙办一个“白蜡杆”武术的器材,怎么样把他变成规格化的可以大量生产制造的东西。组织大家一起还真把它生产出来了。可涉及到专利权、国家体育总局认可、并推广等事宜。这个事情做起来了,就是没有推广。其实,那会于书记就开始考虑做第二件事情,就是武术博物馆。取名“中国武术博物馆”。 在当时,很多人有看法。有人提出,你们上海体育学院搞的啊,怎么叫“中国武术博物馆”?这个不行的。姚院长就说:我们是“中国武术”这四个字是连在一块的。那会北京体育大学想建立,国家武术研究院(体育总局)也想建立“中国国家武术博物馆”。确实是不容易,当时是赵光圣牵头,王进一些骨干老师在小办公室苦干一年。开幕式在小办公室里举行,副市长严隽琪过来说:“很好,但太小了,要干大”。后来才一步一步拨钱做大。现在中国武术博物馆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世博会的馆外馆。

邱老师感慨道,这个事情说明:我们要有“埋头苦干,发奋图强,的精神。什么事情你想干大,不要空头喊‘给钱、给钱’。不给钱我们不干。领导要看你们实际的操作步骤。你先要有想法和实干精神。”

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举行。国家体育总局做了很大的努力使中国武术第一次进入亚运会作为比赛项目。关于怎么裁判评分,国家体委上层观点不同,强硬派指出:不让,严格按照规则进行。竞赛体育嘛,就是要公平公正。另一派:武术第一次作为比赛项目进入亚运会,我们全拿了奖牌,以后谁和我们玩啊?这个项目又怎么发展、推广呢?作为武术的总裁判长,我纠结了。让,就松一点;不让,就严一些。这个很难处理的,只能见机行事。第十二届广岛亚运会的举办,要特别感谢日本的太极拳联盟、日中友好协会的会长村岗井田先生。他坚决同意武术进入亚运会。第十三届亚运会在泰国举行,泰国坚决反对加入武术项目,因为他们拿不了奖牌。按照规定:一个项目连续三届进入亚运会,就能成为常设项目了。为了保住这个项目,我们国家和泰国交涉;带你们的运动员来我们国家培养、训练,然后回去代表你们国家参加比赛。最后,那一届亚运会产生了三个并列铜牌。

邱教授说,上海体育学院的武术发展得比较好,而要发展的更好,还需要不断地努力。“我觉得,武术是民族的符号,是文化软实力的代表。只有作为民族的东西,有自己独特的元素、个性,在世界上才有竞争力。武术再提升一些,作为民族的东西,会有更广阔的天地。”

他又说:我们国家的“大武术观”是对的。但以前很重视竞技体育的发展,打比赛拿金牌。但是不要忘了大众体育、学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公安部的培训、功夫电影、大众的健身。武术要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更好地服务社会。武术要培养多才多艺的人,比如现在的武功康复,做骨伤科的事情。这个也挺好的啊!武术当中的收徒、接棒、接会等等有一系列的规矩。武术的“尊师重道”、“见义勇为”等传统文化,使学生对老师很尊敬。国家提出的“大武术观”,武术不仅仅作为防身术,更是具备一种精神教育功能。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