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一场名为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由武汉向全国扩散,一时间,人心惶惶,有人这样描述它:已亥末年,荆楚大疫,染者数万,众人惶恐,举国皆防,皆毕门户,道无车舟,万巷空寂。
与此同时,澳大利亚山火已经持续燃烧四个月,一千多万公顷的森林和灌木被损毁,数千万的动物丧生 ,袋鼠、考拉等,几乎功能性灭绝,大火持续性燃烧,澳洲城市蝙蝠成灾。东非也面临蝗虫灾害,蝗虫数量达3600亿只,非洲之角的粮食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菲律宾火山大爆发,火山灰高达10-15公里,1万多居民紧急撤离。美国遭受严重流感造成1900万人感染,18万人住院,至少1万人死亡。
四面八方传来各种灾难新闻,让本该迎接新年的喜悦之情顿时消散,网上流传着末日电影《流感》片段让人毛骨悚然。新冠病毒的未知性,和极强的传染性让人不得不惶恐,生怕电影里这些灾难景象会出现在自己的生活中。“起初,没有人在意这一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这是电影流浪地球的开场白,每一个字都像在未卜先知。
然而电影终究不是现实。为抵抗这场灾难,保护更多的人类,疫情的风暴中心武汉开始封城,按下暂停键。900万武汉人守望在家,全市公共交通工具停运,各大医院纷纷求援,确诊和疑似病例数一路攀升。武汉这座城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但处于疫情中心的武汉人虽然紧张但是井然有序。让我们来看一段视频,了解一下武汉人对封城怎么看。
面对封城,武汉人没有慌乱,依然乐观。
1月28日,钟南山院士接受采访,提及武汉,几度哽咽,他说,武汉本来就是一个很英雄的城市。对于风暴之眼的武汉人而言,这句话是莫大的认可。
英雄的城市,必有英雄的举动、英雄的人民、英雄的历史。英雄城市的背后,也必定深藏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坚韧不拔的文明基因。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一根扁担、一碗热干面是老汉口的形象符号,而粗门大嗓、风风火火也是老武汉人给人的标准印象。这些形象与符号的背后,其实是一幅幅大码头上人声鼎沸、急急匆匆、物贸丰盈的生动场景。也正因为如此,武汉人才既有“市井”“市侩”这样的描述,也有“为人直爽”“恩怨分明”这样的评价。虽然褒贬不一,但“不服周”“不信邪”却是对武汉人的共识。
“不服周”“不信邪”是武汉人的口头禅,是不服气、不甘心的意思。“不服周”的说法源于两周时期的楚人。楚人在周代创造的文明堪称辉煌,丝绸、青铜、音乐、哲学等都达到极高的境界。虽然受封为周王室的子爵,但楚人并不服气,于是自封为王。楚人的这种胆气与豪气,是楚人身上一种文化基因,融入武汉人的血脉,代代流传。
几千年来武汉历经曲折,在这片土地上发生了太多跌宕起伏的故事。
我们伟大的民族英雄岳飞,从创造业绩巅峰,到身后功名,他都与这块热土紧紧联系在一起。1134年,岳飞率岳家军首次北伐,收复襄汉六部,驻节鄂州(今武昌),作为军事大本营,在武昌驻守7年里,经历过抗金战役大小无数,岳飞的英雄事迹都与武昌相联系。今武汉三镇还留下了许多百姓缅怀与崇敬英雄的遗迹。
再例如洋务运动期间张之洞修建的汉阳兵工厂成为当时国内最主要的枪械制造厂,抗战时期,其生产的步枪、机枪、冲锋枪和炸药是中国军队抗战主要武器来源之一,也成了日军的眼中钉,日军轰炸机频频光顾汉阳兵工厂。但是抗战初期,汉阳兵工厂并没有因为日军轰炸而停产,2万多名职工冒着日军炸弹,穿梭于汉口和汉阳之间,在被炸毁的厂房之上重新架起机器,加班加点维持生产,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武汉为什么是英雄城市?因为武汉这座城市和武汉人民从不认输。
1911年,革命党人预备以武汉为中心发动一次武装起义,起义领导机关已于头一天被全部破获,领导人要么被捕被杀,要么紧急逃亡,清政府湖广总督得知了起义的全盘计划,在武昌、汉口全面戒严,……
在这样的情况下,革命士兵们在当夜推选出了领导,组织起来,击败敌军,拿下湖广总督署和第八镇司令部,一夜之间控制武昌全城,然后是组织革命政权,武汉城乡居民踊跃报名参军,抗击前来镇压的清军大获获胜,……革命浪潮随之不可遏制迅速蔓延全国各地。这就是著名的武昌起义,它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推翻了满清统治集团,终结了千年帝制,开辟了中国历史新时代。
为什么说武汉是座英雄城市?因为武汉人民勇于抗击的不仅仅是人类社会的敌人,还有自然灾害这个敌人。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大洪水,洪峰叠加,险象环生,武汉又是首当其冲。面对大洪压境、大灾临头的严峻形势,武汉人“九头鸟”的精神和“不服周”的脾气被彻底激发出来,与洪水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殊死搏斗,先后战胜了8次大洪峰,一闸未失,寸堤未溃,夺取了武汉抗洪的伟大胜利。伟大胜利背后,是20万多万武汉人坚守在400多公里的堤防上,随时准备迎战即将到来的长江又一次洪峰。
2020年英雄的武汉人也是如此。面对着不断增加的确诊人数,英雄的城市没有人退缩,一群群英雄的武汉人在病毒面前挺身而出,奋战在抗疫情斗争的第一线。武汉儿童医院呼吸内科86岁“院宝”老专家董宗祈qi教授,面对疫情毅然坐着轮椅坚持出诊。他说:“我这一辈子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救几个病人吗?”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身患渐冻症,双腿肌肉早已萎缩,但却依旧一瘸一拐坚守在一线.还有很多医生护士姑娘们剪掉长发,只为了能够更方便地穿上防护服。
除了一线医护工作者,普通武汉人也自发行动起来,汇聚起一股寒冬里的暖流。数千名武汉市民自发行动起来,无偿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还有更多的武汉人,以果敢和决绝采取措施,封一座城,护一国人!他们听从政令、减少外出、居家封闭,封闭之余,还不忘加油打气,打开窗户,和窗外的市民一同高唱国歌,高呼“武汉,加油”。这就是英雄的武汉人民,虽然他们也会焦虑,也会流泪,却依然义无反顾,在封闭中坚持着。
3月10日,习近平在武汉考察新冠肺炎防控工作时说道,在这场严峻斗争中,武汉人民识大体、顾大局,不畏艰险、顽强不屈,自觉服从疫情防控大局需要,主动投身疫情防控斗争,作出了重大贡献,让全国全世界看到了武汉人民的坚韧不拔、高风亮节。武汉人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
武汉人民曾经历过病毒肆虐的至暗时期,也曾经历过缺医少药的危难时刻,但是困难并没有将武汉人民打倒,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决策和指挥下,在全国人民和解放军的大力支持下,武汉人民奋力抗疫,靠着坚毅的品质、乐观的性格、辛劳的工作,无私付出,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效,为全国疫情防控作出了重大贡献。
春天已至,樱花花开,4月8日零点,武汉解除离汉通道管控,有序恢复生产生活。告别凛冬,我们迎来了人间四月天。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这场抗疫斗争,再一次彰显武汉人的不屈性格,武汉城市的英雄精神,正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性格、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注解。
武汉是一座英雄城市,而我们每个人都是护城战士。我们都是亲历者,我们都是英雄。伤痛和泪水过后是坚毅和感动,是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但仍需注意的是,解封不等于解防,打开城门不等于打开家门。疫情尚未结束,危机尚未解除,革命尚未成功,我们仍需努力。
最后我想用这样一句话作为宣讲的结尾:“98年的洪水我刚出生没多久,03年的非典时我还小,08年的那场地震我还在上小学,20年这场病毒我们陪武汉陪中国陪世界一起熬下去 !”
我的宣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