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体篮球人才济济 ——陈允生教授口述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发布于:2016-09-07 16:15:44

上体篮球人才济济

——陈允生教授口述

 “既然走向体育这条路了,就要勤学苦练”。陈老师一脸坚定的说道。我们这一届篮球一个、排球一个、足球一个,老师推荐,指导员推荐,都是非常优秀的学生。在学习体育的过程中,我认为专项、技术、绝招应该占主要地位。像我们一些老前辈南拳王周士彬、北拳王张立德,李震中、田福海……都是有技术有绝招的,中国体育的人才都集中到上海体育学院来了。

    我是1957进校的,1961年毕业,我主要是研究篮球绝招,留校写文章。1961年留校后,一开始是当教授的助教,帮教授抄黑板、抄教案,每次教授白天上课,晚上就由我组织学生一起讨论。一年当助教的时间,老教授手把手教我如何做事,如何带好学生,我从老师身上学到了好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这样为以后的教学打下来基础。上体的学生在某些方面反应技能是比较好的,但是教学组织方面比较差。我们那时候本科大四毕业实习是一个学期的时间,一整个学期都有老前辈带着,老师言传身教、谆谆教导,我获益匪浅。老师要求很严格的,上篮球课不能穿牛仔裤,不能穿拖鞋什么的。一旦有人穿了牛仔裤,即使上课地点离宿舍区再远也要他回去换衣服。

    我们经历大跃进来到体院,全国体育学院第一届运动会,学院男篮拿到前三名,女篮拿到全上海冠军。那个时候总共六个队:上海体育、上海大学生、上海工人、上海海军、上海体备等。上海大学生队都很怕我们队的,虽然我们队技术没他们好,但是成绩比他们好。每次比赛我们的啦啦队的欢呼声高得不得了,章钜林、刘天锡等都是技术高手,,上海体育学院没技术怎么可能能在上海立足,所以当时我们的篮球水平是非常高的,我们前12届上海市运动会,我们队眼睛闭起来也是总分第一、金牌第一的,上海师大等我们根本不放在眼里。后来有一次比赛得了上海市第四名,那时候都觉得很丢脸的,打了那么多次冠军现在居然冒出来一个第四名,我们坚决要夺回金牌,在之后的比赛中一雪前耻。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篮球技能的培养,篮球泰斗李震中教授教我技能的时候,简单一句话:“小刘,后卫打得好,篮板球也挺好,投篮也投的准。”简单一句话就是给了我很大的指导,我有什么技术上动作上的问题都积极的跑去问他,老师也耐心的给予指导。田福海的“福海球”,自己加班加点,勤学苦练,终于练出了背篮跨步左右手勾手投篮。体育就是勤学苦练练出来的,只有不停的训练,才能出好成绩。我们打比赛前,食堂给我们加菜,打赢了,学校领导带我们出去吃好的,附带奖励一双田径鞋。那时候的老师和学生就像是朋友一样。

    刚开始来学校是属于体育系学生,体育系课外活动男篮篮球队有四个队,我也在其中,那时候老师看重了我,觉得我弹跳比较好,后来成为院代表队的候补人员。体院的老师总是能在众多的学生中挖掘人才,努力培养。1963年,我带了第一批正规的体育生,我跟田福海建立上海体育运动系篮球教研室,为之后学院篮球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我们那时候一个礼拜三次早操,学生很努力的,“不出操的体育学院不叫体育学院!”这就要求学校要保证老师在学校有住的地方,过去有一个徐辉,带橄榄球的,住在浦东,他很认真负责的,每个星期出操两次,他4点钟起来赶过来出操。“这个技术都是练出来,不练怎么行,球不离手,这都要练出来悟出来的。”我是全上海投篮预赛第一名,决赛第二名,最多投进了58个。去年我代表街道投篮,十发十中。这主要是练出来的!

     以前带学生训练,男篮女篮我都带过,成绩也是最好的。训练比较规范的,每一年都有一个详尽的计划,所以学生训练的时间都是很充分的,把学到的东西在训练当中不断强化提高,那时是校队的比赛一个星期一次,人家都强烈要求我们去的,很但是看好我们。在大学生联赛中,我们是百分之百冠军的。我们学院的学生不会去其他队打球,大跃进后,那时上海队的一半都是我们上海体育学院的学生。我们是按照我们自己的培养模式去努力,专项班比赛一年两次,大家都为取得名次努力,那时有赢得冠军四个、亚军两个。过去的竞争程度就像是打战争一样,规模模式就像全国队一样。

    1971~1972年上海师大体育系办了一期上海师大培训班。1973、1974、1975年,当时学校体制按专项老师分教研室,篮球、排球等 ,整个年级的学生都是我们这些老师教的。篮球四个老师四个队,三个男篮一个女篮,我们就在绿瓦大楼前面训练。学生都很能吃苦,很刻苦训练。我们到江西、浙江等有上海知青的地方招生,招收的学生都是地方领导推荐的。考试项目100米、立定跳远、铅球、篮球运球跑等。恢复高考之后,1977、1978、1979年教务长王文杰老师和我一起负责招生,明确田径、体操、篮球的考试范围。还要进行面试,看一下学生的表达能力。我们在崇明设一个考点,学校一个考点。77、78届的学生都是凭自己实力考进来的,那时候没有领导推荐什么的。77届报名人数百多个,男篮收了24个,女篮22个,考试来回球场四个球28秒的学生才能进来,当时学生都是跑的飞快的。77届的学生现在有还在学校当领导的,像党委书记戴健、张子健等。

    学校培养目标明确,就是培养中等学校以上的体育教师和有关国际的体育干部。虽然那时候其他课也要上,如解剖、生理、政治经济学、外语(俄语)等,但专项课占所有课程的时间是百分之六十以上,田径、球类、乒乓球、举重、摔跤、击剑等都要学。学校要求学生专项学习一定要扎实苦练,为社会培育体育人才。

    我们篮球教研室是体院第一把手,那时候57年的研究生27个我们学院就有4个,篮球教研室分成了五组,两个人到了奥林匹克,两个人到了休闲等,最后剩下四个人,张文杰,大富、徐辉、夏春等。一个篮球教研室就有五个博士生,很厉害的!上海体育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多的,如北京体育师范学院院长孙民治,武汉体育学院院长钟天发,湖北体育学院院长赵经红等。上海体育学院今后的篮球发展也是不可估量的!

点赞 (0) 回复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