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探索史、奋斗史、创业史和发展史。习总书记深刻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这深刻阐明了学习党史的重大意义。 在学习党史中坚定“四个自信”。习总书记在《革命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一文中指出,我们一定要牢记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新中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倍加珍惜我们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学习党史,能够使我们深入了解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搞清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才能增进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认识和理解,在深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基础上更加坚定“四个自信”,进而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累智慧、凝聚力量。 在学习党史中践行初心使命。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一个忘记来路的民族必定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一个忘记初心的政党必定是没有未来的政党。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从建党的开天辟地、新中国的改天换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到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撼天动地,贯穿其中的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学习党史,深切体悟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才能深刻领会“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邃意蕴,更加坚定自觉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学习党史中赓续自我革命精神。百年来,我们党继承中华文明“自强不息”“日新其德”的优良传统,以自我革命精神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学习党史,搞清我们党为什么能够在现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的反复较量中脱颖而出,搞清我们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铸就“百年恰是风华正茂”政党传奇的制胜密码,才能坚持以自我革命精神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始终成为中国人民最可靠、最坚强的主心骨。
《走向乡村振兴》是一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宏甲。该书讲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历经8年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的故事 。是一部“用脚写出来的”乡村调研报告,作者四年来跑了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300多个自然村寨,笔墨述及内蒙古、新疆、河北、河南、山西等省的穷村或富村,以及湘西十八洞村……全书在关注全国脱贫攻坚大战场的同时,着重追踪采访了贵州省贫困人口最多的毕节市和山东省烟台市。书中“经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人物的实践体现出来的,许多故事感人至深。乡村振兴,它的着力点就是要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所以必须要把亿万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里提出的五个方面,都要进一步明确任务,都要进行相应的制度创新,把每一项工作做实了,让乡村振兴战略能够落地、能够生根,能够给亿万农民带来好处、带来利益、带来福祉,能让农村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不断提高村民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面,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看乡村振兴,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的伟大成就。“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今天,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乡村振兴不只是乡村的事,仍然需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进乡村振兴。书中讲述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时代的脱贫攻坚战中,英勇奋斗,克难攻坚,取得的辉煌成就,既是当今学习党史的重要内容,也是向党百年华诞的献礼!无论乡村与城市,党和人民的密切关系才是我们国家坚强有力的保障。乡村振兴不只是乡村的事,它需要全民族的关注和努力。没有乡村振兴,就没有全民族的复兴。身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投身于乡村振兴的事业中,乡村振兴,匹夫有责。民族复兴,匹夫有责。
《红星照耀中国》读书心得 在这个暑假里,我读了《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这本书是一位外国记者斯诺所写,他客观详实地报道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主张、纲领,让全世界知道,在这个人口最多的国家,真正的未来在哪里。
在书中,斯诺还对国民党进行*驳斥,驳斥了他们一直对外宣称共产党为“狂热分子”、“无知土匪”的这种行为。他在书中对*大加赞赏:然而*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地研究,但是对于工作却事无巨细、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赋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除此之外,还有头脑冷静不屈不挠的周恩来,战无不胜的林彪,令地主乡绅闻风丧胆的贺龙,还有彭德怀、朱德、洛浦、徐特立、左权等一批优秀的革命领袖,以及他们那讲不完的英雄事迹。他们用那火一样的爱国情怀,燃起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热情。他们用那铁一样的坚定意志,斩去了旧中国的病根肿瘤。
作者在书中写道:“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如一颗闪耀的红星照耀着中国的西北,且必将照耀全中全中国。”
我们现在可以接受最好的教育,不妨好好想想,是谁让我们过上了这充满阳光与和平的生活?是中国共产党。即使现在是和平年代,不要也不能忘记无数在革命斗争中流血流汗的革命先驱,是他们在那民哀国殇、狼烟四起、人人自危的年代挑起了民族的大梁,为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冲锋陷阵赴汤蹈火。*、周恩来、彭德怀......这些革命先驱虽出身平凡,却有一股刻在骨子里的救国救民意识。身为领导人却与老百姓同甘共苦,不摆架子,他们那颗爱国爱民之心,不为功名,不为利禄,只为当时中国四万万老百姓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只有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才能让国家看到未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没有被侵略者击退,在无数人留学牺牲后,更多的人勇敢站出来。共产党领导的队伍逐渐壮大,在震惊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之后,没有人能再轻视这股不可抵挡的力量了,这是一个代表人民群众的政党。
《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可以让我们知道:正是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所经历的苦难和牺牲,才换来了如今的幸福安康的生活。了解过去,才能真正地了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这种伟大将给中国带来新的辉煌!
《红岩》观后感
《红岩》是一部中国军事文学名著,也是一本爱国小说。
《红岩》的作者是杨益言和罗广斌。杨益言是1948年9月被捕的,关在重庆渣滓洞。他和关在这里的近300多名革命先烈,受尽了严刑拷打和非人的折磨。当时,年仅23岁的杨益言刚从上海同济大学毕业,胸怀救国之心回到故乡重庆,就被国民党特务盯住了。他是渣滓洞监狱中在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特务大屠杀前被亲友多方营救出的幸存者之一。罗广斌是由江竹筠(江姐)介绍入党的,被捕以后被关押在白公馆。就在1949年11月27日深夜军统特务先对渣滓洞进行大屠杀时,由于兵力不够,他们把白公馆的所有看守特务人员抽调到渣滓洞集中起来屠杀共产党人,在白公馆特务空虚的情况下,罗广斌等18名革命同志趁机逃出了敌人的监禁。亲身经历了光明与黑暗的生死搏斗,并且作为幸存者和最直接的见证人,这两位作者在1959年写作了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搜集整理先烈们的斗争事迹,加以集中、提炼、进行艺术再创造,以3年的艰苦创作写出这部气势恢宏的长篇。这部作品以惊心动魄的斗争画面和崇高的革命精神震撼了广大读者的心,获得了广泛的好评,是一本具有共产主义精神和革命气节的书。
《红岩》的作者把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描写得淋漓尽致,充分地表现出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情怀。描绘了重庆解放前夕革命者同敌人进行斗争的最后一幕,1948年是敌人做垂死挣扎地最后日子,也是国民党的统治下处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在这至关重要的时刻,过于自信、自作主张、不顾大局的甫志高,被狡猾、奸诈的敌人设下圈套抓住了,成为一名可耻的叛徒。由于甫志高提供了对敌人十分有利的口供,使党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许多从事秘密工作的地下党员暴露了身份,落入了敌人的魔掌。敌人妄图用炎热、蚊虫、饥饿和干渴动摇革命者的意志。渣滓洞、白公馆的难友们,相互帮助,智斗敌人;在狱中大家始终坚贞不屈,想方设法开展革命活动,但许云峰、江姐、成岗、刘思扬等人却英勇牺牲了。
《红岩》描写的众多革命英雄让我久久不能忘怀,最让我敬佩的就是许云峰,他英勇斗敌,舍己为人;他热爱革命,是忠诚于党的革命领导人。敌人听到他的名字就心惊胆战。在狱中,他孤身一人在暗无天日、饥寒交迫的地下牢房里,戴着沉重的*、脚镣,被敌人折磨得骨瘦如柴、伤痕累累。还坚持不懈地用双手把一块岩石缝隙处的水泥、沙石一点儿、一点儿地抠掉,弄得整个手指血肉模糊。经过天长日久的挖掘,终于可以把岩石挪动了,挖出了一条通向外界的隧道。为了大家的利益,他放弃了自己的逃生机会,把生存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最让我佩服就是成岗了,他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在狱中,被敌人打得遍体鳞伤、奄奄一息时,也坚决不说出党的秘密。当自以为是的敌人用针头把美国新研制的“说实话”打进了成刚的身体,企图从成刚的嘴里得到些对他们有用的东西。由于成刚意志坚定,使得敌人的计划落空、化为泡影。最让我感动的就要数刘思扬了,刘思扬:出生在富裕家庭,却对革命忠贞不屈。家里的花园洋房宽敞舒适,牢房里狭小拥挤、臭气熏天;家里吃穿不愁,牢房里吃的是难以下咽的馊米饭。但他还是毅然而然地选择了革命,用自己的行动叩开了党的大门。
当看到后来共产党员老齐用自己的身体帮同志们阻挡子弹,留下的鲜血染红了脚下的岩石时,我不禁又一次热泪盈眶。不知多少前辈们的鲜血,才换得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他们那时候,是多么的不容易啊,我们应该好好地珍惜现在的一切,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成为国家的栋梁。报效祖国,才能对得起为了我们今天幸福生活而牺牲的共产党们!
《红色之旅》是一部历史,记录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英勇奋斗的艰苦历程;
《红色之旅》是一部画卷,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波澜壮阔的壮丽画卷;
《红色之旅》是一部部凯歌,传承着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
《红色之旅》是一座座丰碑,记载了成千上万的革命英烈的奋斗足迹。
《红色之旅》又一次把我们带回到上个世纪那腥风血雨的年代:硝烟弥漫于整个中国大地,中华民族深陷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而无法自拔,国家四分五裂,国恨家仇??那是一段屈辱史!然而,时世造英雄,无数仁人志士怀着一颗赤忱的爱国心,为解救人民解救民族而艰苦探索……在此危难时刻,中国共产党带着历史的必然应运而生,登上历史舞台,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创业,从此,中国的面貌涣然一新!
在这段跨越时空的旅行中,我们看到,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二十八年间,党克服重重困难,在逆境中谋求发展,由五十三人的小党派一跃成为劳动中国革命胜利的中坚力量,创造出万里长征等无数震惊万世的奇迹,成为指引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忠实代表,无数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闪烁出璀璨的光芒。
我们还清晰的记得,从嘉兴南湖的迷朦烟雨到南昌城头的第一声枪响,从力挽狂澜的遵义城头霞光到运筹帷幄的陕北窑洞,从决定中国命运的三大决战到黎明前的歌乐山的红岩英寻,从彩旗飘扬的天安门城楼到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从响彻云霄的东方红到震撼太空的神舟飞船,这正是我们坚强的党??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的潮流,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引领中国人民,用生命、用鲜血,用智慧,用科学谱写的振兴中华的壮丽史诗;实践证明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他们是先锋的标志,是中国人民的忠实代表,是引导中国人民前进的夺目旗帜。
一幕幕;一幅幅;一个个;一处处;一件件……
漫步在大渡河畔,时空引领我们回到1935年5月,面对咆哮奔腾的大渡河,面对十三条光溜溜的铁索,面对敌军猛烈火力攻击,22名勇士手持*,背插大刀,腰插*,脚踩铁索,踏上了不归路,在枪林弹雨中,向河对岸冲去……拥有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决心,红军创造了“飞跃”大渡河的奇迹,敌军妄想以天险阻挡红军的迷梦被彻底打破!试想如果亲身立于大渡河畔,望着万马奔腾的河水,恐怕无不胆战心惊,更何况要在枪林弹雨中沿着光秃秃的铁索跨越横河,同时发起猛烈攻击!但这看似不可能的壮举,革命先烈们却做到了,因为他们在参加革命的那一刻,就已经把毕生倾注于民族解放事业,即使面对在所难免的牺牲,他们任然坦然,任然视死如归!至此,我们似乎已经明白红色之旅为何如此振奋人心,我们不能不被先烈们磐石无转移的赤诚之心震撼和感动!
在书中我们住足在*纪念馆时,*气宇轩昂、正气凛然的雕像和“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又一次使我们想起这位正值妙龄的少女悲惨而悲壮的命运。时年不足十五岁的共产党员在敌人的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毅然选择死亡,坦然躺在刀坐上,迎接死亡的到来。在临刑前她大呼:“怕死不当共产党。”这就是共产党人的一身骇然正气!她牺牲了,然而革命胜利了,*永活在我们心中!
经历《红色之旅》使我体验了先辈们的革命经历;
阅读《红色之旅》使我接受了一次红色洗礼;
感受《红色之旅》使我心灵受到一次次强烈震撼;
铭记《红色之旅》使我更加坚定了振兴中华的信念。
在这《红色之旅》即将结束之时,我不禁思绪腾飞:革命先烈永垂不朽,他们用血肉和气魄一座万世瞩目的丰碑,英雄们的斗争精神将永远在后世子孙身上延伸,祖国也将因此繁荣昌盛,奔向美好的未来!
《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杨沫的代表作。他通过描写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的一批进步青年在那个时代,那个背景下的年轻人的革命精神。这是一部全面反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展现了从“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个历史时期,北京的一批青年大学生为了反对封建统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拯救危难中的祖国而进行顽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真实、生动地揭示了一代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必由之路。当看完了这部作品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他们那个时代爱国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真诚,他们的信念是那么的坚贞。
读着《青春之歌》,或许我们没有抗战时期那些英雄儿女动人事迹的切身体会,但是透过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和进步,我们依旧能够感受到在这场历史大风暴中,与我们相同的年纪,可他们却有着不一样的“青春”。主人公林道静出身于大地主家庭,但她不甘心当封建地主的*,不甘心当官僚特务的玩物,在她不断为个人的命运挣扎时,却遭到了一连串的打击——她自杀未遂,教书被逐,寻找职业四处碰壁……面对重重的挫折打击,林道静并没有放弃,尽管前行的路充满坎坷,尽管她知道这条路艰辛异常,可她只当这些打击、坎坷是丰富人生的元素来对待,从没放弃自己的命运,这种不服输的、大无畏的精神,在现在当真是一笔无价的财宝了。
试想现在的我们,“青春”到底被我们浪费了多少?就在我们的身边多少正直年少有为、大展宏图的青年却是那么“不堪一击”。面对一两次的打击,有人选择买醉,有人选择沉沦,更有甚者竟然选择死亡,你们难道就真的这么脆弱吗?你们如何对得起那随风而逝的“青春”?买醉的人酒醒后,依然迷途不返;沉沦的人乘坐的时候,却发现青春不在空伤感;而那些轻生者,或许你们不会再有后悔的感觉,但你们留给生者的是无尽的伤心和失望……不要把自己的命运的交给“命运”,而是要自己努力改写命运,尽管这条路很艰难,可你有青春,有冲劲,有干劲,还有什么好怕的,跌倒了再爬起来,就算是哭,那也要爬起来再哭,继续着自己坚定的脚步。
青春真的好似一首歌,有前奏,有高潮,有尾声。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奏响青春的每一个音符,让青春之歌响彻命运的每个章节。翻开五千年的历史,我发现祖国的生命,记载了多少沧桑,却表现得如此顽强,那是一种标识,更是一种力量,一种精神,一种向往!回首往昔,在我们遭受外国人的欺凌时,祖国一次又一次地从危险困境中走出来,因为祖国心中有我们,有人民!祖国用伟岸身躯来保护我们,我们也要回报于祖国:永远爱你,保卫你。
关注优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